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彻斯特蜘蛛
作为一种极其古老的机器,纺织机一直依靠人力,即使珍妮纺纱机问世后,也仍以人力为动力。但随着锭数的不断增加,小马拉大车,仅靠人力已经难以为继,因此,迫切需要寻求更大的新动力。
当时,水车技术在英国已经非常成熟。钟表匠兼理发师阿克赖特借用水车技术,成功制造出了一台庞大的水力纺纱机。1769年,阿克赖特在投资冒险家斯特拉特的支持下,在德温特河边建设了一座纺纱厂,利用终年不息的河水作为纺纱机的动力来源。
河流是自然的,水力是免费的,但问题在于并不是每一个村落都拥有理想的河流动力,而理想的河流也不一定会途经村落。因此,只能是人去适应水,水不会来适应人。
水力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变革。一旦水车的能量足以推动一百台织布机,潜在的规模经济就会迅速扩展开来。一架水车具有能够驱动一间大屋子里一百台织布机的动力,而它们的产量比一个最熟练的技工要高一千倍。但有一点,要说服大量的熟练工在一个距离其村落几十公里或者几百公里的地方工作,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水车的真正创新之处在于,它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组织结构,这就是工厂。
人类几千年来,都是熟练的手工业者凭借技术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水车最深刻的影响是它提高了非熟练工在工作中的地位。较高的规模经济与较低的劳动力和能源支出相结合,使生产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工业时代就这样来临了。
比起珍妮纺纱机来,水力纺纱机前进了一大步,纺出的纱更粗更牢固,其转速也更快。因此,在英国的一些河流两岸,迅速建成一批采用水力纺纱的工厂。
1779年,阿克赖特的纺纱厂已经发展到300多名工人和几千支锭子,成为第一家近代纺纱厂。从阿克赖特开始,以人的肌肉力量支撑的手工工业,正逐步被外力驱动的机器工厂所替代。
在动物驯化史上,骡子是一个神奇的创造。它综合了驴和马的优点,力气比驴大,性情比马温顺,因此,骡子的应用非常广泛。
1779 年,工人克朗普顿综合珍妮纺纱机和水力纺纱机的优点,发明了“骡机”。这是一种像“骡子”一样理想的纺纱机,纺出的纱又细又结实,而且效率很高。“骡机”以水力为动力,最初的“骡机”有40个纱锭,后来发展到900个,最后增加到2000个纱锭。
综合来说,珍妮纺纱机适合纺纬线,阿克赖特的水力纺纱机适合纺经线,“骡机”适合纺高支纱。这三种机器是英国棉纺织业由手工生产向机械化生产过渡的重大贡献。
由于纺纱机的普遍运用,纱量大增,除满足织工需要外还有剩余,这样纺纱和织布之间的平衡又被打破了。织机的革命曾推动过纺机的革命,这时纺机的革命又反过来开始推动织机的革命。
1785 年,乡村牧师卡特赖特发明了水力织布机,工效提高了四十倍。这位牧师也因此脱下黑袍,开办了一家织布厂。
在整个18世纪下半叶,不受封建行会和传统法规束缚的新兴棉纺工业已经成为工业革命的火车头,带动了毛纺、漂染、造纸和印刷等工业的兴起和发展。由棉纺机器和织布机器带动的大机器生产模式,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个精彩的开局。
从约翰·凯伊发明的“飞梭”、哈格里夫斯改进旧式纺纱轮制成的多轴纺纱机、克朗普顿发明的走锭纺纱机,到詹姆斯·瓦特成功发明联动式蒸汽机并建立第一座蒸汽纺纱厂,英国的纺纱技术不断革新。
1803年,霍洛克斯制造出了第一架铁制织布机,棉纺织工业终于破茧成蝶。
在英国任何一个工厂里,一个15岁的孩子可以照料2架蒸汽织机,织出3匹半布;而在同样时间内,1个熟练工人用传统的飞梭只能织出1匹布。到1790年,蒸汽机驱动的“骡机”,纺线速度是中国和印度传统手工纺线的100多倍。
从1770年到1801年的30年间,英国棉纺织业占工业增加值的份额从2.6增长到17。1751年,英国的棉纺织品出口额只有4.6万英镑,1800年达到540万英镑;1802 年,英国棉织品的输出第一次超过毛织品的输出。
1819年,伦敦著名的布莱克威尔大厅被拆除。在此前的四个世纪中,它一直是英国毛纺业的交易中心。
1820年,棉纺织品作为英国最大的工业产品,占据出口总额的半壁江山。到1861年,棉织品的出口规模是羊毛织品的4倍以上,达到4680万英镑。
也就是说,工业化将英国的棉花加工能力在100年间提高了1000倍。此外,在1760——1815年,英国出口的成衣数量也增长了100倍。
如果将人工成本折算成钱,更能体现技术带来的巨变。1760年,家庭手工纺1磅棉纱需要18.12便士;1836年,机器纺1磅棉纱只需要1.52便士。机器生产使人工成本下降了将近92。从1780年到1850年,英国的棉织品价格下降了85,棉布从少数富人的奢侈品变成大众的日用品。
从审美来说,印度棉布最大的魅力或许并不在于棉布本身,而是在于其独特的印花,这和中国青花瓷对欧洲人的吸引力相仿。
在棉纺织业发展初期,英国只能生产简单的条纹布和方格布。1743年,英国发明了三色滚筒印花机,到1785年,又出现了六色滚筒印花机。
滚筒机器印花的产量比木刻板高得多,很适合大规模的生产。和印度的手工绘色相比,滚筒机器印花具有谷登堡一样的革命性。一个印度工匠要花费两周的时间才能绘完一块7米长的棉布,英国普通的棉布印花厂在1851年每天就能够完成6匹布料的印花[每匹28码,共计168码],滚筒机器印花则每天可达200至500匹,产量提高了30至80倍。
毫无疑问,棉花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基础。在1833年的英国,大约有150万人直接或间接地在棉纺厂找到工作。
18世纪,英国的工业品有三分之一运往海外,在所有出口货物中,工业品价值占85。为出口服务的纺织业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英国工业从一开始就是生产型而不是消费型的。
根据一些历史学家的分析,在18世纪5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期间,英国纺纱业的机械化,使单个生产力提高了300至400倍。纺纱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织布技术的相应改进。与棉纺织机相配套的净棉机、梳棉机、漂白机、整染机也相继问世,由此组成了一个复杂而完整的机器生产工业体系。
棉纺织业是英国工业第一个实现机械化的行业。有人形容说,当时的曼彻斯特就像一只巨大的蜘蛛,在它的工厂,它的市区、郊区和农村,所有东西似乎都在吐丝结网,为全世界纺纱织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