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第七节 留守儿童的特点(1)

书名:乡村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本章字数:293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流动人口在增加。城乡二元体制导致了部分农民进城工作变成了工人,但户籍身份还是农民。由此产生了乡村未成年人中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由单亲、祖辈抚养,或者寄养在其他父辈家中,甚至有独自留守的儿童。还有一部分是流动儿童,跟随父母“举家搬迁”到城市生活,他们的生长环境相比于留守儿童要好一些。首先,跟父母在一起生活,有更好的亲子关系,有足够的情感支持;其次,流动儿童在城市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比在农村要好。但是流动儿童也会有适应不良的问题。据统计,我国2013年农村留守儿童有6102.55万,城乡流动儿童有3581万,规模接近一亿。

鉴于本教材针对的读者人群是乡村少年宫辅导员,所以本节将主要描述留守儿童的特点。

一、留守儿童的生理特点

由于外部以及内部的一些原因导致了一些留守儿童的发育迟缓或者营养不良。相比一般的乡村未成年人,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家庭的有效监护,更容易出现人身安全问题。另外,由于父母的缺位,很多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进而导致一些身体疾病的产生。

二、留守儿童的心理及行为特点

若留守儿童基本的人身权利得不到保障,在成长的过程中因缺乏关爱会产生一些不良心理,如孤独感、低自尊、无助感、遗弃感,而这些不良心理会进一步导致出现品行发展问题,如怨恨父母、盲目的逆反行为以及学业不良,或者伤人伤己的行为。

(一)留守儿童的个性特点

1.留守儿童的自尊发展

自尊是个体自身一种积极的、肯定的自我体验与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身的态度。自尊是个体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属于自我的情感,是对自我进行评价时所引起的情感体验。

自尊的发展跟儿童成长过程当中的自我同一性有关。建立自我同一性是青春期要完成的任务,而留守儿童在这个重要时期却得不到父母的有效指导。同一性混乱或者无法建立将导致儿童的低自尊、低的自我认同以及低的自我效能感,进而影响他们在人际交往、学习、情绪发展方面的表现。高自尊的学生对自己更有信心,遭遇挫折困难时更有勇气去应对。而低自尊则相反,这类学生遇到问题更多的是对自己的负面评价。

留守儿童的自尊发展有明显的年龄特点,在小学阶段是稳步上升,进入初中阶段后急剧下降;在初中阶段,女生的自尊水平下降程度高于男生。

2.留守儿童的人格特质

留守儿童的性格发展也有极端化的表现:有的留守儿童性格内向、自卑,有的留守儿童无法无天,没有规则意识;有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的情感缺失,情感淡漠,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有的留守儿童由于受不良团体的影响,暴躁易怒、霸道,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当然大部分的留守儿童表现出的人格特质是朴实、善良、吃苦耐劳。总体上来说,留守经历给儿童带来的是心理上的缺失,是情感不能被满足的状态,自大或者暴躁的行为表现反映的也是儿童内心的自卑。

(二)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

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心理问题以及学习成绩难以提高两个方面。学习心理问题表现为适应不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学习动机、不懂得学习策略等。学习成绩难以提高则与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有关。

(三)留守儿童的情绪特点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缺位,缺乏正常的心理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他们更容易受到不良情绪的困扰,更多的表现为孤僻、自卑、任性、暴躁。

孤独感是留守儿童普遍具有的一种心理感受。孤独感源于对周边环境尤其是人际环境的消极判断。留守儿童产生孤独感主要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监护人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和关爱。由于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对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领悟能力过低的问题,所以孤独感的消除最根本上还是在于儿童心理层面,包括如何面对孤独感,以及如何避免孤独感的产生。

(四)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特点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保护,留守儿童更容易被外在的不良环境所侵害,存在女童被猥亵、性侵、诱骗的现象,甚至存在长期的性侵。或者因为缺乏生理常识,以及对爱情、对两性关系的错误理解,在未成熟的年龄阶段就有怀孕、堕胎的现象。

一方面,由于我国的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国家对于儿童的两性教育普遍比较隐晦,甚至是缺乏的;农村地区更是如此,儿童的父母可能不在身边,祖辈对孩子的教育更不可能有针对幼儿或者小学年龄段儿童的两性健康教育。另一方面,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开始对两性关系有了懵懂的了解,这种了解也基本是从大众媒体,如网络小说、电影、电视剧中获得的,比较片面,甚至容易扭曲。以上的原因造成了很多留守儿童在两性方面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

留守儿童除了在两性关系上面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人际交往、人身安全同样存在问题。相比于普通家庭的儿童,留守儿童因溺水、烧伤、烫伤、用电事故、交通事故等非正常死亡以及意外受伤或致残的情况要多。

【案例展示】

15岁的女生陈某,性格内向,眉清目秀,学习成绩优良。她与同校男生16岁的陈某相恋。老师得知后,希望他们专心学习。两人因此转为“地下”,最后同居生活在一起。家长、老师得知后极力劝阻,两个人竟然一起弃学跑到广州。一年后,男生始乱终弃,两人分手。

案例来源:穆晓睦、张明星编著的《乡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手册》,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五)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特点

人际交往反映的是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是指社会各方面为个体提供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这些支持来源于家人、朋友、同事、组织和社会环境。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否存在,是否健全?他们是否能够感知到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较为单一,主要是来源于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在儿童进入青春期后成为对儿童影响最大的人际关系,这点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是一样的。但是相对于普通儿童来说,留守儿童需要面对更多的问题。留守儿童在父母那里没有满足的那部分情感的需求,从同辈群体那里也很难得到满足,因为留守儿童的同辈群体一般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判断人际关系的好坏的标准也很表面和极端,很容易陷入交友误区。

(六)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

由于在生理及心理成长的关键阶段缺乏父母的陪护及管理监督,留守儿童可能会产生很多问题行为,较为严重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1.网络或手机成瘾

现代科技的发展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网吧在一些乡镇也非常普遍,再加上家庭管教不足,不少留守儿童有网络成瘾的问题。虽然政策规定网吧需要身份证实名认证之后,进网吧的未成年人有所减少,但网络成瘾依然是未成年人的一个主要行为问题。另外,手机移动网络简便易得,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更加方便,也更加具有吸引力。

具有手机成瘾或者网络成瘾的未成年人会产生更多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他们常常心理健康状况差,人际关系也差,在生活方面消费无计划,有的孩子把父母给的生活费全部用来上网。

互联网络对留守儿童来说具有非常大的意义。例如,有利于解决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互联网提供了知识共享的可能,未成年人可以在网络上面获得海量的知识,有利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扩大眼界。但是,互联网上的信息纷繁复杂,需要未成年人自己去辨别是非。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引导,留守儿童很容易被网上的不良信息所迷惑。因此,辅导老师及监护人需要加强引导,让留守儿童学会合理地使用这个工具。

2.拉帮结派、打架斗殴

留守儿童常见的行为问题还有拉帮结派、打架斗殴,另外可能会产生的问题还有小偷小摸、校园暴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