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第十四节 历抵群公(2)

书名:陈子昂传本章字数:2032

我们可以看到,苏味道的《上元》相比于陈子昂的《上元夜效小庾体》,无论是艺术性还是思想性都更胜一筹。在出蜀入京途中写下过《白帝城怀古》《度荆门望楚》这种流传千古的佳篇的陈子昂,写诗水平为何下降得如此厉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弄清楚陈子昂此诗题目后半截“效小庾体”是什么意思。

“效”就是学习、模仿、追随。“小庾”指南北朝诗人庾信。庾信早年在南梁出仕,与徐陵齐名,并称“徐庾”,是齐梁体诗的代表人物。他们所写的那种辞藻华丽、内容空洞的诗文,被人称作“徐庾体”,引得人们争相模仿,蔚然成风,直到唐初依旧不衰。陈子昂所谓的“小庾体”,就是这一类型的诗歌。陈子昂此诗模仿的对象既然是“小庾体”,写得华而不实、文而无质,也就不奇怪了。

而且,陈子昂“效小庾体”,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参加宴会的一般文人或官员,赋诗能力足够,但完全缺乏灵感;他们被期望能写出一首诗来,就只能按照固定的程式,在现成意象和构思的基础上进行所谓的创作。这种程式,被美国学者宇文所安总结为“三部式”,由主题、描写式的展开和反应三部分构成:诗人在开头尽可能优雅地陈述主题,中间则以对偶的形式展开描述,诗篇的结尾是对前面部分的反应或评论,往往表达惊奇或遗憾的感情。回看陈子昂的《上元夜效小庾体》,会发现它完全是“三部式”的产物;而苏味道的《上元》却打破了常规,开篇并没有机械地陈述主题,而是直接描绘了一个画面——苏味道的这种突破无疑是成功的,因为我们今天要形容元宵盛况,最容易想到的就是“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这一句。

这种程式化的创作,很适合于宴会场合,就如宇文所安所说:“结构的程式化极大地便利了宫廷场合的迅速创作。”“在宫廷诗中,一旦掌握了构造技巧,忙碌的朝臣对于突如其来的紧迫问题就能应付自如。”这种宴会上的应酬诗因为程式而得以快速产生,也因为程式限制而很难产生精品,还是如宇文所安所说:“陈子昂的诗篇表明,他这样一位大诗人,在宴会上却写出与其他官员一样枯燥乏味的作品……这类诗歌……能够将才华横溢的诗人和无能的诗人拉成大致同一的水平。”这也可以说是宴会上的一种“潜规则”:宴会人员所写诗歌一致平庸,像《度荆门望楚》一样杰出的诗歌出现在这种场合,显然不合时宜。

陈子昂深谙宴会诗的“潜规则”。他调露二年、永隆元年在洛阳,永隆二年、开耀元年在长安,参加过多场宴会,所写诗歌均是同类型的“轻靡”风格的作品,可以证明他对“潜规则”的熟悉。

所以,我们在读陈子昂这个阶段的宴会诗时,不可拘泥于其字面表达。调露二年三月三日——也就是所谓的“上巳节”,陈子昂在洛阳参加了王明府的宴会,其所作《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诗云:

暮春嘉月,上巳芳辰。群公禊饮,于洛之滨。

奕奕车骑,粲粲都人。连帷竞野,袨服缛津。

青郊树密,翠渚萍新。今我不乐,含意未申。

这首诗虽是四言十二句,但结构依然是“三部式”的:前四句陈述主题,中间六句展开描写,最后两句是诗人的反应。彭庆生解释“今我不乐,含意未申”是“抒其应试落第之慨”,“盖唐举进士,以正月应试,二月放榜,子昂初试落第,故不胜怅惘”,就是拘束于陈子昂诗的字面表达,而产生的穿凿附会的解释。按照宴会诗的写作程式,陈子昂需要在诗的末尾做出情感反应,因此,“今我不乐,含意未申”其实是典型的“为文而造情”。按照宴会诗的惯例,这句诗表达的更可能是这样一种情感:宴会这么快就结束了,我还没有尽兴呢,所以我现在不太开心。

当然,我们不排除陈子昂会借此机会抒发自己心中切实存在的不畅快。但这种不畅快,可能不是因为落第,而是因为无人举荐。他频繁参加这些宴会,在宴会上默默遵守着写作的“潜规则”,与参会之人应酬客套,如我们前面所说,是为了能得到达官贵人的推荐。但参加了多次宴会后,陈子昂并未得到实质性的回应。在宴会上的酒精麻醉下、热闹氛围中所说的那些话,与所作的那些诗一样,华而不实罢了。我们要知道,陈子昂在参加宴会时,肯定会相机表露自己寻求伯乐推荐的愿望。他在调露元年正月二十九高正臣举办的宴会上,照例作了一首题为《晦日重宴高氏林亭》的宴会诗,诗的尾联云:“循涯倦短翮,何处俪长离。”表面意思是说自己翅膀过于短弱,无力与高正臣这样的凤凰齐飞,言外之意,自然是希望高正臣能带着他齐飞。但我们看不到高正臣对陈子昂在诗中的这种“暗示”或“隐喻”的任何反应,陈子昂当年大概也没看到。所以,他有着“今我不乐,含意未申”的不遇之感,是很正常的。

在宴会上作诗须遵守“潜规则”,让人看不出陈子昂真实的文学水平。但他在宴会上的谈吐,没有作诗“潜规则”那样的束缚,多少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调露元年正月二十九当天的首次聚会,陈子昂不但同众人一样写了题为《晦日宴高氏林亭》的诗,还受到众人推举,为这组诗写了一篇序言。这样的高光时刻当不止这一次,所以卢藏用才会说陈子昂“历抵群公,都邑靡然属目矣,由是为远近所称,籍甚”,略显夸张的描述中还是有几分事实依据的。

永隆二年闰七月末,陈子昂在长安的一次宴会上碰到了刚刚由中书侍郎升任中书令的薛元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