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总是构建别扭的关系(2)
3
正视自己的需求,是一种正义。
小的时候,我总是因为性格害羞、经常逃避社交场合而被家人批评。
我妈喜欢性格开朗大方的孩子,因此十分讨厌我忸忸怩怩的样子。从我很小的时候起,她就在不停地数落我,还经常发动家里人一起数落我。这导致的后果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在刻意回避跟人打交道,变得缩手缩脚。
长大后接触到心理学,我就在想究竟什么叫大方?
后来我终于有了自己的理解:大方,就是对于自身需求毫无羞耻感地确定和自信。
回想起来,我小时候之所以腼腆害羞,是因为我生长的环境并没有给我这种对于自身认可的确定感。相反,我妈总是在向我传递一种信息:你不够好,你不如别人家的小孩。因为我妈总是在表达她对我如何不满,以及我是一个如何糟糕的小孩。
当一个人不能确定自己到底够不够好的时候,就没法做到大方,因为他的内心对自己的存在充满羞耻感。
一个内心充满羞耻感的人如何能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呢?或许,他从来没有得到一个机会或者空间去正视自己的需求。
不被支持和认可的人很难有底气去面对自己的需求,更不可能把它大方地表达出来。这时候,我们的潜意识就会用很多变形、伪装的方式替我们表达自己的需求。
比如,用指责以及表示不满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渴望被认可、被重视的需求。很多人之所以都擅长使用这种方式,是因为在万千变形、伪装的方式中,这可能是对自己最无害而又收获最大的一种方式。一方面,通过指责别人、贬低别人,既会让自己体验到“我优于别人”“我没有错”的优越感和清白感,又可以避免自恋受损。另一方面,通过指责别人、贬低别人,还可以把自己因为期望落空而带来的压力转嫁到别人身上,让自己感到轻松。
4
很多父母都是这方面的高手。
比如,有的父母放弃追求自己的事业,千方百计地想让自己的孩子成功。他们关注着孩子的一举一动,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来培养孩子。他们的口头禅就是:“我这么操劳,不都是为了你吗?”“为了你,我不惜放弃了自己的事业!”
……
孩子们被道德绑架了,面对“必须成功”的信念,他们后退不得。有时他们也会觉得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有些别扭,但是很难说出来哪里别扭。很多孩子在潜意识里可能就缺乏做事的动力,因此会无意识地通过把一件事情搞砸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这种道德绑架的愤怒。
很多父母把自己的人生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是因为他们空有对成功的幻想,却不愿意承认追求成功会遇到很多挫折,有时努力追求了也可能不会如愿。
他们不愿自己的自恋受损,于是“绑架”了孩子。他们似乎什么都不用负责,只管提要求就好了。这样的人发展到极端就会产生自恋型人格障碍:无法正视自己,对自己有无限夸大的认知。但是保持这种自我认知,需要通过否定外界、贬低他人才能实现,因此他们无法跟别人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而只能建立充满剥削感、操控感的关系。
如果他们能够懂得,他们的自恋正是源于自己深入骨髓的自卑,或许就有希望走出泥淖,而不至于成为一个人人避之不及的人格障碍患者。
5
回想起来,从我学会正视自己的需求开始,我就变得不那么害羞、忸怩了。
正视我妈当年说的那些话给我造成的影响。
正视我有多么需要别人的赞美和认可。
正视我的现实条件,包括我的身高、长相、性格,以及能力。
正视我对成功与金钱的渴望。
正视我有世俗的一面,而不是否认它。
正视我的担心、我的恐惧。
……
曾经我之所以害羞、忸怩,是因为我的家人在表达自己的需求上有很大困难。比如我妈,她希望我给她争光,以补偿她人际交往能力的缺陷。但她不愿正视这一点,就给我的行为贴上很多标签,把她在人际关系中产生的焦虑转嫁到我身上。
当我确信自己原来一点儿问题都没有时,我就可以大方地表达我自己的需求了。
谁天生是害羞、忸怩的呢?不过是遭遇过无数次否定,不得已选择通过退缩进行自我保护罢了。
我们需要别人的认可、接纳、重视以及赞美,这是根植于所有人内心深处的渴望。所有的生命都渴望被看见,如果在实现过程中总是受阻,一个人就会在潜意识里通过一些伪装、变形的方式去变相地满足自己,比如用恨来表达爱,用不满来表达亲近。
当你构建了一种别扭的关系时,先进行自我审视,看看问题是不是出在自己身上。如果是自己的问题,请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理顺,这样外在的关系自然也就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