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贫困的历史

在我们所生活的时代里,人们确信自己拥有巨大无比的创造力,却又不知道应该创造些什么;他可以主宰一切事物,却又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他在自己的充盈富足中茫然不知所措。同过去相比,它掌握了更多的手段、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技术,但结果却是重蹈以往最不幸的时代之覆辙:今天的世界依然缺乏根基,漂泊不定。

——[西]奥尔特加·加塞特

人类真正的历史与其说是政治史,不如说是经济史。钱穆先生说,所谓唯物史观,即经济史观。因为对人民大众来说,历史就是油盐酱醋过日子。

40多年前,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并不富裕。其实从进入农耕时代之后,人类就一直如此。古人云:“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古代历史基本上就是一部饥荒斗争史。关于中国古人的生活状况,明代万历《富平县志》中的记载颇为典型——

民习,地狭人众,赋厚役繁。县则膏沃,鲜十亩之家,乡则盖藏,无数钟之粟,资身之计甚艰。比观里俗,田一井,衣不掩膝;家数口者,肉不知味;又贫而分亩者,桔槔辘轳胼胝,至同于妇子以求数秉之粟。租逼则石粟不易钱金,称贷则岁入不盈偿数。故水旱少逢,即饥饿号寒立见也。

比饥荒、死亡更常见的,是贫穷。

所谓贫穷,首先是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的极度匮乏。比如食物非常单调,仅能勉强果腹,大多数人都营养不良。人力是主要动力来源;即使去很远的地方,往往也只能依靠步行。很多人没有可换洗的衣服,甚至没有鞋子和袜子。户户家徒四壁。因为没有家具,以至于大多数人都不会坐,而是习惯蹲在地上。

借用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描述,就是——不许浪费米粒,甚至米饭已变质发酸时,全家人还要尽量把饭吃完。衣物可由数代人穿用,直到穿坏为止。穿坏的衣服不扔掉,用来做鞋底、换糖果或陶瓷器皿。

事实上,这是农业时代的典型现象,无论中外都是如此。人类在大部分历史时期都非常贫穷。古典经济学曾被称为“忧郁的科学”,因为古典经济学家面对的主要是天灾和死亡。

与死亡相比,贫穷是长期灾难,对人类美好的品性构成威胁和伤害。常言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良心丧于困地。正如电影《偷自行车的人》所展现的,贫穷会遮蔽人的眼睛,也会禁锢人的思想,让人停留在动物性的生理需求层面,身心难以发展。

曾有人类学者通过对墨西哥贫困家庭的社会研究,指出“贫困文化”的一些突出特征,包括高死亡率,低寿命,少教育,居住拥挤,缺乏私密,缺乏食物,没有存款,经常借贷,长时间操劳温饱,从事低技术工作,终生忙碌无闲暇,酗酒,早孕,暴力,专制,男权主义,对未来没有预期,愤世嫉俗,对地位差异敏感而缺乏阶级觉悟。

最可怕的是,这种贫困文化使人有一种强烈的宿命感、无助感和自卑感。他们目光短浅,没有远见卓识;他们视野狭窄,不能在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认识他们的困难。马克思在谈到法国农民时说:“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

在工业革命之前的2000多年里,贫困文化是人类的主流,人类始终挣扎在温饱边缘,有限的资源使战争和饥荒周而复始地出现,这就是所谓的“马尔萨斯陷阱”。

从整个的人类历史来看,贫困陷阱中的生存经济体系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常态,人均经济的增长仅仅是一次发展过程中的例外。这个所谓的“例外”,就是工业革命。

如果对人类历史进行简单的归纳,大体可以分为植物时代和矿物时代。

植物时代也可以说是农业时代,人类几乎所有的财富和必需品,都无一例外地来自土地。食物是土地上生长的庄稼,肉食是对粮食的转化;衣物来自棉麻织物,丝绸同样需要桑叶喂养丝蚕;房屋家具来自树木;加工食物和取暖用的燃料同样来自秸秆树木等植物。可以说,与所有动物一样,人所需要的一切都必须依赖土地上一枯一荣的植物生长。在一定时间内,土地的产出决定了可养活的人口数量。

在清代,江南是中国最为富庶的地区。经济史学家通过对清代江南农民的消费研究发现,在全部支出中,食物支出占比为76.7,其他衣物、房屋、燃料所占比重分别为9.2、4.9、9.2。可见全部支出仅限于基本生存所需,而这些全部来自土地。

从瓦特蒸汽机开启工业革命之后,西方世界率先走出了植物时代。但直到20世纪初,中国基本仍然停留在植物时代,一切物质几乎都依赖土地上植物的生长:食物、木材、棉花、燃料……极其有限的土地生产,让大多数人们生存的必需品无一不短缺。

在煤炭、石油、天然气得到全面应用之前,中国始终被燃料短缺问题所困扰,砖瓦和陶瓷都非常珍贵,南方的茅草屋、北方的窑洞和山区的石板房都很常见。水泥和钢铁时代的到来完全是基于廉价燃料。

从前的人们一辈子耕田挑水,从出生到去世,社会与生活几乎没有丝毫改变,但今天的人们则见证了两个时代间天翻地覆的剧变。

对当代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往上追一两代几乎都是农民。当中国融入全球化经济大潮时,整个国家很快就走出了持续数千年的植物时代,前所未有地进入矿物时代。这一过程仅仅用了一代人的时间:上一辈人还是以步行来移动,这一辈人就已经通过汽车和飞机来移动。这无疑是一场革命。

正如《地球脉动》中所说:“所有动物,无论其种群数量多寡,它们都必须依赖太阳而生存。”与植物时代相比,矿物时代的物质财富生产基本摆脱了对土地的依赖,主要来自地下矿物质;这种产出不再受到植物生长所必需的阳光和时间的限制,因此它几乎是无限的,人类所拥有的财富突然之间被放大了无数倍。事实上,煤炭、石油等矿物依然来自阳光和植物,但它们是几百万年的阳光和植物积累的;传统植物时代仅限于获得当时的阳光和植物,这种积累要少得多,几乎总是不够用。概括地说,矿物的开发引起了一场能量爆炸和物质繁荣,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和人类的价值观。

历史学家莫里斯将人类的演变划分为采集、农耕和工业三个阶段:在狩猎采集时代,一个人每天可获取的能量不超过5000千卡;农耕时代,人均能量获取增长了数倍,达到30000千卡;在工业时代,人均能量获取增长了近10倍。以西方经济体为例,从1800到1970年,人均能量获取从38000千卡增到230000千卡。

产业革命是一个现代经济发展与经济体系转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人依靠矿物资源的帮助,逐渐摆脱了贫困陷阱的束缚。可以这样说,化石燃料把马尔萨斯和斯密的问题结合起来一并解决了。

化石燃料并不能解释工业革命的开始,但它们能解释为什么这场革命不曾无疾而终。一旦化石燃料参与了进来,经济发展就真正插上了翅膀,并带着无限的潜力冲破“马尔萨斯陷阱”天花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