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第二讲 《逍遥游》(二)

书名:流沙河讲庄子:心斋与坐忘本章字数:4002

【去以六月息者也】大鹏鸟升空到九万里,从北冥飞到南冥去,即飞到南极海。怎样飞去的?去以六月息者也。“六月息”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庄子》原文掉了一个字,原文应该是“去以六月一息者也”。就是说,从北冥到南冥航程太远,飞六个月还得停落下来,休息一阵,然后再飞。另一种解释,“六月息”就是六月间的风。“息”就是我们呼的气,鼻子出的气叫“鼻息”,我们说仰人鼻息,呼的那个气又叫“气息”。六月间夏季有台风,“六月息”指夏季的台风。那么《庄子》的原文就是说,这只鹏升空到九万里以后,仍然不能自由飞到南极去。我们以为它很自由,十分羡慕,结果不是。“去以六月息者也”,“以”就是用,它要依靠六月间的台风,要有台风,它才能够飞那么远,不然它就飞不过去。以上两种解释都通。

以上引了齐国的一部书或者齐国一个叫谐的人的话。这很可能是庄先生跟我们开玩笑,根本没有这个人,也没有这么一部书,因为迄今为止,在先秦诸子著作里,尚未发现一部书叫《齐谐》。庄先生怕你们不信,引用别的说法作证,实际上是他编造的。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齐谐》的话引完,又回到正文来,读了这一句,心里不知道有多快活。但是读者不一定懂,初读我也没弄懂。我年轻时,老师给我们讲野马就是草原上的野马。几十年以后,我在读一本经书(《楞严经》)的时候,看到那上面写到“野马阳焰”,哈,恍然大悟,野马并不是指草原上的野马。夏天,如果是大平原,太阳把地面晒得非常热,贴着地面的空气被加热了以后,就会发生波动,我们远远望去,看到地平线上好像波浪一样,空气在动,视之如野马群奔。古人说的看见平原野马在那里跑,这样一种景象,开载重货车的司机会看到,只是他们没有读过《庄子》,不会晓得就是庄子说的野马。有些司机夏天路上开车,水泥路面烤得燥热,他在驾驶座上看见前面好像有水在动,开过去一看没有水。他看到的有水在动就是空气在波动,那就是“野马”,又叫“阳焰”,就是阳气形成的火焰。“野马也,尘埃也”,野马也好,尘埃也好,都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庄子说的“生物”是说万物都有生命,“野马”“阳焰”正是有生命的微粒在互相吹气。“野马”那样大的景观,尘埃那样小的景观,它们都在动。尘埃是在怎么动呢?我们很多人曾住过瓦房。瓦房上面要安一匹亮瓦。到了某个季节,太阳就从玻璃瓦上面把一个光柱照下来,照到我们室内。如果我们室内很黑的话,那么就能看见光柱里面那些尘埃,千千万万的尘埃,在光柱中间飞。如果我打个喷嚏,飞沫简直像千千万万降落伞在空中落。这种景观就是庄子说的尘埃。尘埃在那里飞,由于它们彼此在那里吹气,就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你看,我们又遇到这个“息”字了,“息”就是吹气,就是风。万物都因风而动,同大鹏鸟一样“有待”,都不逍遥。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我们看到一片蔚蓝的天空,那是真正的蔚蓝色吗?“正”就是真,我们看到天空是蔚蓝色,就真正是蔚蓝色的吗?庄子提出怀疑,很伟大。我们看到天空是蔚蓝色的,这是由于太阳光线进入大气以后,偏蓝的色彩发生漫射,因此天空呈现蓝色,实际上天空是没有任何颜色的。是庄子第一个提出这样的怀疑,认为蓝天不是天空真的有什么颜色。但是天空究竟是什么颜色他也说不清楚,他就是怀疑。“其正色邪?”这个“邪”字又作“耶”,相当于今之“呀”,用于疑问。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也许这一片苍苍的蓝色,是由于距离太远才形成的。庄子不相信天穹如盖子,认为天空无限远。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最使我们产生敬意的是这一句。庄周早就知道,所谓上下是相对的。我们抬头看见天空是蓝色的。如果我们到了外太空,再来看我们这里,同样要抬起头看,也看见一片蓝色。“其视下也”,就是他在那里看我们这里。“亦若是则已矣”,也同样是这样的法则吧。这个“则”不是虚词,而是指规律。就是说,由于距离远,我们看天空是抬起头看,天是蓝色的,这个是规则;在天空那里看我们,仍然跟我们看天空是一样的,也是抬起头,也是看见一片蓝色,是一个“则”,法则。先秦诸子没有哪一位讲过这样的道理。庄子他从哪里来的这些知识?他怎么会知道,到了遥远的太空,看我们地球,不是要低头看,而是要仰脸看,看我们这边,同样是一片蓝色,谁告诉他的?所以我怀疑他是外星人,呵呵。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什么叫“且夫”?就是回过头来我们再说,换个题目再说。他这里讲了一个常识,大船必须在深海里,因为水把船背负起来。如果水太浅薄,不够深厚,船就起不来。庄子用这个打比方。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再打一个比方,拿一个杯子,倒一点水在坳堂之上。“坳堂”是什么,这个“堂”不是客厅,这个“堂”是坑凼的“凼”,古代字少,这里借用。“坳”就是“凹”。凹下去的一个凼,就叫“坳堂”。“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就是把一杯水倒进凹凼里,“则芥为之舟”,就只能扯一根小草做船。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如果把水杯放到凹凼里面,它就“胶”了,“胶”,杯子着底,水托不起来了,就叫“胶”,胶着嘛。原因是什么?“水浅而舟大也”,水浅舟大嘛,所以浮不起来。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同样的道理,风如果太薄了,也就是太小了,也没有力量把大鹏鸟的巨大翅膀抬起来。这一段解释了为什么大鹏鸟“去以六月息者也”,为什么需要六月间的台风,因为它的翅膀是这样大,没有台风托举它就要落下来。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所以升空了九万里之后,所有的风都在它翅膀下面。庄子以为就是这风把它抬起来的,其实助它起飞的呢,是上升气流,是地球表面的上升气流把它抬起来的。总之,它“有待”于风,它不自由。

【而后乃今培风】“培”是借用字,今天来写就应该写成“扌”旁,即“掊”。古代没有“掊”这个字,只好借用。那么风够厚了,大鹏鸟的翅膀就猛拍这个风。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以后,青天就在它的背上,这是很壮观的景象。“夭阏”就是中途夭折。一旦翅膀底下不来风,从北冥飞往南冥就要夭折,就要从高空落下来。但是现在九万里高有充分的把握,风也够厚,不至于半途熄火,就不会落下来了。

【而后乃今将图南】这样它就能够按原来的计划向南飞去。这个“图”就是计划。

以上无非再一次说,大鹏鸟是没有自由的,它飞起来以后,如果底下的风一旦不来了,它还得落下来。因此,它一定要升高到九万里“而莫之夭阏者”,就是要不至于中途降落,这样它才能向南飞去。

这里有“图南”两个字,前面又有一个“抟”字。宋代有陈抟老祖,姓陈,名抟,字图南。他取这个名字,显然是从《庄子·逍遥游》来的。这个陈抟老祖是个道家人物,他取名字从《庄子》书上找,那是顺理成章的。妙的是,图南二音可拼成抟。

【蜩与学鸠笑之曰】“之”即它,指大鹏鸟。蜩与学鸠笑大鹏鸟。

【我决起而飞】蝉对斑鸠说:“我们能够突然一下飞起来,不像鹏,光是飞都很麻烦,水击三千里,哪里像我们这样方便。”“决起而飞”,要飞马上就能飞。“我”即我俩,指蝉和斑鸠它们两个。

【枪榆枋】“榆”是榆树,这个我知道。“枋”是什么树,我查不出来,大概古代宋国不知道把哪一种树叫做枋。“枪”是动词。古代造这个“枪”字,指的是标枪,那个才是最早的枪。把标枪一下投过去,也叫“枪”,是把名词当做动词使用。就是说,我们要飞,就像标枪那样的,一射就上去了,一射就飞到榆树上或者枋树上,比大鹏鸟还自由呢。

【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时”就是有时,我们气力小了,一下飞不到那个树枝,“而控于地而已矣”。“控”就是控制,控制自己停下来落在地上。哪怕有时候我们飞不到,停下来不就完了,这也比大鹏鸟方便啊。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就是“何以”二音拼成,有“何必”的意思,何必要飞九万里,还要飞到南方去?这是蝉对斑鸠说的。“之”是动词,不是虚词,从这个地方到那个地方就叫“之”。比如说:今日午后,之市图书馆。“南为”的“为”是“做”的意思。把动词放到句子最后,这种句子结构是非常怪的。严格说来,应该是:“奚以为之九万里而南。”把这个动词“为”放到最后,大概是古代的语言习惯。以上是蝉和斑鸠嘲笑大鹏鸟的话。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和“之”一样,都是动词“去”。“莽苍”是什么呢?我们在平原上,望到天边地平线,一片平林,莽莽苍苍,那里就叫莽苍。“适莽苍者”说的是蝉和斑鸠。它们要飞到莽苍那里去,可能不过一公里远,但是对它们来说这就远得很了。斑鸠要去那里觅食,肚子吃得胀鼓鼓的,那个“果”形容肚子鼓。吃饱了飞回来,肚子还是胀的,意思是说没有飞多远。

【适百里者宿舂粮】说的是人,如果出门到百里以外去,就要“宿舂粮”。“宿”是头天夜晚,“舂”就是捣米,“粮”就是粮食。宋国地瘦人穷,旅人可能吃的是高粱米。要出门怎么办呢?那时候路上没有开饭馆的,出门就先要在头天晚上把高粱舂出来,筛了,粮食带在身上,这叫“宿舂粮”。意思是说,要到百里以外,先要准备好粮食。

【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如果还要走得远,到千里之外去,那就要“三月聚粮”。要准备三个月的口粮,不然就走不成,太远了。

【之二虫又何知】这个“之”就是“此”,这两个虫,怎么知道这些道理呢?一个蝉、一个斑鸠,它们只能够飞到一公里外的莽莽苍苍之处去。如果要它们到百里以外、千里以外去,就超出它们的想象。世界大得很,一只蝉、一只斑鸠,它们的世界只有方圆一公里,它们的全部知识都被圈定在这一公里以内。至于一公里外是什么,这两个虫,一无所知。

大家注意,刚才说的虫指蝉,这好懂。斑鸠怎么也叫做虫呢?原来中国古代把所有的生物都叫做虫。蛇、龙叫鳞虫,因为是带鳞甲的。凤、鸟叫羽虫,是长羽毛的。老虎、豹子叫毛虫,不是现在树上的毛毛虫。《水浒》里把老虎叫大虫。人叫裸虫,生下来是裸的。所有生物都叫虫。所以庄子把斑鸠也叫做虫。

就是这样两个小虫,它们怎么会知道那些道理呢?人是有等级上下、范围大小、职能高低之分的,低层次的弄不清高层次的在干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