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可怕的算法(1)

英国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个发明家在制造了很多精妙绝伦的机器之后,突发奇想造出了一个机器“人”。这个极其完美的机器人与真人一样惟妙惟肖,甚至具备人的情感。当他用地道的英语说话时,人们可以听到其内部齿轮转动的声音。他唯一的缺陷是没有灵魂。当意识到这一点后,他便追着发明家索要自己的灵魂。无论发明家走到哪里,他都会追上讨要:给我一个灵魂!

2017年10月25日,在未来投资计划大会上,AI机器人索菲娅获得沙特国籍,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拥有公民身份的机器人。这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当事人”索菲娅不管有没有灵魂,“她”至少有了国籍和公民身份——“我为此殊荣感到光荣和骄傲。”

与人类智能相比,基于电脑的人工智能具有更大的可能性。

《互联网进化论》一书中有一句话:“工业革命把人变成机器,信息革命把机器变成人。”这至少包括四层意思:工厂诞生于工业革命后,消失于信息革命中;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人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机器与人的斗争,始于工业革命,止于信息革命;信息革命后,机器具有了“人脑”的作用。

从速度上来说,人脑神经元的运算速度最多是200赫兹,今天一般的微处理器能以2G赫兹,也就是比神经元快1000万倍的速度运行,而这比强人工智能所需要的硬件差远了。大脑的内部信息传播速度是每秒120米,相比电脑的信息传播速度是光速差了好几个数量级。从容量和储存空间来说,人脑就那么大,后天没法把它变得更大,而电脑的容量几乎是无限的,而且比人脑更加准确和精确。当然,电脑也不会像人脑那样疲劳、萎缩、衰老。

人类之所以成为地球的主宰,主要是在集体智能上碾压所有的物种,正所谓“知识就是力量”。从早期的语言和大型社区的形成,到文字和印刷的发明,再到互联网的普及,都是人类集体智能超越其他物种的成果。从软件上来说,电脑可以编辑和升级,在集体学习能力上更是远远超出人类,人工智能很容易就变成“超人工智能”。

一个超人工智能一旦被创造出来,将是地球有史以来最强大的东西,而所有生物,包括人类,都只能屈居其下;这一切,有可能在未来几十年里发生。

讽刺的是,人类社会的专业分工提高了劳动效率,但这也使得人更容易被机器和人工智能取代。

按照麦克卢汉的解释,所有工具和机器都是人的功能器官的延伸,但人工智能使机器能够从模仿学习和替代人类比较专一的单项功能,走向自我深度学习和把握人类相当复杂和全面的活动,例如无人驾驶汽车就是这种综合功能的体现。

反过来,如果人类通过基因工程、芯片植入和脑机融合等技术,将人工智能引入人自身,使人本身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健康,这样必将会带来人与机器的高度融合。然而,这种人机合一的产物究竟是人还是机器,将会难以分辨。

人工智能与其他机器的不同之处,是对人脑的突破。即使人类发明了核武器这样足以毁灭地球的武器,它也仍在人脑的控制之下。而人工智能的出现,意味着人脑可能失去最后的控制权,所以人工智能的潜在威胁甚至大于核武器。

当人工智能拥有对海量数据的处理能力并能够自我编程时,它的智商就已经非人脑可及。

人工智能与人脑的不同之处,是它只有“脑”而没有“心”;当工具理性成为现代人类的最高美德时,人工智能无疑将拥有超越人类的核心优势。如果历史真的这样,我们不得不思考最后一个问题——人类往何处去?

人工智能的理论依据最早来自数学家维纳的《控制论》,他用数学理论分析了计算机与人类思维的机械性,最早提出了自动化工厂、机器人和由数字计算机控制的装配线等新概念。维纳睿智而又悲悯,他生前最担心的是人类屈从于机器,放弃选择和控制的权利,所以内心深处总是充满一种即将来临的 “悲剧感”,“觉得自己是一个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先知”。

1872年,一位英国作家出版了他的小说《乌有之乡》。在小说中,机器已经拥有生命和意识,而人类正发起一场毁灭所有机器的战争。

电影发明以后,机器人也成为电影的热门题材,从《弗兰克斯坦》《西部世界》《终结者》,到《机械姬》《银翼杀手》《人工智能》等,在这些电影中,机器人的形象都显得冷酷而可怕,甚至有些恐怖。

50多年前,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昌弘提出过一个“恐怖谷”效应。由于机器人与人类在外表、动作上相似,所以人类亦会对机器人产生正面的情感;而当机器人与人类的相似程度达到一个特定水平的时候,人类对他们的反应便会突然变得极其负面和反感,哪怕机器人与人类只有一点点的差别,都会显得非常显眼刺目,从而使人们对机器人感到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