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应该”——一座自我设限的牢笼

书名:习惯逃避:你在害怕什么本章字数:2305

1

我的一位来访者说,尽管他的物质生活条件很好,但他仍觉得自己的生活质量很差,每天过得没有意思,生活死气沉沉的。

在咨询的过程中,他会反复提到他的个人资产和收入,也只有在这个时候,他会显得比较“快乐”。每次聊完他光彩的成就,当进入别的话题时,他就立刻陷入一种萎靡不振的状态。

“然而,这一切有什么用?我还是很不快乐。”

与别人的抑郁情绪不同,他的抑郁情绪里夹杂着很多愤怒的情绪。

“我想我能理解你的心情。你觉得这个世界似乎欠了你很多,所以这让你感到很愤怒吗?”

“难道不是吗?!我这么努力地工作,但是生活并没有给我想要的回报,我没有碰到一个情投意合的爱人,也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你觉得你努力工作,已经成为有钱人,生活就应该及时有所回馈——情投意合的爱人、舒适惬意的生活?”

“难道不应该是这样的吗?”

……

2

另一位来访者是一位长相漂亮、才华出众的姑娘。

她迟迟不谈恋爱,原因是没有人符合她想象中的男朋友的样子。她感觉非常委屈,有时又非常愤怒,还时常哀叹自己命苦。

我问她:“你觉得男朋友应该怎么对你?”

“我的男朋友应该懂得欣赏我的优点。”

“你希望男朋友把你当‘女神’对待?”

被我这么一问,她感觉有点儿不好意思了。

实际上,她也确实够得上“女神”的级别,身高一米七、海归、高颜值,自己开了一家公司,家境良好。

可问题在于她似乎太把自己当“女神”了,和她有过短暂的接触后,我便能通过她的言行举止认定:生活中的她一定是无论走到哪里都摆出一副高冷的样子,然后等待周围的人去膜拜自己。她有时感到非常愤怒,因为别人并没有像她想象中的那样对待她。

我问她:“你有没有想过周围人的感受?”

经过她的同意后,我试着在她面前扮演了一下她在生活中的样子。她看完我的“表演”后禁不住笑了起来。

她说:“你的意思是,我是个白痴?”

“不是。但你刚才说话的语气似乎不像‘女神’了,我感觉你离真实的自己更近了一些。”

她很聪明,立即有所领悟:“难道因为我平时太端着了,所以大家都不喜欢我?”

“如果‘女神’这个标签不能让你感到快乐的话,你为什么还要死死抓住它?你如果把自己活成一个僵化的角色,就让自己在别人面前成了一个木偶。”

3

在生活中,有太多想把自己活成“女神”的人,她们总是把自己在身份、收入、头衔等方面的优势当作资本,期待别人会对自己“顶礼膜拜”。

在商业活动中,或许这种策略还有点儿用处,但是在亲密关系或者正常的人际交往中,假如你四处以“资本”示人,只会让人觉得无法了解真实的你,从而很难跟你建立良好的关系。

别人需要的是一个爱人或者一个有血有肉的朋友,不是一个故作高冷的“女神”、高高在上的“精英”。

事实上,每个人的思维里都有很多自己意识不到的“应该”,不经意间就被这些“应该”绑架了。

“应该”思维来源于我们早年被灌输的某些价值观或者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的某些经验。这种“应该”思维有时对我们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更多的是限制了我们的生活。

我在前文中举的两个例子,都反映了所谓成功人士被“应该”思维所限制的问题。他们因为实现了某种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就想当然地对世界和他人有了很多“应该”的要求,结果却让他们大失所望,所以觉得这个世界很不公平。这是因为自身的骄傲而产生的对周围事物的不接纳,进而导致自己痛苦。

还有的人是因为没有达到自我要求或标准,而产生另外一种不接纳:对自我的不接纳。他们往往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遇到了障碍,暂时没有达成目标,因此陷入深深的羞耻感之中,进而发展为严重的自我攻击行为。

没有得到过父母无条件关爱和接纳的孩子,不知道爱是什么,真实又是什么,他们更不相信爱和真实。因为父母在他们小时候看重他们的成绩多过他们本身,所以他们长大后也喜欢用一些功利的符号去跟外界建立链接。就好比下雨的时候,他们感受不到雨天的美,只能想到下雨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的损失。

结果当然是痛苦的,因为他们无法展示真实的自己,总是感到不踏实。

4

“应该”思维是我们在头脑中自以为是地构建出来的,我们还根据这种思维去限制自己、限制别人。我们总是要求自己和世界先符合这种思维,而不是先去感知这个世界。我们无法放下评判、放下成见地去审视自己和别人。

乔布斯说:“Stay hungry , stay foolish.”

这句话翻译过来是:“保持一无所有,保持一无所知。”

为什么要保持一无所有、一无所知呢?因为我们对“有”和“知”不加警惕,就会被它们误导,从而迷失自己,陷入一层层妄念中,最终背离真实的生活。

在心理学上,我们之所以探讨原生家庭、探讨一个人的成长史,是因为人是经验的奴隶,每个人都容易活在自己过去的经验里,而且把这些经验当法宝,早已被这些经验困住,自己却浑然不觉。

乔布斯的这句名言是在告诫我们,一定要警惕自己所谓的“经验”,让自己退回到一种一无所有、一无所知的状态后再去审视一切,保持初心。

我们太习惯于用成长中的得失来定义自己,有时把成功者当成自己,有时把失败者当成自己。实际上,所有这些都不是真实的自己。真实的自己就是一个一无所有、一无所知的人。因为一无所有、一无所知,所以你无惧失去。也因为最终必将一无所有、一无所知,所以你也不会对“有”和“知”怀有强烈的执念。

5

生活中,“应该”思维会给我们制造很多愤怒和怨恨。当你总是处在愤怒和怨恨的情绪中时,不妨先停下来,听听内心的声音,然后问问自己:

“你在要求自己做什么?”

“你在要求别人做什么?”

“你为什么会有这种要求?”

“如果你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你就会失去什么?”

……

每个人都期待世事如我所愿,但那仅仅是期待而已,它不是世界运转的规律。当世界没有按照你的期待运转时,你需要做的就是放下你内心要求的那些条条框框,以一种好奇的心态走向自己、走向他人、走向这个世界。

放下“应该”,让感受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