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代皇帝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宣告了清王朝的灭亡,标志着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结束。但溥仪等皇室成员并未离开紫禁城,只是退居后宫,仍然享有多项民国政府授予的皇室优待特权。那么,溥仪及其皇室成员是什么时候,又是因为什么离开了紫禁城呢?
根据辛亥革命后议定的《清室优待条件》,逊帝溥仪享受着民国政府的“优待”,在紫禁城内廷慢慢长大。他不仅可以继续使用“宣统”的年号,而且还开始以赏赐的名义将宫内的大批文物向外倒腾,加上宫内太监的大肆偷盗,致使紫禁城内大量的珍贵文物流失。1923年,一场莫名其妙的大火在顷刻之间将储存在建福宫内的大批无价之宝全部吞没,那些在明偷暗抢下还能得以幸存的文物也因此化为灰烬。由清王室造成的这些巨大的灾难性损失,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强烈不满。他们纷纷发表抗议,要求将逊帝溥仪逐出紫禁城。
1924年,中国南方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浙江军阀卢永祥和江苏军阀齐燮元首先发难,紧接着,奉系军阀张作霖为了援助卢永祥而入关作战。此时,掌握着中国政权的直系军阀首领曹锟和吴佩孚再也坐不住了。不久,直系的大军就开到了北方。吴佩孚在北京调兵遣将,准备讨伐张作霖。
当时的直系军队实力强大,以致许多政治家在战事开始之前就宣称,只要曹锟总统肯前去督战,用不了多久,直系军队就可以进入沈阳。事实也的确如此。根据前线的战报,吴佩孚的军队节节胜利,眼看就要大获全胜了。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吴佩孚决定由冯玉祥的部队去镇守古北口,而冯玉祥没有听从命令,而是在开赴古北口的半路杀到了北京,于1924年10月23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北京政变”,并且囚禁了总统曹锟,还解散了内阁。
就在这个山雨欲来的时候,紫禁城的“小朝廷”却依旧平静,有条不紊地运行着。溥仪继续做着“复辟”的梦,而他却不知道,自己在紫禁城里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1924年11月5日,在冯玉祥控制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内阁会议通过了修正后的《清室优待条件》,做出了“清室应该按照原优待条件第三条之规定,即日移出宫禁”的决定,责成京师卫戍司令鹿钟麟、京师警察总监张璧负责执行。
修改后的《清室优待条件》是这样的:
(一)大清宣统皇帝即日起永远废除皇帝尊号,与中华民国公民在法律上享有同等一切权利。
(二)自本条件修改后,民国政府每年补助清室家用五十万元,并特支二百万元开办北京贫民工厂,尽先收容旗籍贫民。
(三)清室按照原优待条件,即日移出禁宫,以后自由选择居住,民国政府仍负责保护。
(四)清室之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国民政府酌设卫兵妥为保护。
(五)清室一切私产归清室完全享有,国民政府当为其特别保护;其一切公产,应当归国民政府所有。
1924年11月5日晨,鹿钟麟、张璧携军警二十名前往紫禁城执行命令,这时溥仪还正召集内府大臣开“御前会议”呢。内务府总管绍英出迎,不断狡辩,希望有所转圜。直到鹿钟麟下达“如再不撤离,二十分钟后将炮击皇宫”的命令后,溥仪才惊慌失措地收拾细软离开。
在中华民国成立后,又在紫禁城里生活了十三年的清朝皇族,终于离开了这座皇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