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03 秦始皇与秦朝制度的建立

书名:跟着课本学历史:秦汉风云本章字数:2608

秦王嬴政灭掉六国之后,天下终于统一到了一面旗帜之下,这面旗帜就是“秦”。六国之地,皆成秦国之地;六国之民,皆为秦国之民。一时间,嬴政站在了权力的最顶峰。该建立一个怎样的国家,该如何标榜自己的伟业,该如何管理这么大的疆域,该怎样确保这江山永远是自家的,成为嬴政要考虑的一系列问题。

“皇帝”的诞生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显然“秦王”的称号已经不能满足嬴政这个前无古人的“大玩家”了。那到底叫什么好呢?有文化人给他出主意,还讲得头头是道:从上古时期开始,最厉害的君主无外乎三皇五帝,所谓三皇,即天皇、地皇、人皇;所谓五帝,即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所以秦王的新称号可以比照着这几个人来。

然而在嬴政看来,这些人相比自己来说,实在算不了什么,因为嬴政是凭实力打下的天下,不是子承父位,也不是禅让推举,这种功绩即便是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于是嬴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便取用了三皇之名的“皇”字,五帝之尊的“帝”字,给自己造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尊号——皇帝。

知识拓展

谥法与谥号

对于谥法是何时产生的,说法不一。谥法的用途是“盖棺论定”,帝王、诸侯、大臣等死后,人们根据其一生事迹、品行等,给出一两个字的、或褒或贬的评价。这个评价,就称为谥号。因为是人死之后才给出的,对其本人来说,“伤害性不大”;但如果得了恶谥,对其人和其家人来说,则“侮辱性极强”。

我们选几个字来了解:

武:刚强直理曰武,威强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以“武”为谥,表明这个人或者性情很“武”,或者在文治武功的“武功”上有一定成绩。但这个字往往暗含贬义,比如举鼎而死的秦武王、穷兵黩武的汉武帝、爱扮将军上战场的明武宗。

炀: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怠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曰炀。“炀”字一看就不是好词,历史上谥号为“炀”的皇帝不多,都是“坏皇帝”的典型,最著名的是隋炀帝。

虽然秦始皇废除了谥法,但随着秦朝的覆灭,汉朝又恢复了这一做法。

嬴政还很自信地认为,秦朝的统治从他开始能直至万世,所以他自称“始皇帝”,等他死了,他的儿子继承皇位则为“二世”,直至“万世”。不得不说,秦始皇的理想很丰满,只是后来的现实却很骨感。

在秦始皇之前,君王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一般都会取一个谥号,甚至还有一套专门的“谥法”来指导如何取谥号。秦始皇觉得这简直是大逆不道:“我的功绩岂能由你们来评价?”于是,秦始皇干脆废除了谥法。

然而,嬴政贵为始皇帝,为什么还要说“我”呢?“我”这个字太普通了。原本在秦始皇之前很长的历史里,人的自称为“朕”。“朕这个字好,朕喜欢,你们都不许再用了!”于是秦始皇规定:以后“朕”字只能是皇帝用来自称。而且,还规定了皇帝下的命令任何人不得违背,“命曰制,令曰诏”,皇帝的印章称玺,对皇帝的名字要避讳,等等。

虽然秦始皇的后人很不争气,早早地就把皇帝的宝座弄丢了,但秦始皇为“皇帝”精心打造的这份“神圣”人设,被后来的帝王们完整地继承了下来,这一继承就是2000多年。

中央政权的建立

皇帝虽然是天下独一无二的主人,但也不可能事事亲为啊,还需要建立一套政权体系和人员班底来管理这个国家。于是,又有能人给秦始皇出主意,说是夏商周时期就有一个很完整的体系,我们借过来,稍作调整即可,这便是“三公九卿制”。

最为紧要的就是“三公”。所谓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也有人说是司马、司空、司徒。不管叫什么,反正“三公”代表着三种权力,分别是行政权、军事权和监察权。秦始皇觉得,这种权力的分配和制衡对自己有利,既能保证政府的正常运作,又能相互制衡,而皇帝拥有的最终决定权,也可以防止大权旁落。至于三公的名,不要也罢,于是秦始皇把这三种权力分别赋予了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对应的是行政权,太尉掌管军事,而御史大夫作为副职丞相,负责监察百官。为了安全,掌握兵权的太尉并不是常设官职,甚至可以说,秦朝就没有实职太尉。

三公下面的“九卿”,秦始皇也没有完全照搬,而是搞出了一些新意来,甚至连九卿原本对应的九种官名也弃之不用,而是重新设立了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和宗正这9个职位。奉常负责管理宗庙礼仪,虽然名义上是九卿之首,地位很高,但没什么实权;廷尉负责司法审判,有点像最高法院;治粟内史掌管钱粮和财政收支,有点像财政部;典客负责外交和民族事务,像是外交部加民委;郎中令负责皇宫的护卫工作,是皇帝的禁卫军;少府掌管皇室的私产和官方手工业,为皇室敛财;卫尉掌管宫门的警卫工作,是皇帝的保安;马在古代既是交通工具,也是战略物资,太仆负责管理有关马的一切事务;至于宗正,是管理皇族和皇家事务的,这个职务一般由皇室成员担当。

地方机构的设置

中央政权有了,地方机构也得相对应地建立起来,否则秦始皇的统治怎么自上而下得以实施呢?当时可以遵循的古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分封制,周王朝搞的就是分封制,不然哪来的天下诸侯国?而被分封的,不外乎两种人,一种是皇室宗亲,一种就是有功之臣。不用想,秦朝当时的皇亲和功臣们都想延续古法,搞分封制,因为这样他们得到的好处最多。

秦始皇的想法则正好相反:我拼死拼活地灭了六国,要是搞分封制,再搞出一堆诸侯来,那我不白忙活了吗?但是,不搞分封制,又该怎样管理这么大的疆域呢?

当时身为廷尉的李斯则建议废除分封制,改良并推广秦国本来就实行的郡县制。全国的地方政府分为郡和县两级,郡县的官员都由中央任命,说白了就是皇帝任命。这样,全国所有的地盘都是在一国之下,而所有的郡县两级官员都不是世袭的,皇帝通过对各级官员的任免,实质上获得了地方的治理权。

为了分权,在郡这一级设立守、尉、监三职,分别掌管行政权、治安权、监察权;而在县这一级,设立令、丞、尉三职,县令管行政,县尉管治安,县丞管司法。

秦始皇最初在全国设立了36个郡,后来又增加了5个,变成41个郡。至于县,有大有小,以人口数为标准,万户以上的县,一把手叫县令;万户以下的县,一把手叫县长。

在县之下,秦朝又设立了乡,乡下设里。在乡这一级的行政机构里,也安排了专门的官员,分别是负责教化的三老,负责诉讼和赋税的啬夫,以及负责治安的游徼。

至于最基层的行政机构——里,所设的官职名叫里典,也叫里正。除此之外,还设了一个专门负责治安和传递文件、来往接待的机构,称为亭,负责人称为亭长。颇为讽刺的是,最后取代秦王朝、建立汉朝的刘邦,就出身于秦王朝最基层的公务员——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