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四十二天“帝王梦”(一)

李自成的短命政权

李自成入京后,崇祯皇帝的三个儿子很快就被抓住。这三个孩子皆着民间破烂衣服,帽子上与绝大多数北京市民一样,贴“顺民”二字。

李自成本人没儿子,看见这三个眉清目秀的玉孩儿,心中不由自主生出怜爱,安慰他们说:“你们今日即同我儿一般,不失富贵!”说完立刻唤人为他们换上新衣。

这几个孩子智商很高,但他们自幼长于深宫,没有经历过世事,说话口无遮拦,回答问话时,言及农民军,还一口一个“贼”字。对此,李自成也不怪。

李自成问太子朱慈烺:“知道你父亲的事情吗?”

太子:“知道,父皇崩于寿宁宫。”

李自成:“你们老朱家为什么失去天下?”

太子:“父皇误用庸臣。”

李自成闻言也笑:“你也明白这个道理。”

太子可能是平日听左右儒士教诲,恨恨地说:“满朝文武官员无情无义,很快就会来向您朝贺求官。”

李自成闻言,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对于明朝官员的贪腐,他本人感触自然不浅。崇祯帝太子之言,无形之中又加深了他对明朝官吏的憎恶。

李自成的这种憎恶之心,加上刘宗敏等将领的贪婪,最有可能是李自成紧接着对京城大官们“追赃”拷掠的起因。

对明臣敲骨榨油的“追赃”

相比朱棣篡位后建文帝诸臣的殉难,崇祯一朝不是太多,仅仅有三十多位臣子,且多为文人士大夫。但这些人的殉节之烈,不愧前人。

世臣戚臣方面,宣武伯卫时春、新乐侯刘文炳、驸马巩永固,或阖门自焚,或全家跳井。文臣方面,首推大学士范景文,他在壁上大书“谁言信国(文天祥)非男子,延息移时何所为”后,毅然投井自杀。户部尚书倪元璐,自缢殉国。状元刘理顺,书绝命辞云:“成仁取义,孔孟所传。文山践之,吾何不然!”一家十八口阖门自缢。左都御史李邦华(劝阻崇祯帝南逃那位爷),在阁门上大书:“堂堂丈夫,圣贤为徒。忠孝大节,之死靡他。”仰药自尽。太常寺少卿吴麟征,一直在城上指挥守卫,城陷后上吊自杀。农民军兵士久闻其名,过其门而不敢入内抢劫,叹赞:“好男子,真忠臣也!”户部给事中吴甘来,题诗堂上:“到底谁遗四海忧,朱旗烈烈凤城头。君臣义命乾坤晓,狐鼠干戈风雨秋。极目山河空泪血,伤心萍浪一身愁。洵知世局难争讨,愿判忠肝万古留!”引佩带自缢于室。兵部主事金铉,投河自尽。其母、妻闻之,泣言曰:“我等为命妇,焉能辱于贼手!”相继投井而亡。其弟殡殓母兄嫂尸之后,亦投井而死……可称的是,城破国亡之际,紫禁城内宫女自杀者数百人,赫赫烈烈,直让成千上万降臣羞死!

李自成命人遍索皇宫,发现大内府库中只有黄金十七万,白银十三万,骇异之下,失望至极。本来,他“建国”之后,依理应该大赏将士,如今金银缺少,如何是好!

李自成回想崇祯太子一番话,又有刘宗敏等人撺掇,李自成下令“追赃”。至于明末清初士人杨士聪在《甲申核真略》中所记说明宫中有银三千七百万两,完全是臆测和道听途说。崇祯帝再财迷,也知道金银在国亡时只能被敌军当作赏金,他的“觉悟”不会低到那分儿上。可是这份类似“小说”的记载,被后世无数学者当“口实”,攻讦明廷国亡之际仍吝啬守财。

最早向大顺军“献财”的,乃大太监曹化淳,他一出手就是五万两白银,很让李自成高兴了一把。

三月二十日,新朝“宰相”牛金星发布文告:“各官俱有次日朝见。朝见后,愿去者,听之。敢有抗违逆令者,斩!”一时间,明官纷纷报名晋见。

转天,李自成等人坐于朝堂,牛金星手执花名册,一一点名,“嬉笑怒骂,恩威不测”。李自成坐一会儿就不耐烦了,与刘宗敏起身离去。

忽然之间,明朝各官皆被二骑押一人,全体驱往西华门外四牌楼街。众人愕然之余,以为是将要遭受集体屠杀,不少人吓昏过去。大顺兵押送途中,棍棒交下,如驱牛羊。

农民军得到命令:“前朝犯官俱送刘宗敏将军处听候发落。”于是,这大批人转向,被驱赶至刘宗敏处。

当时,这位将爷正拥妓欢笑,饮酒为乐,他叱命兵士把朝官押回军营待审。于是,百官皆换上监狱号服,被捆于军营的马棚中等待处理。他们饿了一天多,转天才复被带至刘宗敏处听审。

结果,刘宗敏根本不审,也不问,只让人传令:“以官第献银,一品必须献银累万,以下必须累千。痛快献银者,立刻放人;匿银不献者,大刑伺候。”

由于官员太多,刘宗敏所住的大王府容纳不下,便把其余诸人转送至部将田虎和李遇的府中。

一时之间,棍杖狂飞,炮烙挑筋,挖眼割肠,北京城内四处响起明朝官员的惨号之声。同时,城中富民不少人也被加以拷掠,平民的薪米尽被农民军抢掠以供军用。城内饿尸遍地。

李自成闻报,也觉有些过分,趁集会时对刘宗敏等人讲:“你们为何不帮助孤王做个好皇帝?”

刘宗敏马上顶他一句:“皇帝之权归你,拷掠之威归我,你别说废话!”

李自成默然。

甭看刘宗敏的官衔只是“制将军”,不是“太尉”“大司马”什么的,其实他几乎与李自成平起平坐,根本不买这位“皇帝”的账。

追赃之际,官员中首遭掠死的,竟然是率京营三大营兵士在北京城外最早投降的明朝国戚、襄城伯李国桢。

这个贼臣是崇祯帝末期最受宠信的臣子。平日别的大臣跪禀议事,唯他一人得意扬扬地站在皇帝身边,殊无人臣礼仪。所以,从崇祯帝一直以来信用的诸人名单,就可以看出明朝已不可救药:温体仁、周延儒、陈演、魏藻德、李建泰、李国桢。

李自成在北京城外初见李国桢,对他就没一丝好印象,呵斥他说:“汝受天子重任,信宠逾于百官,依理应该死国,厚脸来降,汝欲何为?”马上就令人把他绑个结实。

李国桢痛哭乞哀。李自成骂道:“误国贼,你还想活!”有了这句话,李国桢想活太难。

刘宗敏首先拷问他,小火燎烧,大板痛砸,折磨一夜,终于让这位李爷痛极而死。这还不算完,农民军士兵闯入其家,轮奸了宅中妇女。

至于陈演和魏藻德两个“大学士”,也该介绍一下。

陈演是“前大学士”,三月初因谎报战功罢相。他本来想逃离北京,因家产太多未能成行。听说大顺军索银,他主动向刘宗敏送去白银四万两。刘宗敏喜其“慷慨”,没有立即对他用刑。稍后,其家仆告发,说他家中地下藏银数万。农民军掘之,果然满院子地下全是白银。

刘宗敏大怒,开始对其大刑伺候,又得黄金数百两,珍珠成斛。即使如此,李自成从北京临走前,仍把陈演与一帮勋戚大臣皆斩首。

大学士魏藻德是明朝状元出身。他以谈兵见拔,但入相后没有为崇祯帝出过任何好主意,只知依从沉默。因为官大,他被单独囚于一黑屋中。这位魏大人透过门缝乞求:“新朝如欲用我为官,就把我放出来吧,别把我锁在这里。”这样一来,反而提醒了刘宗敏。

丧门星刘宗敏把魏藻德提入厅堂亲自审问,首用夹刑,边夹边问:“汝居首辅,何以乱国如此?”

魏藻德边号边答:“我是书生,不谙政事,先帝无道,遂至于此。”

刘宗敏虽是大老粗,闻言也怒:“汝以书生擢状元,为官三年即升首辅。崇祯何处对不起你,竟敢诬他为无道昏君!”

于是,刘将军亲自下堂,用力扇了魏藻德数十个大嘴巴。士兵见状,夹棍猛扯,老魏十指皆断。惶急疼痛之下,魏藻德大呼:“我有一女,愿献给将军为妾!”刘宗敏听了高兴,唤人立取其女,奸污后送入军营,听凭军士享用。

但是,对于献女的老魏,刘宗敏更加不屑,严命兵士加紧拷打。一共“伺候”了六天六夜,最后魏藻德脑袋被刑板夹裂,脑浆流出而死。

魏藻德死了,农民军又把他儿子抓来索银。小魏叩头说:“我家里确实没有银子了,如果我父亲活着,还可以向门生故旧借银,现在他死了,哪里去找银子?”农民军小头目听他这样说,扬手一刀,砍下了小魏的脑袋。

明朝的翰林、科臣这些清贫官员最倒霉,他们家中实在拿不出钱,多被刑讯而死。

刘宗敏在大门口立数十剐人柱,杀人无虚日,无论官员、百姓,只要看上去家中有钱,肯定会被请至此处受刑。

经过数天拷掠,李自成军共得银七千多万两,均让工人重新熔铸成巨大的中间有孔窍的方板状银板,以便于运输。

七千万两真不是小数。崇祯帝十多年加饷摊派,从民间得银不过两千万两,结果导致民心涣散而亡国。李自成在京城榨银七千万,酷烈可知。而且,这笔巨大的数字,绝非仅仅从明朝官员身上榨出,也出于北京每户细民之家。

李自成进入京城后,马上传点大群戏子和裁缝入宫,天天换新衣,日日听小曲,很快暴露了这位“农民领袖”的低俗趣味。

但是,他在吃饭方面极不讲究,唯吃少许米饭拌干辣椒,佐以烈酒送饭,不设盛馔。

器物方面,李自成皆用昔日营中的粗陋军器,对于宫中龙凤诸精致器皿,他眼神不好,总觉“栩栩如生”的艺术品龙腾凤跃,很感不祥,所以从来不用。

农民军士兵自然对待“文物”也不爱惜,他们以皇宫中精美巨大的官窑花缸做马槽,拆精木门窗烧火为炊。看见内库中有珍稀巧雕的犀牛角杯,士兵们把大点儿的用于捣蒜,小点儿的注入豆油当灯用,一无所惜。

刘宗敏等诸营皆富,李自成的“老营”只得粗米马豆当粮食,这些老营官兵怨声载道,觉得“闯王”不够意思,于是私下相率出宫淫掠,遍入民间房舍抢财奸淫。

可称道的是,李自成本人并不好色,他在皇宫中仅幸掌书宫女窦氏一人,卫兵们称之为“窦妃”。

客观地讲,如果说李自成入京后一无是处,也有失公正。

当时,西北、华北、山东、河南地区以及湖北、江苏大部地区,皆是“大顺”政权辖地。在对地方实现真正管辖的同时,李自成派出部分军队南下,准备彻底消灭残明军队,一统天下。

大顺军初入城的前十天纪律特别严明,士兵犯抢劫及强奸罪被钉死、剐杀的有数百人。只是后来,随着时日推移,农民军军纪日益败坏。

山海关前的败绩

四月中旬,听闻山海关吴三桂“造反”,李自成坐不住了。他想让刘宗敏、李锦率军出征,但二将耽于京城内的淫乐享受,摇头不应。无奈之下,李自成只得“亲征”。

为了保险,他下令在平则门处决以大学士陈演为首的明朝大臣一百多人,并派兵把北京城内拷掠而来的银两整车整车运往“西京”(西安)。

四月十九日,李自成早晨发兵,他头戴绒帽,一身蓝布箭衣,打扮朴素。随行人中,除七八万精兵(号称二十万)外,还有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以及崇祯帝的三个儿子,均被人严加看守。

1644年年初,皇太极已死。主持清廷政局的多尔衮听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立刻派人前去联络,提出要“并取中原,同享富贵”。李自成对此没有做出回应。

三月初,农民军兵临城下,吴三桂接诏弃宁远,往山海关方向移动,清廷上下大为兴奋,准备借机南取中原。清廷汉人大学士范文程连忙献策:其一,可入边直取北京;其二,昔日以明朝为敌,此次入关后的敌人是农民军;其三,明朝积弱,必定灭亡,一定要趁此百年不遇的机会占领中原,特别是河北地区。

对此,多尔衮大为赞同。他下令征兵,男丁七十以下,十二岁以上,必须从军,可以说是倾尽全力。同时,多尔衮还听从范文程的建议,严肃纪律,力诫兵将进入明朝境内后勿再像以前那样只顾杀掠,要以安抚为主。

松山败后,由于极需人才,明廷并未严惩败逃的吴三桂,仅在名义上降三级使用,仍然派他固守宁远。吴三桂很知报恩,整日训练士卒,加强城防,把数千士兵扩展为数万人,器械一新。崇祯十六年,他还率兵多次击败清军的进攻,并拒绝其舅父祖大寿替清军对他的“招降”,很想做明朝的忠臣(当时他也不可能因舅而降,因为其父吴襄在北京,且受崇祯帝信用)。吴三桂离开宁远前,清军已经占领了中后所、中前所以及前屯卫。山海关之外,只有吴三桂孤军奋战,死守宁远孤城。

明廷下诏,指示吴三桂弃宁远回援京师,他当时确实闻命即上路。临行前,吴三桂下令把宁远城中的所有建筑皆烧毁,以免资敌。但由于宁远城内兵民相加共五十万人,人多物多,全部迁徙入关非常费事。沓沓而行,一天只能走数十里,直到三月十六日才抵达山海关。

此时的吴三桂,真很“仁义”,大有刘玄德当年之风。话说回来,他此举也是“妇人之仁”,君父在京,岌岌可危,最要紧的是回援京师。但话又说回来,他几万人马赶到北京,面对一百万农民军,也不一定是对手。

吴三桂安顿居民后,率部队疾驰入卫,三月二十日抵达丰润,却听说农民军已经在前一天攻破北京城。这时候,吴三桂平生第一次真正处于两难境地:孤军穷途,要么投降农民军,要么投降清廷。

思想斗争并不久,吴三桂就做出了抉择:投降李自成。

一来,自己老父陷于北京,为李自成扣押;二来,大明已亡,新朝甫建,不失为开国功臣。而且,与他同级的有兵有将有城的唐通、姜瓖等人都已经降附,他吴三桂投附,也算不甘人后,知天顺命。

李自成当然重视山海关方面的吴三桂,入京后即派人持檄招抚,表示他归大顺后“不失封侯之位”。北京城内的吴三桂父亲吴襄为全家性命打算,也“语重心长”亲笔写信来劝(也可能是被农民军所逼)。

(还有一说是李自成先派明朝降将唐通带兵持金帛迎降吴三桂并接管山海关。)

犹豫间,吴三桂得知大顺军在北京拷打明朝官员追赃之事,不少暗中逃出的官员遮道哭诉,吴三桂大失所望。

不久,当他得知父亲也被夹拷的消息,愤怒至极,决定不再入京,怕自投罗网后父子均遭杀戮。后人总是渲染吴三桂爱妾陈圆圆(陈沅)被刘宗敏抢掠奸污之事是他叛李自成的主要原因,其实这只是次要原因。前明遗老和清朝文人日后为了加重吴三桂的“罪行”,故意拿他“冲冠一怒为红颜”说事,以此反衬他对明朝的不忠与对父亲的不孝。

吴三桂与李自成撕破脸,自然要靠近背后咄咄逼人的清军。但当时吴三桂不是即刻降清,而是以大明朝孤臣义士的身份,向清廷“借兵复仇”。吴三桂请清军从喜峰口、密云等处入边,自己试图仍旧掌握山海关险隘来牵制清军。

当时,多尔衮所领大部清军的的确确不是往山海关方向走。他听从洪承畴建议,怕李自成农民军烧空抢光北京后西遁西安,正急行军想从蓟州、密云等处进攻北京。接到吴三桂密信,多尔衮大喜过望,立刻改变主力部队行军路线,直奔山海关而来。同时,他写信给吴三桂,许以“裂土封王”,要对方投降,而不是“借兵”。

吴三桂听说农民军大部来攻,心里发慌,立刻回信要清兵速来助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