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追思无绝期

书名:诗词里的中国:李煜词传本章字数:2871

自由,从来与身份和地位无关。身为皇子,李从嘉反而比寻常百姓遭受更多的束缚。这种束缚不是行为上的,而是精神上的。他可以在宫宴上纵情享乐,却永远不能享受到舍弃江山、只为一人快乐的自由。

于是,很多时候,李从嘉都在精神上麻痹自己。当初,为了摆脱哥哥李弘冀的猜忌,他故意强化了自己淡泊名利的姿态,久而久之,这种淡泊姿态似乎已经深入骨髓,政治上的权谋、斗争,真的无法引起他丝毫关注。

即便南唐在与后周的战争中一败涂地,大片土地落入他人手中,李从嘉内心依然毫无波动。土地的多与少,他并不在乎,虽然也因为父亲被迫去掉帝号而难过,却也并不觉得自己的生活受到了什么影响。

偶尔,李从嘉也会思索,为什么国与国之间一定要发动战争?无论国土多与少,只要国家太平,百姓便可以安居乐业,这不是国家最大的幸事吗?难道只有掠夺别国土地,才能让百姓生活得更好吗?难道后周的百姓会因为自己的国君侵占了南唐的土地而变得更加富有吗?

这些是李从嘉永远也想不通的事情,他只知道,自从南唐将江北的土地割让给后周,自己总有一种脊背发凉的感觉。金陵已经完全暴露在后周的视线之中,他觉得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被人盯伺着。那仿佛是巨兽一双双在夜晚中冒着绿光的眼睛,虎视眈眈,只等南唐麻痹大意的时候,扑上来将其吞吃入腹。

李景与李从嘉有着相同的感受,不过身为国君,他比李从嘉多了一些应对之策。既然金陵已不再安全,那索性将宫城迁往别处,回避后周的锋芒。

就在李景思索哪里才是最适合迁都的地点时,周世宗柴荣突然崩殂了,继任皇位的是柴荣的儿子柴宗训,年仅七岁。

据说,柴荣自从在进攻南唐的过程中尝到了甜头,野心更加膨胀。侵占了南边的土地之后,他又将侵略的目光投向了北边的辽国。向北侵略的征程,进行得更加顺利,仅仅用了四十二天,柴荣便几乎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北边七个县,并打算乘胜追击,夺下幽州。

而就在此时,柴荣病倒了,丝毫没有好转的趋势。无奈之下,后周军队只得班师回朝。

病中的柴荣没能忘记,有一个人在向南与向北的征战中屡立战功,这个人便是赵匡胤。一回到汴京,柴荣就将原来的殿前都点检张永德削去官职,将赵匡胤提升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

这或许是柴荣此生做过的最错误的决定,是他亲手提升了赵匡胤的战斗力与权力,也为自己的儿子培养了一名强大的对手。

三十九岁的周世宗柴荣,就这样仓促地将刚刚扩大起来的江山丢给了自己的幼子。七岁的孩童尚不知皇位代表着什么,虽然有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位宰相辅佐,却终究无法带领后周延续兴盛。

显德七年正月初一,距离柴荣离世仅仅半年,便传来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后周的消息。主持政权的符太后并无主见,茫然不知所措之时,只得招来宰相范质商量对策。范质觉得,只有赵匡胤才能解救后周于危局,然而,赵匡胤却托词兵少将寡,不肯出战。无奈之下,范质只得将最高军权授予赵匡胤,就这样,后周的全部兵马完全掌控在了赵匡胤手中。

另一边,南唐君臣听说柴荣病死,并且后周随时可能被辽国攻打,终于松了一口气。李景暂时将迁都的事情搁置下来,希望辽国对后周的出兵能给南唐争取一些休养生息的时间。

只可惜,重新沉浸在诗词世界中的李景没有轻松太久,很快,一个更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赵匡胤的军队在陈桥兵变了。

显德七年正月初三,赵匡胤打着北上御敌的旗号,率领大军出了汴梁。大军刚刚行至距离汴梁二十公里的陈桥驿,一个传言便在汴梁城的每一个角落散布开了。传言中说:“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就连朝中官员都听说了这句传言,他们虽然并不相信,却也为此忐忑不安。

赵匡胤的军队在陈桥驿驻扎下来,当晚,便有人在军队中散布消息,说如今皇帝年幼,不能亲政,根本不懂得军中将士正在为他效力,不如拥立赵匡胤为皇帝,之后再向北出征。

军中大部分将士都对赵匡胤忠心耿耿,很快,将士们的情绪就被煽动起来,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亲信赵普趁此机会,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刚从酒醉中清醒过来的赵匡胤身上,一众人在赵匡胤面前跪倒,呼喊着万岁,拥立赵匡胤为皇帝。

赵匡胤“勉强”接受了皇帝的身份,并率领军队返回汴京。汴梁的守城主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的结社兄弟,得知兵变成功,便主动打开城门迎接赵匡胤。随后,后周的小皇帝柴宗训被迫禅位,赵匡胤将国号更改为“宋”,史称“北宋”,依然将都城定在汴京。

李景直到此时终于意识到,后周的改朝换代,并不能让南唐的危局得到缓解,相反,刚刚登基的赵匡胤才是南唐最大的威胁。

赵匡胤在兵变后颁布的一系列诏令,便足以证明他是一个懂得铁腕与怀柔政策并举的君主。在进入汴梁城前,赵匡胤曾多次严明军纪,禁止将士侵扰百姓,对于归乡的后周臣子,一律给予重赏。除此之外,他还再三强调,所有人务必对后周太后及小皇帝柴宗训绝对恭敬,并将一张堪比免死金牌的丹书铁券赐给柴氏,保证柴氏后世子孙富贵太平。此举换来更多后周臣子对赵匡胤的心悦诚服。

大多数后周臣子对年幼的小皇帝柴宗训并没有太多感情,更不相信一个幼童能治理好国家。这些臣子认为,不如拥戴更有能力的赵匡胤为皇帝,这样一来,既稳定了后周局势,也能保全自己的性命和富贵。

李景早就听说过赵匡胤的有勇有谋,得知赵匡胤登基,李景立刻派使者送上厚礼,主动表示愿意尊赵匡胤为皇帝,并且承诺,此后每年都会向北宋朝贡。

从那时起,南唐便彻底生活在北宋的阴影之下,从不敢忤逆北宋皇帝发出的任何指令。

虽然南唐与北宋之间维持着表面上的友好,但李景依然觉得,暴露在北宋眼皮底下的金陵,实在不适合继续做南唐的都城。

建隆二年二月,李景决定迁都洪州。在迁都之前,李从嘉正式被册封为太子,并被李景留在金陵,担负监国重任。

那一年,李从嘉二十五岁,已经开始懂得,对于这个处于风雨飘摇中的国家,他应该承担起一些责任。他虽从未有过雄心壮志,更不喜欢政治与权谋,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他还是这个国家的太子。于是,李从嘉心中隐隐有了一丝渴望,希望南唐能在自己的努力之下,重现往日的兴盛。

玉树后庭前,瑶草妆镜边。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莫教偏,和月和花,大教长少年。

——李煜《后庭花破子》

后庭、妆镜,都是李从嘉从小就习惯的富贵场景,玉树、瑶草都是传说中永生不死的仙草。所谓的“花不老”,并非真的不老,只是花谢还会再开;月亮也是如此,月缺还会月圆。花与月都是永驻长存的美好,生活中的美好和青春的年华却是易逝的,李从嘉多想对上天呼唤一声:不要让这一切发生变化,让美好的生活再多停留一会儿吧,最好能像花与月一样,永远都不要消逝。

其实,在李从嘉前二十几年的人生中,他眼中的“花”,真是不曾谢过的;他眼中的“月”,从来都不曾缺过。直到南唐被迫迁都,他才终于体会到失而弥珍的道理。有生以来,李从嘉第一次对自己曾拥有的美好产生深深的依恋,而这些依恋,都建立在对失去的恐惧与忧虑之上。

尽管如此,李从嘉还是慢慢习惯着太子的身份,担起监国的责任。执掌江山的重任,迟早要落在他的身上。自从迁都之后,李景便一蹶不振,写诗填词无法彻底排解他心中的郁闷,于是,李景的身体每况愈下。自知时日无多的他,将复兴南唐的希望寄托在李从嘉身上,也暗暗期许,传说中的帝王之相,真的能让李从嘉成为一代圣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