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12 衣冠南渡与东晋的建立(1)

书名:跟着课本学历史:南北激荡本章字数:2001

衣冠南渡是一个历史事件,后来成为一个典故。它最初指的是西晋末年,晋元帝司马睿避乱渡江,在建康建立东晋政权的历史事件。因为与司马睿一起前后渡江的除了普通老百姓,还有大批北方的豪门家族、士大夫知识分子,所以史称“衣冠南渡”。在此后的中国历史中,类似的事情在唐代安史之乱和北宋灭亡时还发生过两次。这种大规模的人口南迁,最终演化为政治和经济重心的南迁,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

永嘉之乱

西晋的灭亡源于八王之乱,但导致其彻底灭亡的则是永嘉之乱。在经历了八王之乱后,西晋王朝政权衰落,经济凋敝,生产力遭受严重的破坏,社会矛盾异常尖锐。虽然内乱随着王室成员几乎被杀光而消停了,但战乱造成的破坏已不可避免。晋怀帝当上皇帝后,东海王司马越把持朝政,一家独大,司马越看似获得了胜利,但其实他所得到的,只是一个烂摊子,一个大厦将倾的烂摊子。

司马越放眼天下,此时确实没有哪个王爷能跟他叫板,他的敌人变成了不断进入中原的外族。这些外族纷纷建立政权,一个个磨刀霍霍,对准了已经不堪一击的西晋王朝。最先下手的是匈奴人刘聪,他的父亲刘渊趁着西晋内乱,在山西起兵造反,建立了汉赵政权。继承父位的刘聪显然也想问鼎中原,他早已看穿了西晋王朝的孱弱,此时只要派一支大军南下,就能轻而易举地将西晋王朝推倒。永嘉五年,刘聪派刘曜、石勒带兵南下,在宁平城之战中歼灭了晋军主力,攻破洛阳城,俘获了晋怀帝,在城里大肆屠杀,并一把火烧掉了洛阳。晋怀帝死后,司马邺在长安即皇帝位,想延续西晋王朝的国祚,但取代刘聪的刘曜,率领汉赵军队再次袭来,顺利攻入长安,俘获了晋愍帝司马邺,西晋灭亡。

司马睿衣冠南渡

西晋王朝所剩不多的王族中也有明白人,这个人就是琅邪王司马睿。司马睿是司马懿的曾孙,晋武帝司马炎的侄子。在八王之乱时,司马睿也曾参与讨伐成都王司马颖的战争,作战失利后,他离开洛阳,回到封国,远离了西晋的政治中心。司马睿由此因祸得福,逃过了八王之乱后期更为激烈的内斗,并在晋怀帝即位的时候,官拜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司马睿曾身处西晋的乱局中,但他无力挽回,更何况随着外族力量逐渐在中国北方站稳脚跟,司马睿即便想挽救大厦将倾的西晋政权,也无从着手。这时,一个人的到来,对司马睿的将来以及东晋王朝的建立,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这个人就是王导。

王导出身琅邪王氏,琅邪王氏是当时势力很大的世家贵族。而司马睿的封地就在琅邪,他与王导的关系一直很好。八王之乱发生后,王导就知道天下大乱的局面已经无法挽回,保住实力、另寻出路才是唯一可循之法。王导赶紧通知远在洛阳的琅邪王司马睿,让他返回封地,远离政治旋涡。司马睿回来后,王导又劝说他出镇建业。在做完这些安排之后,王导举家跟随司马睿南迁建业,这个决定,对东晋的建立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不久之后,永嘉之乱爆发,晋怀帝和晋愍帝先后被俘,西晋灭亡。317年,司马睿在晋朝宗室和南北世家大族的拥戴下,即位为晋王,并在次年称帝,东晋王朝正式建立。

王与马,共天下

没有王导,就没有司马睿的东晋王朝。司马睿也深知这一点,所以他对王导极为尊敬,并完全信任,尊称其为“仲父”,甚至在登基为帝的时候,司马睿再三邀请王导和自己一起坐在御床上,接受百官的跪拜。王导再三推辞,并以“太阳只有一个”为理由婉拒,司马睿只得作罢。但王导的家人们却不这么想,他们认为司马睿的天下,是靠着他们王家的力量得来的。王导本人担任丞相,王导的堂兄王敦掌控军队,并占据长江中游的地盘。朝廷的官员中,有四分之三是王家人或是与王家有关系的人,当时民间都流传着一句话,“王与马,共天下”,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这种不正常的情况。

司马家族与琅邪王氏的矛盾只是朝廷内部的矛盾,东晋王朝更大的矛盾是南北士族之间的矛盾。翻看当时的地图我们不难发现,东晋王朝所统治的主要地区,是原来东吴的地盘;在西晋灭吴后,南方的士族一直被压制、排斥,很难进入中央政权,他们对司马家族很不满。西晋灭亡后,北方士族南迁,在人家的地盘上起炉灶创建东晋王朝,导致原本在东吴旧地的南方士族更加不满了。这些南方士族根深蒂固、家大业大,在地方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南北士族的矛盾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语言交流就很不顺畅。南迁的北方士族依旧以说洛阳话为荣,瞧不上南方士族说的吴语。而南方士族则拒绝与北方士族通婚,表面上说“配不上”,其实骨子里是轻视这些“丢了老家”的人。以至于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后,南方士族都不愿搭理他,过了大半年都没有去朝拜。王导和司马睿都发现了这个矛盾,这是致命的问题,如果南北士族的关系不搞好,再来一场大火并,东晋王朝也就完蛋了。在王导的劝说下,司马睿亲自招抚那些南方世家大族,王导也学着说吴语。南方士族的人逐渐在东晋王朝中任职,南北士族之间的通婚也慢慢兴起。但这些举措并不能解决因为大量北方士族南迁,在政治、经济、土地等问题上与南方士族的矛盾。王导的一系列举措,不过是缓和两者之间的矛盾,而这一矛盾一直延续到东晋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