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衙门
紫禁城如此之大,紫禁城里的主子们数量如此之多,打理起来可是不易,这需要大量的仆役以供差使。数量众多的宦官集中在一起,如果不加以管理,难免会向着失控的方向发展。那么,有没有专门的机构组织和管理者呢?
紫禁城里的宦官可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为了能够更好地管理和约束这些仆役,明、清两代都设置了专门的机构。
明代专门的机构统称为内府衙门,因包括十二监、四司和八局,故通常称为“二十四衙门”,职能是管理内廷的各种生活事务,多派宦官掌职。
二十四衙门中的每个衙署都有各自的职责,涵盖了内廷事务的各个方面。
十二监包括:
司礼监:
1. 批答奏章,传宣谕旨;
2. 总管所有宦官事务;
3. 兼顾其他重要官职。
御马监:管理御用兵符。
内官监:主要掌管采办皇帝所用的器物,如围屏、床榻、桌柜等。
司设监:掌管卤簿、仪仗、围幕、帐幔、雨具等。
御用监:掌办御前所用之物。
神宫监:掌管太庙及各庙的洒扫及香灯等。
尚膳监:掌管御膳、宫内食用和筵宴等。
尚宝监:掌管宝玺、敕符、将军印信。
印绶监:掌管古今通集库,以及铁券、诰敕、贴黄、印信、图书、勘合、符验、信符等。
直殿监:掌管各殿及廊庑洒扫之事。
尚衣监:掌管皇帝的冠冕、袍服、靴袜等。
都知监:起初负责各监行移、关知、勘合等事,后来专门跟随皇帝,负责导引清道。
四司包括:
惜薪司:掌管宫中所用柴炭和二十四衙门、山陵等处内臣柴炭等。
钟鼓司:掌管皇帝上朝时鸣钟击鼓以及演出内乐、传奇、过锦、打稻等杂戏。
宝钞司:掌管造办粗细草纸。
混堂司:掌管沐浴之事。
八局包括:
兵仗局:掌造军器,包括刀、枪、剑、戟、鞭、斧、盔、甲、弓、矢等各类兵器。
银作局:负责打造金银器饰。
浣衣局:该局是二十四衙门中唯一不在皇宫中的机构,局址在德胜门以西,由年老及有罪退废的宫人充任。
巾帽局:掌管宫中内使帽靴、驸马冠靴及藩王之国诸旗尉帽靴。
针工局:负责制作宫中衣服。
内织染局:职掌染造御用及宫内应用缎匹、绢帛之事。
酒醋面局:掌管宫内食用酒、醋、糖、浆、面、豆等物。
司苑局:掌管宫中各处蔬菜瓜果及种艺之事。
在二十四衙门中,以司礼监最为重要,是整个宦官系统中最高的权力机构,号称“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明代宦官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包括选用制度、管束制度、奖赏制度、病老丧葬制度等。起初这些职能还分散在外朝各部手中,但随着内廷司礼监地位的逐渐提高,其职能范围也越发扩大,并渐渐将关乎宦官的职能回收,从而所有的宦官都要受司礼监的约束和管制。
关于宦官的管理,宦官机构自身就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决定权。
清代专门的宫廷事务管理机构为内务府,直属机构有七司三院,另有其他附属机构,主管皇室衣、食、住、行等方面。内务府最高长官为总管内务府大臣,初为三品衙门,雍正十三年升为正二品,由皇帝从满洲王公、内大臣、尚书、侍郎中选用,或从满洲侍卫、本府郎中、三院卿中升补。关于七司三院的机构职能,本书其他篇章已有记载,此处不再赘述。虽然有内务府,但数量庞大的太监群体依然处于散漫、无组织的状态。康熙年间,为了加强对太监的管理,防止太监干预政事,又在内务府中增设了专门管理宫中太监的敬事房。
清宫敬事房又称宫殿监办事处,是内务府所属的专门管理宫内太监的机构,其地址先是在乾清宫院内的西南角,嘉庆以后移到乾东五所原来皇子的居住地。敬事房主要负责管理宫中各处太监的甄别、调补、赏罚等事,也办理宫内的其他事务,包括收取外库钱粮和各种礼仪的筹备。首领太监、笔帖式及一部分太监则专门承应办理内务府的来往文件、夜间坐更、巡防等事。此外,敬事房还要记录各皇子、公主的出生情况,后妃之父的姓名、官位及皇帝和后妃的死亡情况,以备纂修玉牒用。最初的敬事房只设置总管、副总管、首领太监、笔帖式、太监等,没有明确其品级。康熙时,清廷明确设五品总管一人,五品太监三人,六品太监两人;雍正元年改太监总管为四品,副总管为六品,太监首领为七品、八品;雍正四年又规定了敬事房太监的官衔,其正四品总管为宫殿监督领侍衔,从四品总管为宫殿监正侍衔,六品副总管为宫殿监副侍衔,七品首领为执守侍衔,八品首领为侍监衔;至乾隆七年,清廷又重新规定,以后太监官职不得超过四品。
敬事房自康熙朝建立以来,在管理宫中太监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溥仪逊位后,紫禁城里仍然有敬事房为皇室服务,直到1924年溥仪离开紫禁城,敬事房才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