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第六节 驰侠使气

书名:陈子昂传本章字数:1893

陈子昂的青年时代有一次重大的人生转变。

关于陈子昂青年时代的记载并不是很多,而其中三种记载都提到了这次转变:以十七八岁为分界线,前期的陈子昂是一个“驰侠使气”、喜欢射猎博弈的富家子弟,有一点“江湖侠客”的味道,而后期的陈子昂则幡然悔悟,开始专心读书,并且很快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我们虽然能从“驰侠使气”四个字中模糊地感受到青年陈子昂的气度,但这四个字毕竟只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没有具体的实例。除了射猎博弈,由于史料的缺乏,其他的事情我们一概不知。既然无法直接对陈子昂“驰侠使气”产生具体的、感性的认识,那就只好稍微迂回一下,看看符合“驰侠使气”描述的其他故事,便能大致想见陈子昂的青年时代是怎么一回事了。

与陈子昂最贴近的“驰侠使气”的案例,是我们上一章所讲陈子昂父亲的一件事:有一年家乡发生饥荒,陈元敬一日放出万钟之粟以赈济灾民,而且这种赈济是无条件的,不求灾民有所回报,也不求官府有所奖励——实际上,如我们前面所说,陈元敬的这种行为,反而会引起当地官府的不满:民心都让你陈元敬得了,我们的工作还怎么开展?民心确实也让陈元敬得了,“远近归之,若龟鱼之赴渊也”,“如众鸟之从凤也”。但得民心是陈元敬办了事儿以后的自然结果,而非他事前有过这样的“算计”,他本来是“不求报”的。

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为游侠立传,其中有一句话,或许可以用来形容陈元敬的这种行为:“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乡里发生了饥荒,最要紧的是如何帮助乡民渡过难关,至于这件事情带来的个人毁誉,倒不是那么重要。这也就是“驰侠使气”的一大关键。“驰侠使气”是卢藏用在《陈氏别传》中的表述,其他史料中的类似表述还有“任侠尚气”。《墨子》指出,所谓“任”,就是“士损己而益所为也”,就是“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简言之,即为了帮助别人渡过难关,甘愿牺牲自己的利益。在先秦诸子中,墨家是最具“豪侠”色彩的。陈子昂五世祖陈方庆曾“得墨翟秘书”,他们家族世代都有“豪侠”之风,可以见出墨家文化基因的影响。易中天先生曾指出,在“圣君”和“清官”缺失的情况下,老百姓就只能指望有“侠客”出现。所以,“豪侠”之风可以算是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之一。这种文化基因、理想人格加上青年时期血气方刚,“驰侠使气”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儿。

“豪侠”之风只是陈氏家族基因的一个方面,而且还不是主要方面。陈元敬对他侄子陈孜说得很清楚:“吾家世虽儒术传嗣,然豪英雄秀,济济不泯。”虽然是以儒术传家,但“豪侠”之风也世代不衰——从这语气可以看出,儒术是主要的,“豪侠”之风是兼带的。侄子陈孜没有辜负陈元敬的期望,两方面都做得很好。但是,自己的亲生儿子陈子昂却有所偏向,以“驰侠使气”为主,还喜欢射猎博弈,就是不愿意读书,致使陈元敬产生了“常惧后来光烈,不象先风”的忧虑。

如果陈子昂一直这样下去,或许会造福一方,得到当地百姓的尊敬爱戴——像他父亲陈元敬或叔祖陈嗣一样。不过,他的事迹就流传不到今天,连带着他家族世代的“豪侠”之风,也会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因为,不读书的陈子昂大概不会为他叔祖陈嗣、父亲陈元敬、堂弟陈孜撰写墓志铭,我们也就无从得知其家族事迹;不读书的陈子昂也没有机会认识卢藏用,卢藏用就不会有《陈氏别传》传世,为我们讲述陈子昂的生平。

幸运的是,到十七八岁时,陈子昂幡然悔悟,开始专心读书。为什么会幡然悔悟呢?相关传记史料只给出了一个模糊的说法,“入乡校感悔”,即一个偶然的机会,陈子昂进入了当地的学堂,看到先生教书、学子读书的场景,深受感动,于是悔恨自己过去之不学,从此立志读书。

这样的解释,总让人觉得力度不够。一个习惯了“驰侠使气”的人,怎么会因为一次学堂参观经历,就做出如此巨大的转变?显然,促成陈子昂发生转变的因素绝不止这一种。

陈元敬忧虑子孙会有失祖先风范,却夸奖侄子陈孜“慰吾家道”,或许就是刺激陈子昂发生转变的另一重要因素。父亲夸奖堂弟陈孜的话,陈子昂是亲耳听到的。长寿二年,堂弟去世,次年,已经36岁的陈子昂在《堂弟孜墓志铭》一文中清楚地复述了他父亲当年夸奖陈孜的话。可见陈元敬此话,给陈子昂造成了多大的刺激,留下了多深的印象。自己明明是父亲的亲生孩子,父亲却忧虑家族会后继无人,还当着自己的面夸奖“别人家的孩子”!“驰侠使气”的人,本来心气就高,怎么受得了这样的耻辱呢?有了父亲这句话的刺激,陈子昂在适当的时机做出转变,也就可以理解了。

当然,除了父亲的刺激,或许还有朋友的濡染。比他稍长的郭震,就很可能在陈子昂发生转变这件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这个时期的朋友,不都是些喜欢射猎博弈的“博徒”吗?郭震又是怎么回事呢?这些问题,我们留待下一节继续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