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时代(1)
20世纪初的美国,如同一个工业时代的理想国,福特紧紧把握住了消费主义盛行的历史机遇,以流水线生产模式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价格。大批量生产的福特车占据了近一半的美国汽车市场份额,福特执全美汽车业之牛耳,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大王。一时之间,T型车成为美国社会的经济支柱。
早在1804年,奥利弗·埃文斯研制出了美国式的蒸汽机。1911年,查尔斯·凯特林发明了汽车自动点火装置,人们再也不用冒着打掉下巴的危险,去用摇把启动汽车。
埃文斯曾在1815年设想:“人们乘坐在用蒸汽机推动的大客车里,以每小时15~20英里的高速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的旅行时代即将到来。”1900年,美国有8000辆汽车,这些笨重的蒸汽汽车每辆售价1000美元。随着福特T型车的出现,从1915年到1930年,美国登记在册的汽车从250万辆猛增到2650万辆,15年间增长了近10倍。
内燃机驱动的汽车具有更理想的性能,而价格已降至从前的四分之一。在1900年的美国,人与马的比例是4∶1;30年后,人与汽车的比例是5∶1。30年间,汽车迅速而不可逆转地取代了马车和马,城市终于摆脱被马粪掩埋的危险。
在T型车投产的19年里,仅美国一地就销售了1500万辆。毫无疑问,是福特为美国安上了轮子,使美国率先跨入汽车时代——美国的汽车拥有量占当时世界的80以上,而美国当时的人口还不到世界人口的7。
这一时期的汽车大多极其简陋,也没有顶棚。汽车的价格是如此便宜,以至于买一张从美国东海岸到西海岸的往返火车票的钱基本够买一辆车,因此掀起了一场席卷美国的自驾旅行热潮。美国的开国元勋们可能不曾预先把行动自由看成是一种不能剥夺的权利,但是美国人此时是这样看待了。对美国人来说,没有什么比汽车更适合这个“流动的民族”。
麦克卢汉将汽车比作“机器新娘”,这是人与机器的“初恋”;人类第一次爱上一台机器,甚至胜过爱一个人。一则汽车广告确实这样宣称:“她”不仅仅是一辆汽车,更是一名家庭成员。
汽车和装配线是谷登堡技术的终极表现形式:汽车是一件无与伦比的、同一的、标准化的机械装置,它与谷登堡技术和文字种类系统结合在一起,造就了世界上第一个“无阶级社会”——按照一些社会学家的说法。
美国的汽车并没有把美国社会向下拉平,而是将其往上拉平。汽车使乡村消亡,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新的风景。
全密封的车厢使汽车趋于完善。自从兽皮被衣服取代之后,汽车第一次为人类提供了比兽皮更坚固,比衣服更华丽的钢铁甲壳;无论是舒适性还是权力感,无论是保护性还是攻击力,都拓展了人们的想象力。无论是白人、黑人还是黄种人,无论他此前是否低声下气地生活着,“当他坐在一辆汽车的方向盘后面的时候,他就会获得一种权威感,这辆车对他俯首帖耳,准备把他带到他想去的任何一个地方” 。
说希特勒是福特最忠实的崇拜者,一定不会有人感到惊奇。希特勒曾将福特生产线引进德国,这种大批量生产的汽车被命名为“大众”。福特开创了汽车时代,希特勒则开创了高速公路时代。借助汽车,第三帝国将权力发挥到极致。1938年,希特勒授予福特大十字德意志雄鹰勋章,以“嘉奖”他“使汽车成为一个大众商品所作出的先驱工作”。
福特不仅开创了现代大工业生产,还将洗脑宣传引入商业领域,即现代广告。熊彼特说:“仅是制造出优良的肥皂是不够的,还要诱导大家洗澡。”作为一个事必躬亲的独裁者,福特完成了从采购、生产到销售的所有环节的整合;他不仅自己生产钢铁和木材,还在巴西购置了2000公顷土地,用来建设大型的橡胶种植园,此外还专门开辟了一块草地用来放羊,以供应制造汽车座椅用的羊毛和羊皮。
1922年,福特自传《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出版,三年内重印了5次,销量超过20万册。福特不仅创办了《福特时代》杂志,他还亲自操刀撰写广告文案:“买一部福特车,花掉省下的钱。”
“福特”不仅是一个人的名字,也是一种汽车的名字,还是一家企业的名字。品牌从一个故事开始,最后变成一个经典和传奇。“商品一旦被确立为品牌,便超越其物理的特性,而带有某种象征性,于是商品被予以‘图腾化’。不仅对供应者,对使用者而言,它也以神圣的事物呈现。尤其对于使用者而言,它更是难得的东西,可充当差异表示符号。”
人们对老母鸡的兴趣有时要比对鸡蛋的兴趣更大,福特工厂吸引了大批参观者,以至于催生了一个旅游新产品——工厂旅游。福特公司特意聘请了25名专职导游,来接待那些狂热的“朝圣者”;1916年,福特奥马哈工厂就有2万人参观。后来,作为世界最大工厂的福特胭脂河工厂,每年要迎来16.6万名游客;直到1971年,仍有24.3万人参观胭脂河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