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钢琴独奏要背谱吗
近日,一位中国人气顶尖的钢琴明星,在独奏会上用iPad看谱,演奏期间边弹边翻谱的小视频,引发网友热议。网友们纷纷调侃说“翻谱动作要优雅”“小朋友们还是要努力背谱啊,万一iPad突然没电了或者黑屏了怎么办?”“他在卡耐基音乐厅敢这样吗?”等等。其实,这些调侃背后是钢琴表演中的一个老话题:钢琴家独奏是否必须背谱?
众所周知,钢琴家上台独奏需要背谱的传统是由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开创的,在那之前风气恰恰相反:钢琴家上台表演必须要看谱,无论其对所演奏曲目多么烂熟于心,否则就会被视为对作曲家不敬,因为乐谱代表表演中作曲家在场。因此,尽管克拉拉等钢琴家曾尝试背谱演奏,却不敌舆论的压力而放弃。据传,莫扎特在演奏作品时,会在谱架上放一张白纸,让人以为他在看谱。而李斯特凭借其前所未有的明星光环和影响力,成功改变了钢琴表演的惯例,使背谱独奏成了“行规”。现如今,不仅钢琴家的独奏表演需背谱,各种钢琴比赛、考试、考级等,也都要求参加者背谱独奏。因此,背谱技巧几乎是钢琴教科书中必然包括的内容。
然而,对于“背谱”这一演奏原则,一直以来都有钢琴家提出质疑。拥护照谱演奏者的观点主要体现为:现场音乐会,更需要的是听众对音乐的体验,而非钢琴家对记忆力的炫耀。只要演奏者演奏出的音乐足够打动人,我们又何必纠结于看谱还是背谱的问题呢?最知名的反对背谱的职业钢琴家大概应属晚年的里赫特了。尽管他在年轻时以博闻强记、能够背奏多套音乐会曲目出名,但在年过六旬之后,他却开始在独奏会上看谱演奏,并将自己为看谱写的辩护词印在节目单上。内容如下:
很不幸,我要到很迟才开始在音乐会中看谱弹奏,虽然很久以前已经预知我其实应该这么做。想想也觉得讽刺,边看谱边弹奏的方式,是从前的惯例,那时的曲目甚至还没有现在这么多,内容也没有这么复杂。但这个明智的做法,到了李斯特就终结了。时至今日,充塞在我们脑子里的,却不是音乐,而是一大堆无用的资料,直把人累得要死。本来,弹琴的目的只是奏出好音乐,令听的人受到感动。背谱却成了一种竞赛,成了炫耀记忆力的机会;你说多幼稚,多无聊!正如我所敬重的老师涅高兹所说,虚荣先行,便是本末倒置。将乐谱放在面前,就可以起到提醒的作用,约束演奏者奉艺术之名而行使的“自由”,减少他的所谓“个人风格”。当然,有乐谱放在面前,就一定没有那么容易达到自由奔放的境界。你需要多花些时间,勤力练习,养成好习惯。因此,你越早开始这样做就越好。在这里,我给年轻钢琴家一个忠告:请采用我这个更健康、更自然的方法,那钢琴家就不会一辈子来来去去只用那么几套音乐节目,把观众闷煞,同时又容许钢琴家创出更丰富、更多彩多姿的音乐生命。
里赫特这段话指出了一个钢琴表演中的事实,即如果破除了背谱的限制,演奏家的曲目量可以扩大许多倍。但是,里赫特也明确指出,看谱演奏,“一定没有那么容易达到自由奔放的境界”,而这一点,也是周广仁先生要求我背谱回课时经常表达的观点。
“看谱派”的观点还有:既然记忆失误是无比恐惧的一件事情,为什么还要继续背谱演奏这种陋习?他们还认为,有三种力量维持着这种“陋习”:守旧的老师、在音乐会中找刺激的观众和认为照谱弹就是没练熟的评论家。
应该承认,一部分极力主张照谱演奏的人,其实是因为没有能力或没有精力把作品背熟而为自己开脱。
而“背谱派”则坚持认为,一首曲子如果不能背谱,就是没有练到游刃有余的地步,在表演中就不可能全情发挥。如果是弹钢琴协奏曲,看谱更会影响与指挥的交流。而且,钢琴独奏如果拿掉钢琴上的谱架,音响效果会更好。当然,本文开篇提到的那个钢琴明星,是拿掉了谱架,把iPad平放在钢琴上的,我也不止一次看到别的演奏家这样做。如此“欲遮还羞”的看谱方式,倒也算是一种创新。关于背谱与熟练的问题,一些“看谱派”争辩说,看谱演奏并不是因为没练熟,其实已经熟练到可以背奏的程度,把乐谱放在琴上只是为了让自己不紧张,其作用相当于吉祥物或“定心丸”。我很欣赏法国著名钢琴家塔霍的坦诚,2013年他在北京国家大剧院的独奏会上照谱演奏后,当记者问及此问题,他并没有对背谱的传统大加斥责,而是坦言:“近十年来,我的记忆力开始出现了问题。如果不看谱的话,我就无法继续演奏音乐会了。我别无选择。”在另外一次访谈中,他更为详细地讲述了自己看谱演奏的无奈:“背谱,或任何记忆,对我来说都是问题。我只要一疲倦就会记忆力崩盘,但旅行演出常常很疲倦。有一次,我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演奏,那次特别累,结果我在台上忘谱了。音乐会结束后,我把自己关在旅馆房间里大哭了一天,觉得一切都完了,我再也不能演奏了。但是,哭完之后,生活还是要继续。后来,我告诉自己:我并不是对乐曲不熟。只要有乐谱在,不论我看不看,那就是一张安全网,我再也不用害怕。唯一麻烦的是,我在弹协奏曲的时候不希望有翻谱员,因为我觉得那像是挡在我和指挥中间的一堵墙。所以,弹一些协奏曲时,我会请人帮我特制乐谱,让我自己翻。我也不习惯用电子装置看谱,必须用纸质乐谱。”
在看谱演奏的钢琴独奏会中,三种类型比较突出:一是年事已高的老艺术家,二是演奏巴赫作品的音乐会,三是演奏现代作品的音乐会。然而,除了第一类是业界普遍能接受的,另外两类并没有达到约定俗成应该看谱演奏的程度。背谱演奏整场巴赫作品或现代作品的钢琴家古今中外数不胜数,这证明并非人力所不能及。
关于看谱或背谱演奏的讨论,其核心是音乐表演质量的评价问题。从客观性上来说,表演的质量由表演者的能力决定。此能力包括表演者的审美能力、技术能力、创造能力、思维能力、情感体验能力以及文化知识水平等诸多方面。凡是有过钢琴专业学习经历的人都会认可:能够背奏相当数量的曲目,在舞台上战胜怯场心理,得心应手地挥洒,是这些能力当中的一环。试想,如果当年安东·鲁宾斯坦的“历史性钢琴音乐会”(即连续几天晚上背谱演奏重要作曲家的大量代表作)、威廉·肯普夫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系列音乐会是照谱演奏的,还会引起那么大的轰动吗?
然而,从主观性上说,表演质量与评价者的需要和喜好息息相关。比如本文开头所提之钢琴明星,他有相当一批粉丝其实对古典音乐并不感兴趣,买票只是为了看这个人。至于他在台上弹什么、怎么弹、弹得如何等都无关紧要。对于这些观众,只要看到演奏者这个人就已经值了,看谱与背谱确实无所谓。对于许多年事已高、德高望重的钢琴家,大部分观众也有相似心理,即能看到此君的音乐会已属幸事,其他都不重要了。但如果关注于音乐表演,看谱与背谱就是评价表演质量的一项指标了。拿我的一次亲身体验来说,2015年波格莱里奇来华演出,所排出的曲目是李斯特《但丁奏鸣曲》、舒曼《C大调幻想曲》、斯特拉文斯基《彼得鲁什卡》和勃拉姆斯《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四个大部头。我看到后大为震惊,感叹钢琴家宝刀不老,并满怀期待地去欣赏,结果在现场发现他竟然照谱演奏,心里的敬佩之情瞬间大打折扣,甚至有些被欺诈和愚弄的感觉,此后再也不去看他的音乐会了。
演奏家对看谱与背谱各执一词、观众对看谱与背谱感受迥异,均属正常现象。但是,作为公开音乐会,本着对消费者信息公开、负责任的态度,如果独奏会是看谱演奏,应在演出宣传和预告中加以说明。对于笔者这类观众,此信息与演出曲目信息同等重要,会直接影响到是否购票。因为无论如何争辩,当今钢琴表演依然以“独奏需背谱”为主流,所以如果没有特别说明,观众通常会认为独奏是背谱的。
与钢琴独奏领域看谱演奏暗潮汹涌相映成趣的是,一些按“行规”本可以看谱表演的双钢琴、多钢琴表演者,反而常常背谱演奏。比如大名鼎鼎的拉贝克姐妹,以及前不久笔者在国家大剧院欣赏到的格什温钢琴四重奏。对于这些钢琴家,应该为他们的敬业和认真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