奇迹小说

戏迷

书名:这个故宫很有趣儿本章字数:1684

清代中期,京剧形成以后,开始作为一种统一而华丽的剧种在北京生根发芽,并茁壮发展,逐渐具备了良好的群众基础。那么,皇宫里的贵人们都有哪些是戏迷呢?

清代,皇帝和很多王室成员都是戏迷,特别是乾隆帝和慈禧太后,所以,在紫禁城及御花园里建有多座戏台。清代皇帝又都喜欢在北京周围建立行宫,用以避暑或游玩,于是在北京周围的一些宫廷苑囿里也建有和紫禁城里面形制一样的宫廷戏台。

清宫南府始建于康熙年间,盛极于乾隆时代,道光七年改为升平署,迄止宣统帝被驱逐出宫。南府是承应清宫奏乐和演戏的机构,设有内学、外学、中和乐、十番学、跳索学、钱粮处、档案房、大差处等,其址在今故宫西华门外南长街南口路西北京市第六中学校内。

南府兴盛与康熙、乾隆两帝喜好戏剧有关。康熙帝曾命太监在宫内排演《目连戏》《长生殿》等多部戏剧。在乾清宫西庑懋勤殿所藏“圣祖谕旨”档案中,有他叫四阿哥问南府教习朱四美有关戏剧问题的记载。乾隆帝更是个戏迷,曾命庄亲王允禄和大臣张照编写承应剧本,辞藻雅丽。今故宫博物院仍藏有南府时期抄写的不少昆腔和弋腔剧本,如《鼎峙春秋》《昭代萧韶》《劝善金科》《升平宝筏》等千余部。而且,乾隆帝极为欣赏昆腔戏剧,能击节鼓板、自翻曲拍、自演自唱以教授各角色。所以,宫内称之为“御制腔”或“御制清曲”。

故宫宁寿宫畅音阁大戏楼位于乾隆帝为养老修建的太上皇宫中,始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6年建成,嘉庆七年和光绪十七年先后进行过修缮,由畅音阁、扮戏楼和阅是楼组成一个完整的清代宫廷“大戏院”。

乾隆帝六次南巡,认为江南一带昆曲班的戏比宫内太监演得好。因此,他谕令织造府所辖的位于苏州老郎庙的梨园总局,选取伶人供奉清宫南府。各地优秀伶人入京隶于南府,一方面用以充实宫内太监组成的御用戏班,另一方面也可以教授技艺,教习学艺太监。

直到道光帝登基后,开始大力裁减南府。道光元年正月十七日谕旨:“将南府、景山外边旗籍、民籍学生,有年老之人并学艺不成、不能当差者,著革退。”直至六月,三次裁减、革退旗籍、民籍学生及伶人一百六十九名。道光七年二月又谕旨:“将南府民籍学生,全数退出,仍回原籍。”遂即将南府改为升平署。道光帝强调:“今改升平署者,如同膳房之类,不过是个小衙署就是了,原先总名南府,唱戏之处,不必称府。”随后内务府造办处将“南府图记”和“南府景山关防”两颗印章销毁。

光绪年间,清宫演戏频繁,许多民间戏班的名演员,如周春奎、谭鑫培、杨小楼、陈德霖、王瑶卿等经常被召入宫中供差,并当场指导教习太监学艺,因此“外学”也第二次被恢复。

慈禧太后喜爱看京戏,有时,兴趣来了,也会穿上戏衣,偕同李莲英或其他太监舞弄一番。但她性情古怪,专横跋扈,高兴时可以大加赏赐,不高兴时就借打骂演员出气,使演员们诚惶诚恐,无所适从。

慈禧看戏时喜欢“对号入座”。有一次,唱青衣的孙怡云进宫唱《玉堂春》,出场散板有一句“鱼儿落网有去无还”,他照旧词唱了“羊入虎口有去无还”,慈禧听了大怒,喝令孙怡云立时停演。孙怡云见状,吓得直哆嗦,还不知自己错在哪儿。原来,慈禧属羊,羊入虎口,岂不是虎把羊吃了吗?孙怡云犯了这个“圣讳”,被驱逐出宫。

慈禧在看戏时,会突然心血来潮,对戏随意修改,或自己涂脂抹粉,或炫耀自己博学多才。有一次演《下河东》,李溜子饰演欧阳方,唱作俱佳,“奸相”毕露,不料戏未演完,慈禧就命人上台把“欧阳方”当众杖责四十竹竿子。其意思是说,对前朝的奸臣我都不能容忍,对今朝的奸臣我还能容忍吗?借以标榜自己是“有道明君”。更有甚者,慈禧竟下旨“上场人等,以后上角不准大岔裆,站住小八字,如若不遵旨者,拉下台杖责”。

慈禧看戏时喜怒无常。有一次,宫中演《长生殿》,演到《小宴惊变》一场,本该李隆基和杨玉环同上,唱“天淡云闲,列长空数行新雁”一段,但演员因面对慈禧,不敢抬头正视,也不敢放开手来做动作,刚唱了一句“天淡云闲”,慈禧就叫拉下台去,换了两个演员,结果也只是唱了一句,又被慈禧喝下了台。第三次换上来的两个演员,看出了慈禧的态度,就冒着挨杖责的危险,按照戏路,先抬头唱“天淡云闲”,然后再用手比画着唱“列长空数行新雁”,这才使慈禧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