咆哮的美国梦
进入20世纪,摩天大楼几乎彻底改变了美国大城市的天际线,随之而来的,以电话和打字机构建的全新办公系统直接催生了一种系统性的新管理方式——直立式档案柜代替了账目和信件的装订案卷,打字机和复印机取代了手写本和复写本,电话使公司的各分支和各厂房能进行更迅速的远距离沟通,标准的格式化单据和表格模板让管理部门能够与生产工厂进行直接对接。
在这种背景下,专为白领提供办公场地的写字楼在城市中心纷纷拔地而起。这一时期,家用电器的普及也让妇女从家庭走向职场。到1920年,女性职员已占据办公室工作的半壁江山。
在生产走向机械化的同时,建筑也日益被机器改变。工业导致城市兴起,而城市本身也成为工业的一部分。工程师们不仅设计机器,也设计楼房,两者甚至使用相同的方法绘制蓝图,然后就会有工人原封不动地按照图纸进行施工,最后让蓝图上的建筑变成现实。
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被公认为“现代建筑的旗手”,他崇尚机械美学,倡导现代建筑应该走平民化、工业化、功能化的道路,即现代住宅应该是“居住机器”。他设计和建造的“马赛公寓”,体现了他对现代建筑,尤其是对住宅和公共居住问题的思考,对20世纪的建筑发展影响深远。
二战结束后,数百万老兵回归社会,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住房压力。在《退伍军人权利法》的支持下,复员军人就算身无分文也可以接受高等教育,也可以购买自有住房。
1947年,莱维特父子用大规模生产的方法,在纽约郊区长岛的16平方公里的农场上为退伍兵建造了17400多座房屋。这些建筑千篇一律,设计得如同兵营,每座房子都建在一块约18米宽、30米长的标准混凝土地基上。
《幸福》杂志说:“没有人会称它们是美丽的、宽敞的或雅致的,……它们基本是相同的,就像福特汽车一样。”因为全面采用电动工具,一个工人一天可以切割出供12套房屋使用的木材。莱维特解释说:“这等于把底特律的生产线倒了一个个儿。底特律生产线是汽车来回跑,工人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而我们施工是工人在移动,在不同的位置上完成同一种工作。”
这些大量生产的房屋以极其低廉的价格被迅速推向市场,将美国带入郊区时代。
美国不像欧洲那样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在美国,一件产品可以在任何地方生产和销售,一个均质化的平民社会构成一个巨大的市场。对消费文化主导的美国人来说,他们完全可以接受廉价、耐用而形式统一的汽车、房子、服装和家具,这在风俗、语言、习惯、阶级等存在巨大差异的欧洲是不可思议的。因此,美国成为一个标准化大规模生产的天堂。
在美国人的观念中,“技术”就是指“把科学运用于有用之处的技艺”,是理性哲学、自然探究、工效和产量的结合。图德的冷藏冰贸易是将技术发明与现代组织完美结合的范例。
弗雷德里克·图德是19世纪早期一位波士顿企业家,他将冬天随处可见的天然冰块变成炙手可热的商品,从而创造了一个财富传奇。
图德的技术其实非常简单,并没有太多技术含量,他将切割好的冰块用木屑等绝热材料进行包装,然后通过铁路和水路将冰块进行长距离运输和销售,最远甚至卖到了巴西及印度。在家用冰箱出现之前,冰块在夏季或热带地区都属于奢侈品。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就以奥雷连诺第一次去看冰块开篇,可见冰块对当时生活于热带的哥伦比亚人来说,是多么神奇的现代象征物。
因为图德的生意,冰块直接影响了美国人的饮食习惯,没有加冰块的饮料几乎算不得好饮料。
图德的成功足以说明美国创造的世俗特点,比如冰块能在炎热的环境下保存和运输,得益于科技的发展;能被当成商品进行大规模贸易,得益于现代企业组织结构的发展。在图德之前,只有极少数富人才能在炎炎夏日享受到冰块,而图德将其变成了大宗商品。
1906年,一位美国商人写道:“开创新事物的人,在最初都像哥伦布启航时一样,少有人有信心能到达目的地。” 图德依靠他的想象力,将本来毫无价值的天然冰变成一种畅销商品,发迹以后被人们称为“冰王”。
这就是美国式的现代创新,即将少数人的奢侈品变成中产阶级的必需品。
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的工业化突飞猛进,从而涌现出一大批类似辛格、西尔斯、杜克、吉列、图德这样的企业家和商业精英。在他们的鼓吹下,美国社会日益世俗化,并逐渐转变成追求舒适和奢侈生活的消费社会。这个社会让欲望民主化,对获取永不满足,金钱至上,消费至上,今年的商品比去年多,明年的商品又比今年多。如果一个人还戴着去年的帽子,穿着去年的衣服,那他就会成为众人眼中的穷人。
实质上,这种消费资本主义是一种面向未来、崇拜新事物的欲望文化,对传统与过去嗤之以鼻,它所谓的幸福,就是不断消费最新潮的商品。广告为消费布道,橱窗成为展示商品的舞台。人体模特的出现,将商品变成聚光灯下的主角。商业编织了一个美国神话,而商人成为美国社会最主流、最耀眼的明星。
自美国独立以来,商人就非常受尊重。商人在美国的地位,相当于英国的绅士、法国的知识分子或德国的学者。
在美国,财富是获得社会认可的跳板,一个美国的百万富翁只要拥有财富这一“护照”,便可进入上层阶级。
1895年,13岁的亨利·凯泽不顾父母反对而选择退学,他很快就变成了一个努力工作的推销员。很多年后,他主持建造了胡佛大坝等一系列创纪录的大型工程,更是在二战时期成为盟军的“造船狂人”,旗下船厂一气建造了1490艘各类船只,创造了“自由轮”神话。他的故事甚至被好莱坞搬上银幕,“对于这位红头发的旋风式人物而言,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他建造的船只数以千计,且他对每艘船都满怀挚爱” 。
曾经在某段时期,在美国,几乎每一个人心里都会有一个“美国梦”。所谓“美国梦”,是一种理想化的美国生活,是让这种更好的生活方式为更多的人享有,而不只是少数贵族的“禁脔”。就现实层面而言,生活的民主化常常比政治的民主化更加重要,前者总是构成后者存在的基础。
美国在战后迎来了长达十年的结婚潮和婴儿潮。1945——1955年,美国新建住房超过1500万户。与此同时,各种新款家用电器也进入千家万户,如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干衣机、洗碗机、黑胶唱机、宝丽来相机,等等。
在居住问题解决之后,出行便成为美国人的最大需求,汽车的销量呈爆发式增长。1945年的新车销量为6.95万辆,1946年增至210万辆,1949年增至510万辆,1950年增至670万辆,1955年增至790万辆。汽车的数量饱和之后,款式变得越来越高级,新技术和新设计理念推动了新消费潮流。新款跑车如同陆地上的豪华游艇,高达100匹马力的强劲动力,可以让一家人享受到周末远游的惬意。
当世界各地的孩子还在自己制作玩具时,美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玩具生产国,美国孩子的小房间里总是堆满各种各样最新式的儿童玩具。
1931年,吉鸿昌环游了欧美十余个国家。欧美的工业文明深深震撼了他,此行的所见所闻令他无限感慨——
在美国内,以一技之长而致巨富者,多至不胜枚举。福特以一农夫子,因发明汽车,坐拥数万万之金钱。爱迪生因为一大发明家,而有二百余万家产,无论矣。在芝加哥市中,有专以卖五分钱一包之胶皮糖为业者,现已建筑一高二三十层之崇楼。又前有一人,因发明将铅笔头上加一块橡皮,获专利权,因致富二百余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