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09 秦朝的暴政

书名:跟着课本学历史:秦汉风云本章字数:2608

秦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从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登基为皇帝,到秦王朝覆灭,不过短短14年的时间,其间经历了秦始皇、秦二世两代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之一。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强大的帝国这么快就走向了覆灭呢?人们纷纷给出各自的分析,总的来说,秦王朝的暴政是主要原因。那么,秦王朝的暴政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呢?

严刑峻法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一直实行的是严刑峻法。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对法家的刑名之学非常推崇。商鞅变法时为了巩固王权,制定了很多严苛的法令。在他看来,国家应该用严厉的法律和严苛的刑罚,让老百姓害怕,不敢犯罪,更不敢反抗。这种方法,使得秦国上下法令森严,秦王的意志能借助严刑峻法得以实现,秦王朝也因此很快崛起、强大。但在秦始皇灭掉六国、统一天下之后,法家的治国理念,却成了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

为了防范天下的百姓,秦始皇在原来本就严厉的法律基础上,颁布了很多更为严苛的法令。以至于从现存的文献记载来看,秦朝的各种禁令和法规名目繁多,让老百姓想不犯法都难。而对于触犯法律的人,秦王朝的刑罚又是极其残酷的,光刑名就有斩首、裂肢、枭首、弃市、戮尸、斩左右趾、膑、黥、宫、劓等。可以说稍不注意,就非死即残,老百姓基本没有什么活路了。而各级官员还滥用刑罚,导致人心惶惶。老百姓因为惧怕刑罚,对秦王朝只有恨,又哪来的拥护?

横征暴敛

秦始皇在建立秦王朝之后,下令修筑了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和纵横全国的驰道,这些工程都需要花费大量的钱财。钱从哪里来?自然是靠征收税赋!根据文献记载,秦朝实行的是“泰半之赋”。这个说法出自《汉书·食货志》:“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泰半的意思是三分取其二。也就是说,秦朝实行的田赋制度是,征收土地收入的三分之二。秦朝之后的历代封建王朝,一般实行的田赋征收比例是十二税一,或是十税一。与之相比,秦王朝的税赋之高可见一斑。除了田赋之税,秦朝还有盐税、渔税、矿税、市税,按照商鞅变法“重农抑商”的宗旨,这些税赋只会比田税更高。老百姓要承担这样沉重的税收,其生活之苦自不用说。

除了这些税,还有一个重头,那就是人头税。在秦朝,人头税分两种:一种叫口钱,一种叫算赋。这两种税与年龄有关,准确地说与人是否能服徭役有关。凡是低于服役年龄,不能服徭役的人,征收口钱;能服徭役的人,则征收算赋。根据史料记载,算赋一般为一年120钱,称为“一算”。倘若真是一年一算也就罢了,但秦王朝为了满足皇帝和王公大臣的奢靡生活,为了搞这样那样的大工程,人头税并不是一年收一次,而是多次,甚至十几次。

滥用民力

除了收税,秦王朝最让老百姓苦不堪言的还有徭役。根据秦朝的法令,凡年满14岁以上、60岁以下的男子,都要服兵役或是劳役。当时,秦王朝的军队据说有200万之众,基本已经占了青壮年男子的三分之一,而为了修建长城、阿房宫等工程,动用的民工更是有几百万之巨。光是修筑长城,秦始皇就先后动用了上百万的民工,这些民工都是被迫服徭役,并不是自愿的。为了修筑骊山秦始皇陵,又一次性动用了70万民工。可以说,秦朝的老百姓不是在服徭役,就是在服徭役的路上。更让人不能接受的是,为了修筑阿房宫,秦始皇下令把大量的粮食运到咸阳,而负责运输这些粮食的民工还必须自带粮食。

秦朝灭亡的导火索大泽乡起义,就与徭役有关。陈胜本人就是被征去渔阳戍边的,他是当时的民夫队长,与他一起去服徭役的民工有900多人。因为天降大雨,道路被洪水阻断,无法通行,他们不能按照规定的时间到达渔阳。按照秦朝的法令,凡戍边兵丁不能按时到达指定地点的,一律处斩。就这样,前后都是死路一条的陈胜、吴广等人,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反抗秦王朝的暴政。同样,后来取代秦王朝建立汉朝的刘邦,当初之所以反抗秦王朝,也是因为身为亭长的他负责押送役夫去骊山修筑秦始皇墓途中,役夫们逃跑了一大半,刘邦没法交差,索性选择反抗。

焚书坑儒

焚书和坑儒其实是两件事。焚书发生在公元前213年,这件事与秦朝要实行的郡县制有关。当时有个叫淳于越的儒家学者,公开反对郡县制,认为应该根据古制实行分封制。丞相李斯认为淳于越这些人是在以古非今、私谤朝廷,进而认为这些儒家和其他学派的学说对秦王朝的统治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他建议秦始皇焚毁诸子百家的书籍,只保留一些医药、占卜和种植之类的书籍。秦始皇采纳了他的建议,勒令天下的读书人把手中的书交出来焚毁,再有谈论这些学问、研读传播这些书籍的人,一律灭族。秦始皇此举,为的是禁锢思想,愚弄天下,让所有的人当秦王朝的顺民。

坑儒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12年,这件事与秦始皇追寻长生不老有关。当时有方士卢生与侯生,说是能替秦始皇寻找仙人,求得长生不老药。与徐福不同,这两人从秦始皇那里骗得了大量的钱财,在没有求得仙药后,没能逃到海外,而是藏匿了起来。秦始皇得知真相后,迁怒于所有方士,于是在都城中大肆搜捕方士,抓获了460多人,并全部活埋。这里就有个疑问了,为什么明明秦始皇坑杀的是方士,史书中记载的却是“坑儒”呢?其实,当时的方士中很多人同时也是儒生,还有很多方士曾与儒生联合起来,讥讽秦始皇的求仙之举,甚至对朝政说三道四,借古讽今,这是秦朝法律所不允许的,更是秦始皇所不能容忍的,于是秦始皇下令坑杀了很多方士和儒生。秦始皇死后,儒生们大肆宣扬他的暴虐之举,久而久之,焚书坑儒便成了秦始皇的一大罪行。

贾谊在《过秦论》中对于秦王朝之所以灭亡曾有一句总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作为西汉初年的政论家,贾谊的观点似乎也能代表当时的人对秦朝灭亡的反思,那就是“仁义不施”,而不施仁义的政治,就是暴政。

知识拓展

《焚书坑》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注】

焚书坑:秦始皇焚烧诗书之地,故址在今西安市临潼区东南的骊山上。

竹帛:代指书籍。春秋战国时文字是记载在竹简、绢帛上的。

烟销:指把书籍烧光。

帝业:皇帝的事业。这里指秦始皇统治天下、巩固统治地位的事业。

关河:代指险固的地理形势。关,函谷关。河,黄河。

空锁:白白地扼守着。

祖龙居:秦始皇的故居,指咸阳。

祖龙,代指秦始皇。

山东:崤函之东。一说指太行山之东,即为秦始皇所灭的六国旧有之地。

前两句指出焚书并没能带来帝业永固,后两句则幽了始皇一默:你看,焚书的坑灰还没凉透,天下就开始动乱了,为什么呢?因为刘邦项羽这样的造反者根本就不读书——所以,帝王把警惕的矛头对准读书人,完全是搞错了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