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脱缰的战争

书名:盛世的崩塌本章字数:4781

为了长期执政,李林甫对皇帝采取了纵容的态度,除了满足他的财政需求之外,对唐王朝影响最大的,还是他对皇帝热爱战争的纵容。在这个时期,战争的烈度也随之增加。

天宝四载,在唐朝的外交史上,这是耻辱的一年。当年三月,皇帝选择了两位女子,分别是外孙女独孤氏和外甥女杨氏,封为静乐公主和宜芳公主,分别嫁给了契丹王李怀节和奚王李延宠。

唐朝有公主和亲的传统,但“公主”大部分情况之下都是宗室和大臣的女儿。依靠公主和亲所产生的亲戚纽带,唐朝就和外族维持了和平。事实上,从古至今,中外几乎所有的皇室都有联姻的传统,按照中国儒家思想来说,与外族联姻意味着耻辱,但对于正常的关系而言,这是一种常态。唐代遵循了规矩,是一种开放的表现。而由于唐王朝的强大,周边的民族也认可用皇亲国戚的女儿来代替皇帝的女儿。联姻本来是一种对双方都有利的维持和平的方式。

但这一次,却出现了例外。到了当年的九月份,奚和契丹两王突然杀掉了两位公主,叛离了唐朝。两位公主作为和平的使者不过半年时间,就死于非命。

契丹和奚这两个小民族之所以反叛,既是他们与唐朝长期恩怨的延续,也是唐玄宗耀兵政策的必然结果。之所以说是长期恩怨,是因为在武后时期,契丹和奚反叛武后,夺走了营州。因而,拿回营州就成了唐王朝的一个既定目标。玄宗和父亲睿宗先后发动了四次征讨契丹和奚的战争,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最终依然无法重新获得营州的控制权。

太极元年,幽州大都督孙佺曾经想收复营州,却以惨败告终。

孙佺被俘后被送给了突厥人,最终被斩首。

开元二年,亲政的玄宗为了报仇发动了第二次远征。这一次指挥大军的是名将并州长史薛讷,他率领六万人出击,却在滦水山峡中遭遇伏兵,唐军死亡十之八九。

两年后,由于突厥衰落,契丹和奚曾经短暂地投靠唐朝,让唐朝短暂地取回了营州。但又过了两年,一个叫作可突于的契丹王子异军突起,不仅夺取了营州,还在十几年间成了唐朝东北方向的劲敌。

开元十九年,唐朝派出著名将领信安王李祎,大败可突于,却依然无法夺得营州的控制权。

开元二十一年,幽州节度使薛楚玉派大将郭英杰进攻契丹,全军覆没。第二年,皇帝派著名将领张守珪任幽州节度使,出击契丹,这才将可突于杀死,契丹和奚暂时投降了唐朝。但即便这样,营州依然没有收复。

张守珪是安禄山的上级,这次战役也让他的名声达到了鼎盛。然而,问题也恰好出在了这一次次的胜利上。对外战争的胜利触发了皇帝的野心,于是边境地区并没有回归安宁,反而更加混乱了。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在一次镇压奚人叛乱时谎报胜利,最终被追究贬官。而在他离开后,契丹和奚依然时叛时附,这导致以幽州为中心的区域成了唐朝的一个战争热点。契丹和奚之所以如此摇摆不定,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本身的实力变化,也是唐代的不明智政策造成的。

比如,天宝四载皇帝嫁给两王两位公主,本来是要招抚两个部落,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就应该采取怀柔的做法。但是,在中央层面上怀柔的同时,地方上却并没有同步。当时的平卢节度使安禄山刚刚又获得了范阳节度使的职权,他特别需要军功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希望将事态扩大,正是这种权责的不匹配,让安禄山不断地发动小的边境冲突,掳掠契丹人和奚人。这些小冲突积累起来,终于造成了契丹人和奚人的反叛,而他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杀掉两位可怜的和亲女子。

契丹人和奚人的反叛,又给了安禄山进一步扩大权力的借口。唐朝为了维持战争,也不得不投入更多的钱,甚至允许安禄山自行其是,这就形成了事态的恶性循环。不过,皇帝却并不怪罪这种恶性循环,反而对边功和战争充满了兴趣,丝毫没有注意到,那嘎吱作响的战争机器一旦打开,就可能摧毁一切。战争并非直接通过暴力来摧毁唐王朝,而是通过拖垮帝国的中央财政,让皇帝不得不开辟新的财源,或者下放部分权力,从而侵蚀掉统一的政治和社会。

在唐玄宗时代的对外关系中,契丹人和奚人只是小角色,除了两者之外,更重要的还是突厥人(以及后来兴起的回纥人和突骑施人)、吐蕃人(以及南诏人)、大食人等。

突厥汗国分裂成东西突厥汗国之后,太宗时期曾经击败了东突厥汗国。但在武后时代,东突厥汗国的残余又建立了第二突厥汗国。第二突厥汗国本身追求和平,但依然与唐朝发生了若干次战争。在玄宗初年,也是默啜可汗时期,双方曾经有过激烈的冲突,默啜死后,继任者毗伽可汗和他的弟弟左贤王阙特勤虽然也与唐朝发生过冲突,但两人依然是爱好和平的,加之这时恰好处于唐代开元贤相控制局势的时期,贤相们纷纷极力避免战争,减少财政开支,在唐和突厥之间就又形成了一次和平期。和平期内并非没有冲突,却依靠着双方的明智,控制住了耀兵的野心,从而达到了大治。

开元十九年,阙特勤去世后,唐朝派人吊祭,刻碑纪念双方的交往。至今,位于蒙古国哈拉和林之北的毗伽可汗碑和阙特勤碑依然诉说着当年两大强权所达成的动态平衡。这不是说双方都完全出于善意,而是因为互相牵制,最后都认定和平是唯一的保持双方稳定的办法。

毗伽可汗死后,他的儿子登利可汗继续与唐代维持着和平。然而,到了开元二十九年,登利在内战中被杀,唐朝于是在第二年(天宝元年)开始组织对突厥的征伐,派遣朔方节度使王忠嗣,联合回纥、葛逻禄、拔悉密等部落进攻突厥,用时三年灭亡了第二突厥汗国。

然而,灭亡了第二突厥汗国并没有给唐朝带来太多的利益,因为它灭亡后,唐军并不可能长期驻守于蒙古地区。在蒙古地区茫茫的草原之上,依然有许多别的部落等待着机会,其中最强大的是回纥人。当第二突厥汗国灭亡后,回纥人占据了哈拉和林丰茂的草原,成了唐朝的劲敌。回纥人在安史之乱的平叛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也给唐朝的皇帝带来了新的耻辱。

除了回纥,还有黠戛斯(吉尔吉斯)、契丹人相继称霸。黠戛斯人后来迁徙到今蒙古国西北的吉尔吉斯湖附近,又迁到现俄罗斯境内的西伯利亚,最后来到中亚,成了现代吉尔吉斯斯坦人的祖先。契丹人则一直留在了北方,后来成了北宋的劲敌。

也就是说,唐代采取敌对的态度对付北方的游牧民族,几乎不可能将他们赶尽杀绝,却大大消耗了自己的财力和物力。从长远来看,作为东亚最强大国家的唐朝依然只能选择贤相们主张的休战,才能够在维持区域和平的同时,也维持内部政治的稳定。

在西突厥汗国方面,自从高宗显庆二年被苏定方征服之后,西突厥汗国已经臣属于唐。但到了中宗神龙元年时,突厥的一个别种突骑施人却取代了西突厥汗国,获得了西域的统治地位。到了开元二年,随着第二突厥汗国的兴盛,突骑施人被突厥的默啜可汗击败,于是附属于突厥。然而默啜去世后,突骑施人在苏禄的率领下,于开元五年与大食和吐蕃联合,进攻唐朝的安西四镇。之后突骑施人时叛时附,直到开元二十六年,突骑施发生了内乱,唐军在大将盖嘉运的指挥下于第二年灭亡了突骑施。

但同样的问题依然存在:突骑施灭亡后,填补了西部空白的是两位巨型的对手——大食和吐蕃,唐朝依然无法突破地理上的限制,反而增加了许多的军事开支。

当突厥(包括突骑施)已经成为明日黄花,不再构成威胁,回纥人还在遥远的北方,没有进入中央政府的视野。然而此时,西方崛起的吐蕃人却成为了帝国最大的威胁。

中心位于现代西藏的吐蕃几乎与唐朝同时崛起,又同时崩溃。唐玄宗时期,吐蕃恰好也经过了一个盛世时期,开始向外扩张,它不仅占领了现代的西藏,还向西进入巴基斯坦、阿富汗的山地地带。在东面,它占领了四川西部、青海、甘肃一代,在北面则攻占了新疆的部分地区。

在吐蕃人全面扩张时,唐朝也恰好处于全盛期,吐蕃与唐朝在从巴基斯坦经过新疆延伸到四川、云南的巨大弧形区域都有着军事对抗。吐蕃与唐朝的冲突持续时间很长,一直到安史之乱后仍未终止。

除了吐蕃之外,云南大理地区的南诏兴起,给唐朝的西南边境带来了压力。南诏时而称臣于吐蕃,时而与唐朝结盟。由于唐朝的边将对待蛮族往往采取高压态度,造成了地方的反抗,这一点在南诏也屡见不鲜。另外,南诏除了对唐朝的云南、四川地区造成压力之外,还从红河直下越南,对当时控制在唐朝手中的红河三角洲造成压力,影响到了唐朝的两广地区。

大唐虽然是当时世界上崛起最快的国家之一,却不是第一名。事实上,当时的大食(阿拉伯)帝国用更短的时间、更快的速度,取得了比唐朝还要庞大的疆土。如果我们将唐帝国和大食帝国做一个对比,就会发现,在唐帝国西方,还有一个强大的对手正等待着它。

公元622年(唐武德五年),唐朝刚建立不久,先知穆罕默德逃离故乡麦加,去了麦地那,此时的阿拉伯人对世界来说还毫无影响力。八年后的公元630年(唐贞观四年),贞观之治刚开始不久,从麦地那出发的穆罕默德征服了故乡麦加。

公元632年,穆罕默德去世,继任者是首任哈里发艾布·伯克尔。他虽然只在位短短三年,却将阿拉伯半岛统一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之下。随后,他发动了对东罗马帝国所辖的叙利亚的进攻,这次进攻持续了八年。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于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完成了对叙利亚的征服。

继叙利亚之后,阿拉伯人对波斯的征服之战持续了十几年,到公元651年(永徽二年)完全结束,最后一个波斯皇帝叶兹德吉尔德三世被杀。

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总结,更加清晰地理解阿拉伯帝国的速度。公元627年(贞观元年),唐太宗刚刚掌权,这时伊斯兰教还没有产生,先知穆罕默德还被认为异想天开。这时也恰好是唐代著名僧人玄奘出发前往印度的时间。到了公元645年(贞观十九年),玄奘在印度游历了一番,刚刚返回长安,阿拉伯人已经扩张到了中东的广大地区。又经过了短短的几年,西方就出现了一个横跨亚非的庞大帝国,从北非到现今的埃及、叙利亚、伊拉克,直达伊朗、阿富汗地域。

最后一位波斯王虽然被杀,但他有一个儿子活了下来。这个儿子叫作卑路斯,他逃到了一个叫作吐火罗的地方,希望在这里继续反抗阿拉伯人。卑路斯逃到吐火罗之后,意识到仅仅靠这里是无法打败阿拉伯人的,他采取了一个大胆的行动:向遥远东方的唐朝求救。唐高宗收到波斯王子的求救信之后,与大臣们进行了分析,认为吐火罗距离大唐过于遥远,即便派兵也没有什么用处,于是拒绝了。

公元652年(永徽三年)到653年,阿拉伯大军进攻吐火罗,征服了整个地区。但在第四任哈里发阿里时期,阿拉伯帝国陷入了内乱,吐火罗又争取到了独立,并把卑路斯接过去建立了统治。公元661年前后(龙朔初),阿拉伯人卷土重来,占据了吐火罗。

这时唐朝行动起来,宣布建立波斯都督府,府衙设在了位于现伊朗境内一个时称疾陵城的地方,并宣布任命卑路斯为都督。唐朝建立波斯都督府并不意味着唐朝的统治延伸到了伊朗。唐朝实行羁縻制度,为当地的统治者分封一些称号,就好像对方接受了唐朝的官职一样,但在管理上对方是独立的。

波斯都督府也并没有给卑路斯带去任何好处,阿拉伯人很快占领了这里,将他赶走了。卑路斯继续他的流亡生涯,最后来到了长安,接受了右武卫将军的官职,死在了长安。

阿拉伯人征服的脚步并没有停下,公元8世纪初,阿拉伯呼罗珊总督屈底波开始越过阿姆河,对北方的中亚河中地区用兵,于公元709年(景龙三年)夺取了布哈拉,公元712年(先天元年)获得了撒马尔罕。在公元713年(开元元年)和714年,阿拉伯部队甚至接近了喀什噶尔,也就是大唐王朝的疏勒的辖地。

阿拉伯势力虽然来到了中亚,但与唐朝的直接冲突直到天宝中期才偶有发生。但是,阿拉伯人又在中亚产生了足够的吸引力,使得唐朝无法通过征服将中亚民族收服。皇帝和他的将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却无法获得成果。而阿拉伯人不仅将中亚的粟特人伊斯兰化,甚至还影响了整个中亚的游牧民族。突厥人也伊斯兰化了,从突厥人分离出来的土库曼人、塞尔柱人、奥斯曼人先后继承了穆罕默德的理想。

玄宗后期,唐朝面临着吐蕃和大食(阿拉伯)两大敌人,虽然对弱小民族取得了一系列的战争胜利,但是从大的战略上却是得不偿失的。随着玄宗的统治的延长,帝国的财政却捉襟见肘。获胜的战争也带来了一个致命的后果:皇帝受困于财政问题,不得不下放财权给地方将领,于是制造出了唐代最大的怪胎官职,而这个官职又是导致安史之乱的重要原因——这就是节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