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审查(1)
权力与知识常常是对立的。权力是野蛮的、垄断的、封闭的,知识则是文明的、分散的、开放的;权力来自暴力,但权力的合法性却来自知识。
思想从来没有远离过政治,早在印刷书诞生之前,就已经有了图书审查;文字与文字狱的历史一直难分彼此。
进入印刷时代后,关于文字权力的争夺日益白热化。有一位印刷商甚至说:“只要有26个铅字兵,我就可以征服世界!”面对印刷书的泛滥,传统权力机构仍试图维持对文字和思想的垄断。1471年,谷登堡印刷机首次出现在佛罗伦萨,就引起一位政客的强烈抨击:“许多愚蠢的想法,可以借由这种危险的机器,在一瞬间内变成几千倍流传出去。”
传统势力无疑看到了印刷机对自身权力的挑战;对他们来说,思想本身就是危险品,能传播危险品的机器,无疑更加危险。
单凭印刷机能复制产品的力量,它就能称得上是自由的卫士,为许许多多危险的事实与思想的传播提供了不能堵塞的无数渠道,也散布了无数既无从追踪也不能撤回的新闻。一旦印刷完成,世界上任何力量,不管是法律还是赦令,要将已发出的信息收回,都无能为力。
无论是新教革命时期的教皇,还是启蒙运动时期的国王,肯定是不会欢迎印刷机的。在17世纪初的法国,如果有人胆敢持有印刷品,哪怕是一张印刷纸,也会被判处死刑。
在18世纪,世界上只有两个地区拥有大规模印刷出版业:欧洲和东亚。但只有欧洲诞生了启蒙运动。
人类发明了印刷术,却没有在同时发明出版自由。
1501年,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在敕令中警告:“只要印刷术让有益且受过审查的书籍进一步传播,那么它非常有用。但是如果它使有害的作品也广为流传,那么印刷术也可以是有害的。因此,保持对印刷业者的完全控制是极有必要的。”
欧洲最早的书报检查由教会的宗教裁判机构执行,罗马教廷曾经用过审查、禁书、焚书等一切手段。
1543年,教廷规定,所有图书须印有主教授予的“准印许可”;未经教会同意,任何书籍不得印刷。由教皇颁布的《禁书目录》从保罗四世开始,一直延续了数百年;不仅禁书,还禁作者,甚至成立了一个专门的“禁书委员会”。
作为教会学者,哥白尼一直不敢将《天体运行论》付梓,直到临死之日才看到印刷书。伽利略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刚一出版即遭焚禁,他本人亦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终身监禁,并禁止出版印刷其任何著作。
这是思想意志和权力暴力的一场较量。
布鲁诺因日心说被判处火刑,但他极其蔑视地对宗教法庭说:“你们宣判时的恐惧甚于我走向火堆。”
宗教改革导致教权衰落,但禁书并没有丝毫放松,国王指派的官吏继续这项反动事业。
1515年,英国国会规定,除非经过“被指定的明智、谨慎的人阅读、讨论和审查过”,否则不得印刷和出版任何图书;1526年,英国公布第一批禁书目录,三年后禁书书目从18种增加到85种。1538年,亨利国王下令:销售图书须经国王批准;未经审查官的审查,不得进口任何图书;每本书须印出承印人、作者、译者、编者的姓名,否则将判处监禁和没收财产。
由国王授予特权的“星法院”于1587年裁定,英国所有图书版本总量不得超过1250本;1637年,再次限定伦敦的印刷厂不得超过20家,铸字厂不得超过4家。
在美洲殖民地,直到1671年,弗吉尼亚总督威廉还在为印刷机缺席而感谢上帝,希望印刷机永远也不会来到弗吉尼亚,因为印刷机是“传播异端邪说的罪魁祸首”。但后来,印刷机还是无人能阻挡,活字印刷解散了雇佣军,废黜了国王,并创造了一个“民主的新世界”。
英国的图书审查制度一直延续到光荣革命之后,只是从出版前审查改为出版后审查,以追惩代替预惩。这迫使书商和作者不得不进行自我审查。
法国第一次图书检查运动始于1521年,弗朗索瓦一世责令巴黎最高法院严密监视印刷所和书店。路易十四时期,严厉限制书商和印刷商的从业人数,严控印刷机和印刷器材,印刷作坊和书籍包装必须接受检查。1701年,法国政府正式设立图书管理局,专门负责图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