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第二十八节 蓟丘悲歌(3)

书名:陈子昂传本章字数:1962

除了内容层面,这首诗在形式层面也是可圈可点的。第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句式,是诗中少见的“双式句”,也就是句子最后一个节奏是双数的两个字或四个字。这两句的停顿,可以有三种方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属于“一、二、二”“三、二”“一、四”停顿的句式。而一般的五言诗句都是“二、三”或“二、二、一”停顿,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第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用了虚字,使得诗句有散文化的倾向。本来,“念天地悠悠,独怆然涕下”,意思就已经完足了,句法也没有任何毛病。但在中间各加一个虚字,使得句子的语气更加悠扬,这种语气上悠扬的感觉,与“今古茫茫之感”的思想内容是相契合的。所以,这首诗在形式上,也能给我们很直接、很鲜锐的感受。

陈子昂蓟丘览古之后,回到军营,依旧是“箝默下列,但兼掌书记而已”。万岁通天二年四月,“以右金吾卫大将军武懿宗为神兵道行军大总管,与右豹韬卫将军何迦密将兵击契丹”;五月,“又以娄师德为清边道副大总管,右武威卫将军沙吒忠义为前军总管,将兵二十万击契丹”;六月,突厥首领默啜率军攻克契丹新城,契丹军遭遇前后夹击,迅速溃散。孙万荣仓皇逃命到潞水之东,感叹说:“今欲归唐,罪已大。归突厥亦死,归新罗亦死。将安之乎!”随后,部下杀了孙万荣投降,唐军与契丹之战总算以胜利告终。

七月入秋的一个夜晚,荒凉空旷的边地,寒风呼啸,冷月无声。心情沉闷的陈子昂久久不能入睡,独自在月下徘徊。忽然,从不远处传来了一声声哭泣,陈子昂循声赶去,看到一位老兵蜷缩于墙角。陈子昂走过去与老兵攀谈,得知他背井离乡来到边境征战,久经沙场,屡建战功,却依旧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士兵。老兵想起自己的一事无成,想起自己遥远的家乡,因此在这寒冷孤寂的月夜,不禁失声痛哭。老兵的遭遇,引起了陈子昂深深的同情与感动,于是写下了《感遇》:

朔风吹海树,萧条边已秋。亭上谁家子?哀哀明月搂。

自言幽燕客,结发事远游。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

避仇至海上,被役此边州。故乡三千里,辽水复悠悠。

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

可以说,这也是陈子昂自身境遇的写照,就如明代唐汝询所言:“此亦从军出塞,而述戍卒之词以自况也。”当然,这首诗里也充满了对边疆战士的同情和对当政者不奖赏军功的批判。

后来一位姓贾的幕僚要提前返回洛阳,陈子昂为之饯行,写了《登蓟丘楼送贾兵曹入都》一诗:

东山宿昔意,北征非我心。孤负平生愿,感涕下沾襟。

暮登蓟楼上,永望燕山岑。辽海方漫漫,胡沙飞且深。

峨眉杳如梦,仙子曷由寻?击剑起叹息,白日忽西沉。

闻君洛阳使,因子寄南音。

半年前,陈子昂送友人崔融返朝时,也曾登上这座蓟丘楼,写下了《登蓟城西北楼送崔著作融入都》一诗。其时正值“幽朔初平”,陈子昂在诗序中向友人慷慨陈词:“以身许国,我则当仁;论道匡君,子思报主。”而现在,同样是送友人返朝,他一开口却说:“东山宿昔意,北征非我心。孤负平生愿,感涕下沾襟。”这是与他之前的说法矛盾了吗?不是。这是在时过境迁之后,对“北征”之事感到失望,感到后悔。陈子昂觉得自己辜负了学道习仙的志向,而现在身处边疆,向南望去,不过是辽海漫漫、胡沙满天。他看不到自己的家乡,也看不到家乡可以修仙问道的峨眉山,更看不到自己梦中的仙子。不可解的思乡之情与不可得的思隐之志交杂在一起,再一次使陈子昂痛哭流涕,感叹“孤负平生愿”。

又过了几天,陈子昂收到宋之问所写《梦赵六赠卢陈二子》一诗。赵六即赵贞固,与陈子昂、宋之问等人交好,是“方外十友”之一。赵贞固在陈子昂中举那一年,文明元年来到洛阳,“天下名流,翕然宗仰”,其人“元精冲懿,有英雄之姿,学不常师,志在遐远”,但一生只担任过豳州宜禄县尉。万岁通天元年三月,“发痟疾而卒”,享年49岁。在收到宋之问关于赵贞固的诗后,陈子昂也写了一首《同宋参军之问梦赵六赠卢陈二子之作》。陈子昂在诗中通过对亡友赵贞固的伤悼和对平素交谊的回顾,表现了自己此时内心的痛苦与挣扎。陈子昂说:“奈何苍生望,卒为黄绶欺。铭鼎功未立,山林事亦微。”由于心中念着天下苍生,所以被朝廷功名欺骗,现在落得当官无功、隐居不能的地步——这既是对亡友赵贞固的描述,也是对自己现在处境的描述。陈子昂又说:“而我独蹭蹬,语默道犹懵。征戍在辽阳,蹉跎草再黄。丹丘恨不及,白露已苍苍。远闻山阳赋,感涕下沾裳。”陈子昂想着自己现在仕隐两难、空耗时光的处境,不禁又一次流下泪来。

我们可以看到,此时的陈子昂,对入仕完全失去信心,而对隐居山林一事也觉得为时已晚。他真正陷入了“杨朱泣岐”的悲哀绝望的境地。此时的陈子昂已经39岁,离他去世不足三年时间。万岁通天二年七月,陈子昂随武攸宜凯旋,很快便辞官回家。不过,这已是我们下一章要讲述的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