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孝庄秘史(2)

书名:这个故宫很有趣儿本章字数:1993

说法三是“亲到皇宫内院”的词句。

此句出自清代蒋良骐编撰的《东华录》,这也是给多尔衮定罪时所列的罪行之一。持下嫁说者认为,这句话实属暧昧,有秽乱宫廷之嫌。但是,这句话的上下原文为“自称皇叔父摄政王,又亲到皇宫内院,以太宗文皇帝之位原系夺立以挟制皇上”。这句话的意思非常清楚,是说多尔衮曾亲自到皇宫内院里发牢骚,说皇太极的皇位是抢夺来的,所以顺治的皇位也是“名不正,言不顺”,并以此来要挟小皇帝。挟制皇帝,这才是多尔衮这项罪名的正解。无论这项指控是否属实,“亲到皇宫内院”的句子只是指多尔衮指责皇太极得位不正的事情,而不能将其单独抽出来,不顾上下文原意,单独解释成多尔衮淫乱后宫,还将其作为“太后下嫁”的证据,很明显是断章取义,不具有任何说服力。

说法四是孝庄的灵柩没有安放于皇太极陵墓。

清东陵是清代最大、最集中的皇陵,是一处“万年龙虎抱,夜夜鬼来朝”的风水宝地,“寿宫”的周围有一道四十华里长的“风水墙”围托。但是,只有孝庄皇太后的昭西陵孤零零地立于风水墙外。持“下嫁说”的学者认为,孝庄皇太后的灵柩之所以没有与皇太极合葬,就是因为孝庄皇太后曾下嫁多尔衮,自视无颜再见太宗帝于泉下。而孝庄的灵柩“暂安奉殿”,数十年不下葬,就是因为康熙责怪祖母不守妇道,最后将孝庄葬于风水墙外,是在责罚孝庄,让她为清朝子孙看大门,世世代代永受孤寂。但是,这样的说法纯属猜测,太过牵强。根据《孝庄后传》记载,孝庄之所以没有与皇太极合葬,是因为孝庄在病危前曾对康熙说:“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日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另起茔城,未免劳师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康熙遵照孝庄太皇太后的遗愿,将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拆迁移建到孝陵附近的昌瑞山下,改称“暂安奉殿”,停柩其中。康熙不忍将祖母草草下葬,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坚持为祖母打破了丧事不令逾年的祖制,这样放置长达三十余年,直到自己死去。雍正继位后,正式建陵安葬,谥为孝庄文皇后,徽号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其陵园布局显示出陵园主人极其尊贵的地位,比清东陵里所葬的任何一位皇后的陵寝都更显尊贵。因此,传闻康熙憎恶其祖母,实属无稽之谈。康熙八岁丧父,十岁丧母,其幼年成长、登上皇位、手掌大统,多赖于孝庄的扶持与帮助。康熙侍奉孝庄非常孝顺,在相处的三十余年时间里,祖孙两人的关系特别深厚。在孝庄病重之时,康熙亲自看护,衣不解带,夜以继日。孝庄病危时,康熙号哭不止。因此,说康熙罚孝庄“看大门”,实在情理不通。其实,孝庄的陵墓之所以称为昭西陵,是因为其陵在盛京太宗皇太极昭陵之西,故称此名。之所以建在陵墙以外,其一是遵照了孝庄的遗愿,不使其与亲手抚育辅政的子孙两代君王远离;其二是表示孝庄的昭西陵与东去近千里之遥的昭陵同属一个体系,并在规制建筑上饰以特色,以示该陵园与清东陵这一体系有所区别。

说法五是满族的婚俗的确与汉人不同。

孝庄姑侄三人同侍太宗帝,这在汉人看来就是有悖伦常的事,而在满族地区,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例如努尔哈赤曾娶乌拉部布占泰侄女,而布占泰又娶努尔哈赤第四女;阿敏以亲女嫁给蒙古贵族塞特尔,自己又娶塞特尔之女;多尔衮与豪格是叔侄,却娶了同为蒙古桑阿尔寨之女的姐妹俩。豪格死后,多尔衮又纳其妻为王妃。在当时满族人的观念中,根本没有母族、妻族的区别,因此,即使孝庄下嫁多尔衮,这种嫂子嫁小叔子的情况也是正常的。但是,持相反观点的学者认为,虽然孝庄与多尔衮的婚姻符合满族人的婚俗,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要这样去做。更何况,关于“太后下嫁”的说法没有任何历史资料证明,全是一些野史小说的流传。清初时,文人排斥清廷的情绪严重,不乏一些文人执笔诋毁清政府的情况。此外,如果真像民间所传,太后下嫁,大发圣谕,天下皆知,那么官修史书和民间的私修史书中一定都会有记载,而且还会发一份圣谕给藩属国朝鲜。但是,事实上,这几方面的史料中都没有相关记载。如果说官修史书是由于后来清政府认为此事不好,故删去了,但难以保证私修史书也全部删去了。那么,总会有私修史书记载此事。事实上,完全没有相关的资料。至于朝鲜的《李朝实录》,如果“太后下嫁”确为事实,《李朝实录》中一定会有记载的。而且,朝鲜一直看不起清朝,虽然表面奉迎,但私下认为他们是未开化的夷人,对清朝怀有敌意,在《李朝实录》中常常会看到对清朝的不满和蔑视。如果太后下嫁实有其事,朝鲜当然不会避讳清朝的隐讳,一定会记录下来,而且事后也不会删去的。但是,朝鲜的《李朝实录》完全没有相关的资料。可见,尽管“太后下嫁”的故事流传极广,但找不到相关的证据证明。想必在清朝初期,排满情绪高涨的时候,文人在狭隘的民族气节的鼓动下,不顾真实的史实,全凭个人随性,以讹传讹的情况在所难免,导致出现了很多恶意丑化清廷的文学作品,使得后世在研究这段历史时难辨真伪、争论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