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唐代的吐蕃-尼婆罗古道(1)

书名:探寻第三极:西藏考古手记本章字数:2216

公元7—9世纪,吐蕃王朝使青藏高原各族人民与中原文明的关系更加密切,“高原丝绸之路”使祖国内地、西域以及中亚、南亚等地的文明互鉴和文化交流发展至新的高峰。吐蕃王朝虽然早已灭亡,但它在高原的群山之间遗留的一座座金字塔般的陵墓建筑,烙印下了这个王朝鲜明的印记。

吉隆地处西藏西南部,以县城所在地宗嘎镇北面的马拉山为界,大体上可将吉隆的地形分为南、北两部分。其北部属雅鲁藏布江上游河谷区,平均海拔4500米左右,平缓起伏的高原山谷和开阔的草原相交;从宗嘎镇向南,开始进入吉隆河谷,这条古代河谷由于河流的切蚀作用形成高原峡谷,吉隆河从北向南奔腾而下,直抵中尼边境热索桥,由此流入尼泊尔境内,海拔也急剧下降到2800米,形成约2000米的落差。在宗嘎还寒气逼人,到了吉隆镇则有四季如春的感觉,如果在夏季来到吉隆,可以北望白雪覆顶的马拉山巅,南临满谷葱绿的吉隆河谷,呈垂直分布状的自然景观让人强烈地感受到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鬼斧神工。

在距今约400万年的第三纪末期之前,吉隆仍为一古湖滨盆地,发源于北面的吉隆河由此流向喜马拉雅山南坡。当时的吉隆盆地群山环抱,中间是吉隆湖,气候温暖潮湿,湖泊四周的山岭上森林密布,山下为开阔的灌丛草原。由于第三纪以来喜马拉雅地区的强烈抬升,吉隆盆地原来具有的亚热带植被逐渐南迁至海拔3500米以下地区,在今天的吉隆河谷内还可以见到广袤的原始森林,生长着大片的薄片青冈、西藏铁杉以及第三纪遗存下来的印度三尖杉等树种。这样的环境很适合人类的生存,所以长期以来考古学家们一直把这个地区视为可能发现人类诞生遗迹的重要区域。1975年,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队在吉隆盆地的沃马村附近发现了距今约6000万年的三趾马动物化石群,从而证明在上新世末期至更新世初期,吉隆盆地的地理和生态环境都具备了古人类诞生的条件。当地群众将吉隆的这些高原宽谷称为“塘”,意为“高坝子”,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分布在县城南面的“哈东塘”和“曲德塘”。1990年,四川大学的考古学者首次在这里发现了可能属于人类旧石器时代的遗物,从而将吉隆盆地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提早到了几万年以前。

在藏语中“吉隆”是“舒适、快乐村”之意,吉隆之得名,相传是在公元8世纪后期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从印度迎请莲花生大师进藏传播佛法时,大师取道吉隆,其间曾在吉隆小住,眼见此地山清水秀,风景如画,大师不禁心生感慨,又见溪谷中的河水洁白如乳,溪底的卵石光润如玉,更是大为赞叹。于是,大师临行之前,欣然命名此地为“吉隆”,以表达其无限赞誉之情,吉隆之名遂流传至今。过去的历史文献中也写作“济咙”“济隆”“吉仲”等,均为藏语的音译。

吉隆由于与尼泊尔毗邻,自古以来便是吐蕃与南亚交通的重要通道之一。由于尼泊尔赤尊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联姻,在公元639年,蕃尼之间开通了正式的官方通道。据《西藏王统记》等藏文史料记载,尼婆罗赤尊公主进藏,松赞干布派人到芒域迎请,而尼婆罗臣民也送赤尊公主至芒域。吉隆在西藏古史的记载中为“芒域·贡塘”的中心区域,藏文旧称宗嘎镇为“答仓·宗喀”。答仓·宗喀北面的贡塘拉山,历来为吐蕃南界的重要关口。据《西藏王臣记》记载,印度莲花生大师最初入藏,便是经由此处。藏文史籍《世界广说》记载莲花生收服十二丹玛女神,让她们守着此山,不让印度外道进入,也是指的这座山口。

随着吐蕃—尼婆罗道的开通,北印度尼婆罗的佛教也开始不断地传播到吐蕃。藏文史料中记载说,赤尊公主进藏时随身带着一尊佛像,到吐蕃后供奉在由她所修建的大昭寺中。公元755年,吐蕃赞普赤德祖赞死后,吐蕃王朝中信奉本教的贵族大臣发布了禁佛的命令,出现了吐蕃时期第一次“禁佛运动”。这当中有两个历史现象十分值得注意:一是当时的统治者曾下令驱逐汉僧与尼泊尔僧人;二是将赤尊公主带到吐蕃去的佛像埋入地下,后来又取出令人送到芒域掩埋起来。这两件事说明:一是当时通过芒域一线的吐蕃-尼婆罗道,大概已有为数不少的尼泊尔僧人进入吐蕃;二是很可能由于这条通道的存在,芒域这一地区已经形成一处重要的文化中心或集散地。到了8世纪中叶,赤松德赞继位后,佛教得到复兴,赤松德赞从印度请来密宗大师莲花生,也同样是采取了由芒域进藏的道路。莲花生大师进藏之后所做的一件大事,即主持修建桑耶寺。桑耶寺的兴建过程中,动用了大量来自天竺、尼婆罗和勃律的工匠,这在藏文史料中多有记载。我们不难想象,这些工匠当中的不少人很有可能也是跟随莲花生一道,通过吐蕃-尼婆罗道进藏的。在这之后,印度、尼泊尔的佛教建筑、绘画、雕刻艺术等,源源不断地传入吐蕃,产生的影响一直延续到15世纪。

汉文史书中对于吐蕃-尼婆罗道的记载,首推约成书于公元7世纪中叶的唐释道宣《释迦方志·遗迹篇》所载之“东道”:

其东道者,从河州西北度大河,上漫天岭,减四百里至鄯州。又西减百里至鄯城镇,古州地也。又西南减百里至故承风戍,是隋互市地也。又西减二百里至清海,海中有小山,海周七百余里。海西南至吐谷浑衙帐。又西南至国界,名白兰羌,北界至积鱼城,西北至多弥国。又西南至苏毗国。又西南至敢国。又南少东至吐蕃国。又西南至小羊同国。又西南度呾仓法关,吐蕃南界也。又东少南度末上加三鼻关,东南入谷,经十三飞梯、十九栈道。又东南或西南,缘葛攀藤,野行四十余日,至北印度尼婆罗国。

释道宣所记载的这条路线,大体上可以分为南北两段:北段系自青海至拉萨,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大约即取此道;南段系从拉萨经后藏边地出境,入北印度尼婆罗国,大体上就是赤尊公主进藏采取的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