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雍正是否篡位(1)

书名:这个故宫很有趣儿本章字数:1611

在人们的印象中,雍正帝是一位暴戾的君王。传说,他通过篡权得到了皇位,排挤了原本应该继位的弟弟。但是,也有另外的说法为雍正帝的合法继位正名。那么,这位备受争议的帝王是否真的篡权夺位,通过分析几个焦点问题,相信我们能够渐渐地看清历史的轮廓。

康熙帝一生共有三十五个皇子,成人者二十人,其余早殇。康熙十三年,考虑到立储问题关系到清朝的长治久安,所以,康熙帝立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所生的皇二子胤礽为皇太子,他对胤礽极为重视,完全按照储君的标准严格教育。但是胤礽从小顽劣,结党营私,对皇权造成严重的威胁,康熙帝对其两立两废。自康熙五十一年第二次废掉太子后,他再也没有立太子。但是,不公开册立太子,并不说明他没有考虑过选拔继承人的问题。作为清代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君王,康熙帝不可能忽略传位这样关乎国运的大事。因此,康熙帝在第二次废掉胤礽后,很有可能一直在审视众位皇子,挑选符合心意的。

在众位皇子中,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以及皇十四子胤祯是比较突出的,其中胤禛与胤祯同为德妃乌雅氏所生,是同母所生的胞兄胞弟,也是“雍正夺位谜案”的两位主角。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于北京畅春园驾崩,终年六十九岁。随着康熙帝的离世,他的继承人继位合法性的争议也由此开始。长久以来,关于雍正继位是合法还是篡位争论不休,持“篡位说”的学者其依据大概有以下几点:

第一,雍正篡改了康熙的遗诏,将“皇位传十四子”,改成“皇位传于四子”,从而取代弟弟,篡夺了皇位。

但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清代,满语是国语,清代的诏书都是由满文与汉文两种文字书写,前后对照,修改汉文也许很容易,但是满文的“十”是用字母拼成的,无法像汉字那样改变字体和字义。况且,清朝时并不通用简体字,古代汉语中的“于”,其字形为“於”,事关国体的诏书,不可能用别体字。此外,清代的皇子书写制度也与别朝不同。现存的清代档案记载,凡书写皇子时,均写为“皇某子”“皇某某子”。目前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上万件档案中,尚未发现有例外的情况。据此,如果真有“皇位传十四子”的遗诏,那就是不合祖制;如果加上“皇”字,改为“皇位传皇十四子”,那雍正篡改遗诏后就变成了“皇位传皇于四子”,这根本就不是通顺的语句。

第二,雍正继位以后,大肆删改《清圣祖实录》中对自己不利的记载,而且其撰述的《大义觉迷录》中对继位过程的描述矛盾,疑点很多,可见雍正不是正常继位的。

这样的怀疑是正常的,但是,仅仅根据在位十三年的雍正时期《实录》一百五十九卷、乾隆在位六十年的《实录》一千五百卷、康熙在位六十一年的《实录》三百卷,就认为不正常,就断定康熙时期的《实录》被修改、删除过,似乎证明力也不强。《大义觉迷录》中的破绽是存在的,例如,雍正自述自己在赶到畅春园之前,康熙已经向胤祉等七位皇子及大臣隆科多口述了遗诏的内容,而雍正抵达畅春园以后,却没人告诉他。此后,雍正先后三次觐见康熙,康熙却没有提传诏之事。传位大事向继承人隐瞒,好像不太合情理。此外,《大义觉迷录》出现于雍正七年,书中提到的给雍正继位作证的八个人,除了胤祥和胤祐,其余六人,或已死,或被禁锢中,或已被革去爵位,自然不会有人出来否认,诸如此类的疑点使得雍正继位的合法性存疑。

应该说,关于雍正继位这段历史,确实有很多疑点颇多的记载。雍正继位以后,想必也是流言四起,纷纷猜测其谋权篡位。名不正则言不顺,因此皇位也会不稳,政局必然动荡。刚刚继位就遭遇此事,必然要采用一些极端的军政手段稳定政局,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想必雍正也是无奈之下,撰写了《大义觉迷录》来为自己辩解。但即使作为整个事件的核心,也不可能完全掌控全局,有很多细节是处于当时的时代与环境下无法洞悉的。而当今的人们在拿着放大镜找破绽,再根据想象推测,臆测出来的事情很可能偏离历史事实,而遗留下来的五花八门的史料又都是当时各种各样背景的人依据各自的理由撰写的,带有很强的个人感情色彩,因此,这些史料的真实性不能确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