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的起源
人类之所以能够走出蒙昧,并不是某个特殊人物在使用暴力和阴谋上多么惊天地泣鬼神;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智慧和知识的积累,或者说是书和图书馆的力量。
客观地说,知识总量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对一个人来说,一本书或许就足以使其“知识渊博”;但对一个社会来说,仅有一本书是明显不够的。当很多书被集中在一起,就有了图书馆。
实际上,类似《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百科全书》这样的多卷本巨著,本身就是一座图书馆。
最早的图书馆其实是档案馆,是为了保存历史经验。
公元前3000年,亚述帝国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共收藏了1500多块泥板,每块泥板上有80到200行文字。公元前500年,雅典和萨摩斯建立了服务少数识字公民的公共图书馆;稍晚,亚里士多德创立了一座收藏颇丰的私人图书馆。
据说为了超过亚里士多德,托勒密一世于公元前300年创立了亚历山大图书馆,藏书达到40万卷,几乎囊括了当时希腊、印度、波斯和巴勒斯坦等不同文明的思想和艺术。这些藏书都是由职业写手抄写在莎草纸上的卷子。
亚历山大图书馆被视为当时汇聚所有人类文明成果的最早的大型资料库。
无论是民主思想,还是文化艺术,古罗马都是古希腊的忠实继承者。擅长建筑的古罗马人修建了许多图书馆,圣奥古斯都将图书馆分为希腊馆和罗马馆。在公元4世纪的罗马城,至少有28座图书馆,藏书达2万卷。不仅帝国范围内的每座城市都有图书馆,而且很多个人也修建藏书楼来斗富。
进入中世纪后,蛮族兴起,斯文扫地,仅有的文字与经卷被秘藏于修道院中。当时有句俗话说:“一个没有图书馆的修道院,就像一座没有军械库的城堡。”话虽如此,所谓的图书馆其实也就只有几本书而已。
直到大学出现以后,欧洲才出现了面向世俗社会的图书馆,但这些图书馆的图书也少得可怜。1257年,巴黎索邦神学院向所有“贫困的神学大师们”开放了自己的图书馆,以便人人都能阅读。该图书馆拥有当时欧洲最多的藏书——超过1000册。
早期的大学几乎是图书馆的同义词。
14世纪末,欧洲已经有75所大学,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图书馆和阅览室。为了防止珍贵的羊皮书被盗,这些书都用铁链拴着。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书籍这种特殊的“手工艺品”因其昂贵,一般个人几乎无法拥有,所以大多数书籍都被保存在图书馆里。由于忌灯火,图书馆里昏暗阴冷,在这里看书绝不是一件惬意的事情。
在阿拉伯帝国征服西班牙时期,图书馆有70多座。976年,哈里发哈基姆在科尔多瓦建立了一家最大的图书馆,藏书超过40万册。这对当时的欧洲人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科尔多瓦被十字军“收复”后,这些藏书成为欧洲走向文艺复兴的重要因素。中世纪的欧洲在自己的家门口,重新发现了希腊和罗马的古典名作——
当穆斯林1090年被逐出西西里岛时,基督教统治者令人惊讶地把图书馆看作战利品,并促进了对许多阿拉伯作品的翻译。继托利多于1085年、科尔多瓦于1236年和塞维利亚于1248年陷落之后,穆斯林的图书馆向欧洲人敞开了大门。
与古代欧洲相比,中国的书籍与图书馆则拥有一段可谓辉煌的历史。
中国的“图书馆”同样是从官方或宫廷的“档案馆”起步,名称各有不同,如西周的盟府,两汉的石渠阁、东观和兰台,隋朝的观文殿,宋朝的崇文院,明代的澹生堂,清代的南北七阁等。
老子就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藏室”大约相当于当时中国的国家图书馆。
秦汉时期延续了周朝的藏书习惯,不过文字书写和书籍制作技术发生了革新。东汉设有秘书监和校书郎,对图书资料进行搜集、抄录和整理。这在《汉书·艺文志》中都有详细记载。
唐以降,书院兴起,无书不成书院,极大地推动了藏书风气的兴盛。在书院建筑中,藏书室往往采用高大显赫的楼阁形式。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诏谕中书省:“治国之要,教化为先。教化之道,学校为本。今京师虽有太学,而天下学校未兴,宜令郡县皆立学。”洪武元年八月,诏除书籍税,由此掀起了一场复兴中华文化的印书藏书热潮,几乎每个官办学校都有“尊经阁”。
1440年,松江府学号称藏书万卷,而同一时期的剑桥大学图书馆只有122本图书,这在英国当时已算是很多了。
在中国古代,每个王朝都非常重视历史,甚至将其视为政治合法性的来源。就二十四史而言,一般都是后一个王朝编纂前一个王朝的历史。
值得深思的是,虽然历代王朝对历史都很重视,但对档案管理却很疏忽,几乎没有保存档案的习惯。通常的情况是,一个王朝覆灭之后,这个王朝的所有文献档案也都会被付之一炬,化为乌有。即使这些档案能够幸存,等新王朝完成对旧王朝的历史编纂后,也会予以销毁,让后人无从得见。
清政府倒台之后,北洋政府的国家历史博物馆把重达60吨的档案资料统统卖给了废纸收购商。多亏罗振玉出面干预,才使这些原始史料幸免于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