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或者加班(1)
从很早开始,经济学家就对机器的出现感到不安。一方面,机器是投资的体现,正是这种投资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常常是一台机器搬进来,一位或者几位工人就被请出去。
1843年,已经完成工业化的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裕、最繁荣的国家。与此同时,机器的普遍使用也引发了第一次大规模失业:失业者占劳动力的15以上,超过200万技术工人被关入“习艺所”。
当时,时评家托马斯·卡莱尔曾问一位“工业大亨”:你们生产那么多衬衣有什么意义?这边有上百万件衬衣挂着卖不出去,那边却有上百万的人光着膀子没有衬衣穿。他批判道:
事物——不只是棉花与钢铁——越来越不顺从人类……我们拥有的财富史无前例,我们从中所得之少也史无前例。我们成功的工业至今仍然是不成功的;如果我们在这里停止的话,那将是多么奇怪的成功。人们正在过剩的丰裕中死去……
1929年美国失业人数不到100万,4年后失业者达到了1500万,经济学家将这场经济危机归罪于20年代的技术革命。在德国,当时有大约600万失业工人,他们很快就成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的拥趸。
当时,整个西方世界都笼罩在大萧条的雾霾中,经济学家凯恩斯为人们预言了一个美妙的“经济前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每个工时的产出一直在不断增加,这样,人们用来满足需求所花费的工作时间就会越来越少,大部分人可能每周只需要工作15小时,直到最后几乎不需要工作,就可以满足日常所需。
但40年后,也就是20世纪70年代时,英国钢铁产量高峰期时钢铁行业就业人数曾高达32万。在英国钢铁行业产值持续缩减之际,钢铁行业劳动生产率却不断提高。到了2014年,英国1.8万从业者生产了约1200万吨钢,而20年前,两倍于此的从业者能生产约1300万吨钢。不用说,那些消失的从业者都被机器取代了。
在美国,技术升级和产业转移导致传统的钢铁和制造业工人大量失业,从芝加哥到匹兹堡,留下著名的“铁锈带”现象。仅1980年前后,美国钢铁行业就裁掉了15万个就业岗位。一个美国作家回忆说:“我的童年很穷困,生活在铁锈地带俄亥俄州的一座钢铁城市。从我记事起,这座城市的工作岗位就在不断流失,人们也逐渐失去希望。”
李嘉图堪称经济学上的达尔文,他提出人类社会“物竞天择,强者生存”的合法性。在机器与人的战争中,机器无疑是胜利者;人类失去的不仅是工作,还有生活的乐趣。工业的存在并不是为了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而是为了创造财富;工作也不再是生活的一部分,而成为生活的全部,或者说是唯一重要的目的。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包括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对现代人来说,这些需求几乎都可以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每一个现代人从小都会有一个理想,准确地说是一个职业理想,比如长大以后或者成为科学家、作家,或者做一个医生、法官,等等。
从理想来说,职业让人风度翩翩,职业应当是自己热爱的工作;工作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才干,而与报酬无关。确实,工作能够转移我们的注意力,给我们一个美好的憧憬,让我们置身其中,使人生臻于完美。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然而,现代工业完全不同于传统时代的家庭手工业,更不像自给自足的男耕女织。工业时代的生产体系是建立在细致的分工基础上的,工人像机器零件一样,他每天的工作就是重复几种简单机械的动作。
在机器时代,工人的生活不得不接受机器的安排。一旦机器设定好速度,便有了自己的意志,它会推着人往前走。每次技术革命都会提高人类的生产力,但令人费解的是,它们也都延长了工人每天的劳动时间。
“我们可以谦逊地在机器帮助下过上好日子,也可以傲慢地死去。”借用维纳这句名言来说就是,要么谦逊地生存,要么傲慢地死去。
原始社会没有消费,但却很“富裕”。人类学家萨林斯创造过一个词,叫作“原始富裕社会”。他说,在原始的石器时代,人们以狩猎采集为生,生产以满足生计为目标,而不是追求利润,“每天的工作时间以8小时算的话,那么卡帕库男人花在田里的‘工作时间’只有14,女人则是15;更精确地说,男人每天是2小时 18分钟,女人1小时42分钟” 。
正像萨林斯说的,人类前进的每一个脚步都使他双倍远离自己的目标。原始人会死于饥饿,但不会死于贫穷。原始人只拥有一点儿可怜的“财产”,但他们并不“贫穷”。从原始狩猎采集发展到农业,人们开始定居,财富不再是“累赘”,生产的目的不只是使用,还有囤积和交换。因此,需要更多的劳动来种植、培养、收获农作物,驯养牲畜。但即使如此,农业时代的忙碌也是无法与现在相比的。农业社会中的农民大多数时间都是为自己的衣食住行劳动,现代分工社会中,人们连家务劳动都交给了别人。因此,每个人都必须为他人工作8小时,然后才可以享受8小时别人的服务。
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一年中几乎有半年时间不用为他人工作。在法国大革命前期,法定假期一年有141天。也就是说,人们用大量时间为自己工作或劳动。
在现代社会中,不创造物质财富的闲暇几乎等同于“懒惰”,只有工作才是最大的美德。结果,“大公无私”的蚂蚁和蜜蜂变成现代人效仿的“劳动模范”。人们在忙忙碌碌中早已忘记,工作和消费一样,只是生活的手段,并不是生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