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战争与财政

书名:盛世的崩塌本章字数:4060

开元十七年六月,唐帝国迎来了一个新的特殊的宰相。在此之前,帝国的宰相大都是由功勋卓著的文臣或者武将担任,但这一年,唐玄宗却任命了一位特殊的人物,他的身份既不文也不武,而是一位敛财之臣。他就是宇文融。

当宇文融获得这个职务后,立刻掀起了轩然大波。不过,在讨论宇文融效应之前,不妨先看一看唐玄宗即位以来的军事和财政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为什么他既任命过姚崇、宋璟,也曾经任命过李林甫、杨国忠。

人们通常将张说当成文人,却忽略了他对唐朝军事的贡献。在他最后一次担任宰相之前,开元七年,张说曾经担任检校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天兵军大使,摄御史大夫,兼修国史。这是一种兼具文人和武将特征的职务组合,张说甚至在赴军职时还带着国史的本子,一路上边统兵边编撰书稿。

第二年秋天,唐朝的朔方节度使王晙由于担心一批投降了唐朝的突厥人有阴谋,将他们杀掉了。这次事件导致北方的许多部落都惊恐不宁,认为唐军杀降是一种不祥的举动,他们因此都有了叛离的心思。这本来是唐王朝的一场危机,但张说听说后,立刻带领轻骑二十人,持旌节直闯部落营地。作为唐朝北方地区的最高首长,他的到来让部落酋长们感到吃惊,连忙接待。副使认为这样做太冒险了,劝说他加倍小心。但张说却说,我的肉不是黄羊肉,不担心他们想吃,我的血也不是野马血,所以不担心他们刺杀。大丈夫到了危险时刻要勇于搏命,这正好是我以死报效的时候。正是靠这种精神,张说赢得了对方的信任,将一次迫在眉睫的叛乱压制住了。

从这次事件的处理,也可以看到,到了张说时代,贤相们依然以和平为主来处理边境问题。

但张说也并非一味以和平处理问题。事实上,第二年北方首领康待宾反叛时,张说就率军击败了他。与康待宾一同反叛的还有党项人,张说却并没有追究党项人的责任,而是安置了他们。当有人提出异议时,张说回答说,不能靠把人杀光来解决问题。可见张说处理边事有刚也有柔。

张说担任宰相后,皇帝依然授予他朔方军节度大使的职务,让他去巡边。这时恰好又赶上康待宾余党的叛乱。张说镇压了这次叛乱,但同时,他做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举动:当时唐朝在边镇地区布置了六十万大军。张说却奏请将其中二十万人裁撤,让他们回归农业生活。这件事引起了皇帝的猜忌,但张说却回答:这些兵并没有战斗力,反而耗费了粮草,又无法务农,将他们裁撤是最佳办法。张说以自己全家的性命作保,换取了皇帝的裁军。

这次裁军,透露出唐王朝的一个痼疾。由于唐朝的财政问题一直不健康,事实上养兵是一个非常大的负担。而唐朝采取的府兵制名义上是兵农结合,但事实上兵不兵、农不农,既不能打仗,也不能务农,反而成了低效的代名词。

唐代的贤相们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们所采取的态度是节流。也就是说,既然财政跟不上,那么就少用一些兵,节省财政。如果要少用兵,就要减少军事行动。因此,张说之前的宰相们大都不主张打仗,减少军事冒险。

当然,除了减少府兵之外,还必须有其他的配套改革,那就是增加职业军人。开元十年,作为宰相的张说采取了另一项改革:由于国都地区的兵以前都是从地方上抽调轮值的,缺乏战斗力,还总是缺额,张说建立了十三万人的职业军队来保护京师,这就是后来的彍骑兵。减少不能打仗的府兵,建立精兵队伍,就是张说改革的总方向。

贤相们减少边境冲突的做法,对于玄宗盛世是非常有利的。但事实上,玄宗皇帝是一位喜爱排场,乐于花钱,不避讳打仗的皇帝。只是他在初期懂得放权,使得宰相们有了足够的操作空间。一旦承平日久,皇帝的内心就蠢蠢欲动了。到开元十五年,玄宗皇帝对军功的渴望再次浮现。

这一次的冲突可以追溯到五年前,当时吐蕃进攻了小勃律。小勃律位于现在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吉尔吉特附近,如果从新疆坐车翻越红其拉甫,沿中巴友谊公路(喀喇昆仑公路)进入巴基斯坦,就会经过吉尔吉特地区。这里地处偏僻,本来不是一个重要地区,但临近吐蕃。吐蕃希望将其拿下,以便通过这里的山路进入新疆的南疆地区。

小勃律国王害怕吐蕃,连忙和唐朝北庭节度使张孝嵩联络请求帮助,张孝嵩于是出兵四千,帮助小勃律打败了吐蕃。这次战争虽然获胜,却导致唐朝和吐蕃一直处于低烈度战争状态。

唐玄宗和臣下谈起吐蕃问题时,大臣的意见分成了两派:一派以宰相张说为代表,他认为吐蕃与唐的连绵战争,已经造成甘州、凉州、河州和鄯州地区连年凋敝,即便获胜也是得不偿失,不如继续采取和平态度,接受吐蕃的表面服软,维持关系。但另一派以凉州都督王君㚟为代表。王君㚟作为武将是渴望打仗的,担心唐蕃维持和平,他就没有了战功。玄宗本人倾向于教训吐蕃,却碍于张说的面子无法做出决定,直到将王君㚟招入朝中,获得了他的支持,才决定采纳鹰派的意见。

开元十二年,王君㚟深入敌军,与吐蕃交战并获胜,将俘虏献于长安。这次献俘更增加了唐玄宗的信心。

开元十五年一月,吐蕃大将悉诺逻率军从大斗拔谷进入甘州地区。王君㚟避开了他的风头,等对方疲惫之后跟在了后面。吐蕃人回军时恰逢大雪,冻死了很多士兵。王君㚟派人从小路绕到吐蕃军队之前,烧掉了道旁的草。悉诺逻到了青海湖以南的大非川时,由于没有粮草,马匹饿死了很多。王君㚟乘机派兵追击,击破了悉诺逻的后军,获得了一部分辎重马匹。

这次战役以唐军获胜告终,但唐军让对方的大部队撤退了,没有毕其功于一役。不过这样唐玄宗已经满意了,他封王君㚟为左羽林大将军,甚至他的父亲也受了封。

此刻,张说再次提出应该以和平为主,千万不要耀兵,但皇帝再次否决了他的提议。

王君㚟的好日子并不长久,到了这一年的九月,悉诺逻再次率军前来,这次他的目标是北方的瓜州,也是唐代进入新疆的门户之一。吐蕃人将其攻陷后,抓住了刺史田元献,此外还有一个人因为恰在城中也被俘,他就是王君㚟的父亲。吐蕃人为了羞辱王君㚟,将在瓜州抓住的一位僧人释放,给在凉州的王君㚟带了信,挑衅式地问他:将军常以忠勇许国,何不一战!

王君㚟考虑到双方的实力对比,登城向西眺望哭泣,却不敢出兵。

吐蕃人的事情还没有过去,回纥人又带来了麻烦。在第二突厥汗国的默啜可汗强盛时,有四部游牧民族来到甘州和凉州之间躲避突厥人的锋芒,其中一部叫作回纥。在王君㚟没有发达的时候,曾经被四部轻视,等他当了官之后,便向皇帝上奏四部难以管理,不如迁走。于是,四部的人颠沛流离,被送往异乡。

这一年的闰九月,四部中回纥部的一支人马决定报仇。这时恰好吐蕃人想与突厥人联合,就派出特使前往肃州以北的突厥地区。王君㚟听到了消息,率领精兵从凉州出发拦截吐蕃特使。当他们行军到甘州西南的巩笔驿时,埋伏的回纥人将他杀死,之后回纥人想把他的尸体带走送给吐蕃,却由于凉州兵的猛追,不得不弃尸而走。

王君㚟的死亡不仅是唐朝的一次军事失败,还将国家带入了另一次危险的境地,这时的吐蕃、回纥、突厥等民族有了联合的倾向,对唐朝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到了开元十七年,奚和契丹也加入进来,发生了又一次叛乱。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唐朝再次抵御了吐蕃的进攻,逼迫其重新回归和谈,而突厥、回纥的情况也没有显著恶化,奚和契丹在经过数次战役后也进入了又一次和平时期。但从此之后,边境上低烈度的战争却一直没有平息,吐蕃、突厥、突骑施、奚和契丹等轮番给唐朝制造麻烦,使得边境的军事形势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频繁的军事行动又给唐王朝的财政带来了问题。在之前,各位贤相们一直想压住的就是帝国的开支,特别是军事开支。但随着唐朝盛世的到来,各处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让帝国的国库变得左支右绌。

根据统计,在玄宗初年,中央政府每年的养兵费用只需要二百万贯钱就足够了。随着边境兵事的扩大,到了玄宗中期,直接养兵成本已经高达一千万贯,之后又扩张到一千二百六十万贯。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钱只包括士兵的口粮和衣服以及零花钱,如果将运输成本考虑在内,再将打仗时的军事开支、赏赐计入,那么军事开支要比能够统计出来的还要高得多。

除了养兵费用之外,开元中期的官僚阶层也越来越庞大,官僚集团的开支也成了问题。

唐代官僚系统的增长还可以从下面的数字看出来,唐太宗早期,中央官僚的数量是七百三十人。太宗一代,养官成本仍然可以控制,贞观二十二年,中央政府官员俸禄是十五万两千七百三十缗钱。在这一情况下,即便加上办公费用,国家开支也不会过于庞大。

然而随后的高宗和武后时期,直到玄宗皇帝上台之前,是唐代官僚系统膨胀最厉害的一个时期。高宗显庆二年,唐代的官僚已经从最初的数百人扩张到了一万三千四百六十五人,比起太宗初年已经增长了二十倍,而且每年有一千四百人的生力军进入官僚队伍,需要政府的财政供养。

这还不算夸张,唐代初年的宦官人数也并不庞大,到了中宗神龙年间,宦官人数已经达到了三千人。到了玄宗时期,仅仅宫女就达到了四万人,带品的宦官已上三千人,更高级别穿紫衣的也有一千人。

开元二十一年,官员达到了一万七千六百八十六人,其他公务员(吏)更是达到了五万七千四百一十六人,还有许多有了官员资格,但还没有授官的人。

除了正规官员,唐代的宗室子弟也在呈几何级数膨胀,玄宗时期在这一块的支出也已经是天文数字。以他建立的收容皇族的十王宅和百孙院为例,十王宅每院配置四百名宫人,百孙院每院也有几十人,这个庞大的群体都必须由财政来养活。

皇族、官员子弟,以及各式各样的仆人、供养人等,长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脱离农业、需要供养的集团。官员有七万多人,宫人四万多人,再加上开元中期以后的军事行动造成的军费连年膨胀,帝国财政入不敷出。

玄宗时期,每年的财政收入是:“租钱二百余万缗,粟一千九百八十余万斛,庸、调绢七百四十万匹,绵百八十余万屯,布千三十五万余端。”这些根本不够开销。加之唐朝的财政系统是典型的常时财政,不具有扩充性,一旦到了战时,立刻会出现困难。更何况,唐代作为一个繁荣的朝代,其财政系统在中国的历代王朝中,都属于非常不健康的。

即便在玄宗中期,如果从社会发展来看,已经是一次典型的盛世局面,可是如果打开皇帝的账簿,却会发现一个岌岌可危的财政系统。当北边的战争需要更多的财政支撑时,真正的问题就来临了。

那么,当皇帝财政吃紧时,他的官员(特别是贤相)是否能够帮助皇帝解决财政问题呢?

答案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