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最早的人类(1)

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是小巧可爱而又优雅的布希人。他们在沙漠中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是世界上最知足的人;他们没有犯罪和刑罚,也没有暴力和法律,更没有警察和资本家。他们相信上帝是乐善好施的,世界是善良美好的。

布希人孤陋寡闻,他们从没听过或见过所谓的文明。有的时候天空万里无云,就会听到打雷声,他们认为那是上帝吃饱了在打嗝。他们很和善,从不惩罚孩子或厉声厉色。孩子做起游戏来既可爱又富有创意。他们打猎时常常会向猎物忏悔,说若不是为了生计,他绝不忍心下手。

他们与别处之人最大的不同是没有所有权意识。他们生活的环境确实也没有什么可争的,那里只有草木和野兽。这些布希人从没见过石头,他们认为最硬的东西是木头和骨头。他们生活在一个平和的世界里,那里没有石头和钢筋水泥。

在布希人往南近千公里就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在这里,你能看见所谓的文明。

现代人不甘心屈服于大自然,反过来,他们要改造大自然。他们制造了城市、高速公路、汽车、飞机和各种机器。为了节省劳动力,他们绞尽脑汁,但似乎永远没有尽头。他们越想改进生活环境,反而使生活变得越发复杂。一个孩子必须用10到15年的时间,在学校学习如何在这复杂危险的环境中生存。

不愿臣服自然环境的文明人逐渐发现,他们必须时时刻刻去适应他们自己所创造的这个环境。每当星期一的时钟指向7点半,他们就必须离开舒适的巢穴,去另一个截然相反的地方。一到8点,每个人都忙碌起来……

生活就这样支离破碎地过着,每天都得去适应新的生活。而撒哈拉沙漠里的日子随你怎么高兴就怎么过,每天都是礼拜天,不需要由钟表和日历来支配你的生活。

这是喜剧电影《上帝也疯狂》中的一段开场白。

按照西德尼·史密斯的说法,世上的人分为两种,大洪水前的人与大洪水后的人。大洪水后的人进入人类社会已经数千年,认为末日为时不远,于是人们努力学习和工作,以适应其短暂的生命。相反,大洪水前的人还没有意识到传统时代已经结束,因而一如既往地悠然生活,不知今夕何夕。

毫无疑问,“布希人”的状态停留在大洪水以前,而那些城市里的现代人的状态则属于大洪水以后。

大洪水前其实就是旧石器时代,约始于300万年前,从制作出第一个粗糙简陋的工具算起,直到发明第一个机器——弓箭为止。

按照《抱朴子》记载:“曩古之世,无君无臣,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泛然不系,恢尔自得,不竞不营,无荣无辱;山无蹊径,泽无舟梁。川谷不通,则不相并兼;士众不聚,则不相攻伐……势利不萌,祸乱不作,干戈不用,城池不设;万物玄同,相忘于道;疫疠不流,民获考终;纯白在胸,机心不生;含 而熙,鼓腹而游。”

从时间上来说,这部分早期历史占据人类全部生存史的99.5。也就是说,人类步入文明世界只不过是刚刚发生的事情。

按照一些宗教的解释,是“神”创造了我们人类。不仅如此,“神”还创造了世间万物。一位古文字学家综合现代考古学和宗教学,写成一部重新复述人类发展史的《地球编年史》,书中有很多大胆的说法,比如说现代智人其实源自外星人,并非地球土生土长,而是来自太阳系的第十二个天体。

卡尔·曼海姆说:“历史并不是某种独立存在的实体,而是某种不断演化的集体所具有的属性;它不仅是一份对于变迁的记录,而且是一种对于发生变迁的事物的说明。” 早在“科学”出现之前很久的岁月,古代的人们就已经开始思考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即怎样理解这个“世界”。

“世界”二字出自佛教经典《楞严经》,“世”是时间,“界”是空间。这与中国传统上的“宇宙”二字类似。

在整个世界的轨迹中,人类文明并不一定很深刻,但文明发生的范围却要宽广得多。

人类学家认为,在农业发明之前的石器时代,人类还没有产生定居文化,经常性地四处迁徙才是正常状态,这导致人类族群总是频繁地聚合离散,互相婚配和混血。后来,人类发明了农业,有了文字和铁器,开始进入文明阶段,并产生了国家。即使这时,不同族群的交流仍然持续不断,但这种交流逐渐走向文明碰撞与征服战争。

随着农业社会的扩展,传统的人类大迁徙慢慢停滞下来,只有一些游牧民族依然保持着这种浪迹天涯的迁徙习惯。对那些定居性的农业社群来说,他们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文化为中心,形成民族和种族概念。

在近代社会,人类一般被概括为互相接近的三大类,即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此外还有一些人口较少的人种。就大致区域来说,黑色人种主要集中在非洲,白色人种在欧洲,亚洲以黄色人种为主。布希人就属于非洲的黑色人种。

在非洲广袤的稀树草原上,还有很多类似布希人这样的原始部落。他们不仅与自然和谐相处,甚至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那里不乏将人当作猎物的大型食肉动物。他们不像我们一样从外面惊奇地向内观察,更不是高高在上地傲慢俯视其他生物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