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贤相集团的更迭

书名:盛世的崩塌本章字数:4833

在开元初年,玄宗任命了一批贤相治理国家,他们虽然都有个人缺点,但整体上作为一个集团存在。这个集团的特点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都赞成政府减少对民间的干预,尽量降低税收,并减少对外耀兵。

宋璟和苏颋之后,唐朝的宰相制度又保持了十年的稳定,其特征依然是以两个宰相为主。偶尔多出几人或者空缺,但这种时候大都是过渡期,一旦过渡完成,依然是双宰相制。

宋璟和苏颋罢相后,皇帝任命京兆尹源乾曜为黄门侍郎、并州(治所太原)长史张嘉贞为中书侍郎,两人同领平章事,成为宰相。并州是唐朝的北都所在地,也是唐王朝的发家地,那里设立了一个大都督府,相当于现在的大军区所在地。大都督府的都督都是由李氏的亲王兼任的,但这些亲王大都不会去往驻地,而是继续生活在长安。于是,大都督府的二把手长史就成了实际上的负责人,并州长史相当于帝国北方军事上的首席,因此,将他调入长安担任宰相也是情理之中的。

在玄宗初期的宰相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不是最著名的姚崇和宋璟,反而是源乾曜。

源乾曜也是进士出身,一直以干练闻名,在姚崇的搭档卢怀慎病重时,他曾经被皇帝选上来担任宰相,作为姚崇的副手。但干了没几天,姚崇就被罢相了,源乾曜将相位让给了宋璟等人。等宋璟罢相后,源乾曜又被皇帝请回来担任宰相,他从开元八年正月接替宋璟和苏颋之后,直到开元十七年六月才被罢相,一共担任了近十年宰相。

那么,源乾曜到底有什么魔力,能够长期任职呢?答案是他除了干练之外,还有另外两个品格:能担事,同时放手少管事。

在宋璟担任宰相时,源乾曜担任京兆尹,相当于国都市长。这个官职本来就属于烫手山芋型的,富贵子弟云集长安,不管什么事,只要牵扯到权贵,都有被告御状的风险。当时,由于皇亲国戚和文人墨客云集,国都圈(关中平原)的粮食不够民众消耗,但要从内地运送粮食又非常困难,皇帝常常选择带着领导班子到东都洛阳居住一段。皇帝去洛阳时,宰相也要跟着同往,于是整个国都的事务都交给了京兆尹,而源乾曜的管理宽严相济,让皇帝感到满意。

有一次,皇家养的一只白鹰走失了,人们发现它死在灌木丛里。众位负责官吏害怕皇帝生气,只有源乾曜安慰众人,说白鹰是自然死亡,谁都没责任。他将责任担了下来,向皇帝解释清楚,事后也没有人受罚。

皇帝正是看上了源乾曜的宽容精神,才让他接替宋璟担任宰相。不管他的搭档如何换人,他始终在台上屹立不倒。虽然他的权力很大,但他永远谨慎地发表意见,甚至大部分情况下只附和别人的意见,只有少数他认为重要的事情,才说出自己的看法。他更像是曹参式的官员,喜欢萧规曹随,既然姚崇和宋璟等前任都已经打下了基础,那就继续下去。正是他的谨慎,让开元盛世得以延续。

另外,源乾曜一直注重让有能力的人上位,让那些依靠祖荫的官员让位。他上台不久,就以身作则,将自己三个儿子中的两个赶出了京城,派到地方任职,只留了一个在身边。在他的榜样作用下,文武大臣纷纷将自己的儿子、亲戚送出京城,形成了良好风气。

源乾曜长期的搭档,最初是张嘉贞,之后是张说,最后是李元纮。与源乾曜搭档的这三个人,或多或少有一些缺点,而正是这些缺点,让我们看到了开元贤相的复杂性。

最早与源乾曜搭档的张嘉贞是以明经进士登位的,也是武则天时期选拔的人才。在仕途中,他以干练刻薄著称。然而张嘉贞却有着几道过不去的坎:第一道是他的兄弟张嘉祐;第二道是他的几位亲信;第三道是他常用酷刑对待所谓的贪官。

张嘉贞的晋升主要靠帝国的文官系统,而他的兄弟张嘉祐则在武官系统中晋升,最后担任了金吾将军,但这个职位却和张嘉贞在皇帝面前的求情不无关系。张嘉贞本人干练有余、决断有余,但是容忍不足,在碰到源乾曜这位搭档之后,他立刻吃准了搭档的脾气,开始大包大揽起来。很快在他的周围形成了一个亲信圈子,包括中书舍人苗延嗣、吕太一,考功员外郎员嘉静,殿中侍御史崔训,这四个人聚集在张嘉贞的左右,常常在一起议论朝事,形成了另一个小政府。

正是张嘉贞的性格,让人们对他的议论不断,关于他贪污腐败的流言四起,但实际上他本人极其清廉。他退职之后,依然没有任何的田产,就连他的亲戚都看不下去,劝他考虑一下将来,但他表示自己担任过帝国最高职位,这辈子不会受穷的,而且即便准备再多的财富,如果子孙不争气,一样会被败光,不如不留。由于这种清廉的态度,加上急脾气,张嘉贞对于任何指控他腐败的言论都特别敏感。

开元十年,曾经有人控告洛阳主簿王钧为了获得御史的官职,给张嘉贞在洛阳修了宅子。这件事被玄宗知道了,命令将王钧杖杀。张嘉贞不仅不救他,反而暗地里指使人加快行刑。这件事的真相到底如何,史料过于简单,已经不可考,但从张嘉贞不治田产的态度看来,至少不是有意受贿,很可能是陷入了某种潜规则之中,他本人也并不认为违反了官场的纪律。但他对王钧的态度,表明了急于撇清关系的心情。

除了促使王钧被杖杀之外,张嘉贞还经常运用杖杀手段解决问题。秘书监姜皎因为泄露了皇帝想要废除皇后的秘密,皇帝命令张嘉贞想办法找到姜皎的问题,将其治罪。张嘉贞开出的药方依然是打板子,导致姜皎身受重伤,死在了流放的路上。而广州都督裴伷先下狱后,皇帝询问到底怎么处置,张嘉贞又开出了打板子的药方。这次被张说拦住了,张说提出,如果现在乱打板子,那么未来这板子也许会打在退职之后的张嘉贞的屁股上。

张嘉贞一心防止腐败,不想最后依然因为腐败而倒台。给他带来麻烦的是他的兄弟张嘉祐。张嘉祐担任将军后,成了腐败官员中的一位,事情被揭发后,张嘉贞感受到了压力。这时,张说给他出了个主意:既然掩饰不住,不如先承认兄弟的罪过,等皇帝接见时,再请求皇帝的原谅。张嘉贞听从了张说的意见。

他等待着皇帝的接见,不想皇帝见他认了罪,连见都不见,直接将他贬为幽州刺史。开元十一年正月,张嘉贞被罢相。张嘉贞对于自己的被免一直愤愤不平,他认为兄弟的事情不应该牵连自己。特别是当他听说取代自己的就是张说时,更加生气了。第二年,他又被调回中央任职户部尚书兼益州长史判都督事,皇帝宴请他和宰相们吃饭,张嘉贞当面和张说吵了起来,被老好人源乾曜给劝开了。

在源乾曜的搭档中,张说是时间最长的一位。张说在玄宗时代刚开始时,也短暂地担任过宰相。到了开元九年九月,张说也是以并州刺史的身份被授予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因此,从这时开始到张嘉贞去职,帝国事实上有三个宰相。但张说最初是以管理军事为主,第二年四月他就兼任了朔方军节度使,到北面巡边去了。张嘉贞免职之后,张说才更多地承担起了宰相的职责。至于张说承担的军事职责,则交给了吏部尚书王晙。玄宗任命王晙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但王晙随后被派往北方巡边,没有参与太多的决策。开元十一年底,王晙被人诬告谋反,皇帝虽然不认为他有罪,但为了防范,还是将他罢相。于是,双宰相制又在源乾曜和张说的搭档中运行了三年多。

张说是玄宗时代有名的大才子,主持过《三教珠英》的编撰,又帮助皇帝设立了丽正书院,但如果从个人品性来说,张说甚至比张嘉贞还差。除了与张嘉贞的钩心斗角之外,张说最著名的故事莫过于与姚崇的恩怨了。

他在玄宗时代第一次拜相时,曾经试图阻止皇帝任命姚崇,不想姚崇上位后,立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张说贬斥了。张说第二次拜相的当月,恰逢姚崇去世,于是民间就有了这样的传说。根据传说,姚崇死前已经知道张说又上位了,他担心自己子孙的安危,于是让儿子在张说来吊唁时,赶快投其所好,把家中的金银财宝都摆出来。如果张说来了对这些财宝看都不看,那么这个家就完了。如果张说来了对这些财宝赞叹不已,就赶快请他写一份神道碑文,并用这些财宝当作润笔费。姚崇认为,张说为了得到财宝一定会说尽好话,但事后,他会后悔说了这么多好话,因为这样,他以后就没有办法报复姚崇了。因此,他会以需要修改文字为借口,派人来要回自己撰写的神道碑文。姚崇嘱咐儿子们,一旦拿到张说的文字,就立刻去刻碑,并拿去见皇帝,让张说无法收回去,只有这样才能保全家族。

根据传说,张说就这样被“死去的姚崇”算计了。这个传说虽然是编造的,但也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张说的人品是持保留意见的。

张说担任宰相期间,对于唐王朝的贡献主要是正面的。他虽然性格刻薄,但整体上又提倡施政宽容,特别看不起那些新崛起的聚敛之臣,并建议皇帝不要乱发动军事行动,这些做法都让玄宗盛世继续了下去。由于他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在他任上,玄宗时期的文学活动为之后的文学鼎盛打下了基础。

张说在后世的争议之一,是为了封禅泰山而劳民伤财。正是在他的主持下,玄宗皇帝效仿当年的高宗和武后,赴泰山进行了封禅。这次封禅活动进行得轰轰烈烈,开元十三年十一月,皇帝从东都出发,来到泰山脚下。再骑着御马登山,其余的官员被留在了谷口,只有宰相和祠官陪同,所带来的卫士都在山下警戒。

这一次活动本来是张说增加威望的机会,不想,由于他选择的祠官大都出自亲信,而剩下的官员都不得上山,只有上山的人才得以加官,至于卫队,虽得加勋,却没有得到赏赐。这反而让组织者张说成了众矢之的,他的威望不但没有增加,下官对他的怨恨反而加深了。

到了第二年四月,张说就被罢职了,直接原因是他得罪了几个他看不起的人。河南尹崔隐甫没有文化,皇帝想重用此人时被张说暗中劝住了。而张说更加看不起的是御史中丞宇文融以及刚刚崭露头角的李林甫,这几个人在未来代表着另一股势力的崛起,他们属于一个叫作“聚敛之臣”的集团。

这几个人抓住了张说的软肋,控告他请术士占星,徇私纳贿,等等。皇帝于是派人将张说下狱。堂堂宰相转瞬之间成为囚徒。皇帝派高力士前往探视,发现平常仪表堂堂的张说蓬头垢面睡在烂席子上,用瓦片吃饭。皇帝动了恻隐之心,这才饶过了张说,仅仅将他罢相了事。但皇帝为了给他颜色看,还是当着他的面将他的“同党”杖杀,表明谁才是这个国家的主人。张说之后虽然依然享受着荣华富贵,但他在政治上的影响力已经告终。这也表明,盛世时期贤相集团的影响力已经接近尾声。

接替张说的是户部侍郎李元纮。李元纮是世家出身,他的父亲也曾经担任过宰相。他本人则是武后统治时期成长起来的又一位人才,崇尚简朴,性格正直,受到了皇帝的首肯,这才用他来取代喜好奢侈的张说。

但是,到了李元纮执政时期,唐朝的政治变得更加复杂了。李元纮是一位正直的人,他虽然身居高官,却并没有随着升迁而换到更好的住处,他的仆人和马匹也一直沿用。他穿着旧衣服,如果皇帝有了赏赐,就分发给族人。但正因为他的正直,反而让许多人受不了,因为那些人等着利用官僚系统的漏洞升迁。

而更麻烦的是,李元纮时期,帝国的财政已经不是靠节俭就可以治理好的了。皇帝特别需要钱,他利用一切机会赚钱,希望扩大官僚对土地的管控权,而李元纮却反对这样。这可能是造成他离职的重要却未被明说的原因。

在李元纮当政时代,皇帝又任命了一位叫作杜暹的官员为宰相,与李元纮、源乾曜构成了三驾马车。杜暹出身武将,虽然人品无可置疑,与李元纮一样清廉,却由于学问不行而受到轻视,与李元纮成了官场上的对头。开元十七年六月,皇帝以李元纮和杜暹的矛盾为借口,将他们三人全部罢相。

从姚崇开始直到李元纮,每一个宰相都带着很多的缺点,有的性格急躁,有的无法约束家人,有的自身就有纳贿的“习惯”。除了源乾曜之外,他们任职的时间也都不长,最多只有四年,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基本上符合士大夫的规范。他们都有着足够的正义感,虽然钩心斗角,但都认为政府应该减少对民间的干预,这是中国历史上士大夫们共同的认知。从这个角度上讲,他们都属于同一个集团,我们可以称之为贤相集团。即便每一个人的任职时间都不长,但在一个拨乱反正的时期内,他们作为一个集团所产生的合力造就了开元盛世的发生。

与此同时,民间经济在休养生息中继续发展,使得开元时期的经济活跃程度早已经超越了之前的太宗、高宗时期。

然而,就在人们已经习惯了享受盛世,八卦朝廷官员的斗争时,一股潜流却在逐渐发展,并最终成为盛世之下的阴影。这个阴影迅速扩大,在李元纮、源乾曜和杜暹被罢相之后初露头角,又经过了六年,就将玄宗时期的贤相集团彻底吞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