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夜长人不寐(1)

书名:诗词里的中国:李煜词传本章字数:1973

开宝元年,赵匡胤先后两次出兵攻打北汉。这两次出征并不顺利,北汉上下坚守,守卫住了国土,但对于周边诸国来说,赵匡胤的野心就如一把悬在头上的利剑,随时可能砍下,再也没有安稳日子。

唯有李煜对此浑然不觉,正准备迎接生命中第二个春天。为圣尊后守丧三年期满,朝中立刻有官员上书,提议尽快筹办与周女英的婚事。这等于给了李煜一个台阶,李煜自然没有反对的理由,当即便令有司筹备大婚事宜。

这一刻,李煜足足期盼了三年多,有司官员怎能不知他的心思?自从大婚被提上日程,掌管宗庙礼仪的太常博士陈志雍便开始查阅典籍,研究历代帝王大婚的程序。

李煜迎娶周娥皇时,还只是皇子,一切都由父母做主,婚礼流程按照皇子的品级操办。如今,他已贵为国主,大婚仪式自然要更隆重。更何况,李煜有心给周女英一场盛大的婚礼,让整个南唐的官员和百姓都知道他对这位新国后的看重。

光是研究大婚的流程细节,有司就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人力,也有官员不愿错过这个讨好国主的机会,纷纷为大婚仪式出谋划策。

李煜这一次大婚的主办人,是中书令徐铉和知制诰潘佑,他们二人是李煜最信任的左膀右臂。然而,两人对这场大婚的规模却意见相左。

徐铉稍年长一些,顾虑更多一些。他认为,此时正是南唐国难当头之时,虽然是国主大婚,也不应过于铺张浪费,一些无关紧要的环节能免则免。为了免掉大婚上的音乐演奏,徐铉还搬出了《礼记》,其中有云:“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取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如此一来,既可节省开支,还有据可循。

潘佑相比徐铉年轻一些,自幼专心攻读,学识深厚。虽年纪不大,学问却超过很多长者。所谓“人不可貌相”,说的便是潘佑。据说他容貌丑陋,但只要和他交谈过的人,都会被他的韬略震惊到,从而不再以貌取人。

关于大婚规模,潘佑搬出了《诗经》,其中有云:“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由此证明,娶亲时奏乐,是自古便有的传统,一定要保留。

这二人都是李煜最宠信的臣子,如今他们各执一词,李煜也不知该偏袒哪一头。不过,他自然希望大婚仪式越隆重越好,从心底里,李煜是倾向于潘佑的,却又不好明示,生怕伤了徐铉的心。

徐铉和潘佑相持不下,最终决定让李煜自己来定夺。李煜哪里懂得这些琐碎的事情?又怕哪里不符合规矩,导致婚事不吉利。思前想后,李煜还是决定把这个烫手山芋丢给文安郡公徐游。

徐游算是与李家没有血缘关系的南唐宗室,他的祖父徐温是李昪的养父,因此徐游称得上李煜叔父辈的人物。遇到大事,李煜总喜欢与徐游商量,在南唐朝廷,徐游是个说话很有分量的人。并且,徐游处世圆滑,懂得变通,在朝中人缘也不错。

李煜的心思已经被徐游摸了个通透,顺着李煜的意思来做决定总是没错的。于是,徐游便“稍稍”向潘佑一方偏袒了一些,不仅决定在大婚上用乐队奏乐,并且提议规模越大、越隆重越好。

大婚之前,身为待嫁新娘的周女英离开了王宫,按照规矩,她必须从娘家出嫁。这一年,周女英十九岁,与她的姐姐周娥皇嫁给李煜时的年纪一样。

在当时,民间娶亲有“六礼”,分别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而皇家婚礼除了要符合六礼,更有许多皇家特有的规矩,一个都不能马虎。

然而,当六礼的程序刚刚进行到第一道时,就出了问题。按照礼制,“纳采”便是男方请媒人去女方家里提亲,获得女方家的允诺后,男方便要准备礼物登门。据《礼记正义》记载:“纳采者,谓采择之礼,故昏礼云下达纳采用雁也。”

大雁被誉为忠贞之鸟,若一对大雁中的一只死去,另一只也会绝食或郁郁而终。于是,一对活的大雁,便被公认为纳采必备之礼。若是换在别的季节,国主娶亲想要一对活的大雁并不难办,可此时正是初冬,北雁南迁,李煜派出去的人几乎找遍了金陵城周边所有的山野,依然没有见到大雁的影子。

纳采是六礼的第一“礼”,若无法顺利完成,接下来的流程也无法继续。眼看大婚的日子越来越近,有人急中生智,建议用鹅来替代大雁,却遭到了徐铉的坚决反对。理由很简单,把大雁换成鹅,就少了忠贞的寓意,不吉利。

这可急坏了筹备婚礼的人,难不成为了捉到一对活的大雁,要让国主把婚期推迟到明年春暖花开吗?李煜早已迫不及待迎娶周女英,不要说再等几个月,哪怕一天他也不愿多等。

为了找到一对活的大雁,官府甚至在民间贴出告示,重金悬赏。一连几日过去了,丝毫没有回音。情急之下,有人再次提议用鹅来替代大雁,否则就只能等到天气转暖,大雁北飞的时节再举办婚礼。

为了早日与周女英成婚,李煜决定,就把大雁换成鹅。所谓事急从权,只要能让大婚顺利进行,这些细节便不要刻意纠结了。更何况,李煜坚信自己与周女英的爱情足够坚固,即便没有这一对忠贞之鸟的祝福,也一定可以天长地久。

于是,纳采之日,便出现了这样一个滑稽的场景:钦差大臣怀中抱着一对五花大绑的大白鹅来到周家,为国主纳采。大白鹅因为恐惧,一路上嘎嘎叫个不停,到了周家还在不断扑腾,一场庄重的纳采仪式就这样在匆忙、混乱中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