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北宋永远的痛:幽云十六州(1)
北宋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先后平定了荆湖之地、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历史没有留给宋太祖赵匡胤更多的时间,赵匡胤统一天下的脚步,随着他的突然驾崩,戛然而止。继承皇位的并不是赵匡胤的儿子,而是赵匡胤的亲弟弟赵光义,史称宋太宗。
烛影斧声之谜
据史书记载,在北宋取代后周的过程中,赵光义是积极的参与者与推动者。但也有史书记载,陈桥兵变发生时,赵光义根本就不在军中,没有发挥任何作用。赵光义在当上皇帝后,命人修改史书,杜撰了自己在赵宋政权建立过程中的“丰功伟绩”。或许,历史的记载就如同赵光义的名字一样,改来改去,直到他自己满意为止。
赵光义本名赵匡义,在哥哥赵匡胤当上皇帝后,为避其名讳,改为赵光义;在他当上皇帝后,又把名字改为赵炅。顺便说一句,赵匡胤的另一个弟弟赵匡美,因为两个哥哥都当上了皇帝,被迫改了两次名:赵匡胤当皇帝的时候,他改名为赵光美;赵光义当皇帝的时候,他又改为赵廷美。
976年11月13日夜,赵匡胤召弟弟赵光义进宫饮酒,并让他留宿宫中。第二天凌晨,赵匡胤被发现死在万岁殿中,赵光义则意外地继承了皇位。中国古代皇帝的继承制度,一般是“父死子继”,这种“兄终弟及”的做法极为罕见。正是这种极不正常的继位方式,使得流言四起,其中最著名的是“烛影斧声”之说。根据这个说法,宋太祖赵匡胤并不是召赵光义喝酒,而是因病重召赵光义入宫议事。还有一种说法是赵匡胤召见的不是赵光义,而是自己的儿子赵德芳,但赵光义抢先入了宫;这一夜,他们兄弟俩到底说了什么,外人并不知道,只是据宫中人说,见到席间烛光之下,赵光义几次离开座位,像是在躲避什么,又听见赵匡胤把一把斧头扔在了地上,大声说“好为之”。
知识拓展
宋太宗抗洪
有一年,汴河发生水灾,宋太宗亲赴抗洪现场视察。有一处堤坝决口,水流湍急,修了很久都没堵住,抗洪人员疲惫不堪。关键时刻,宋太宗将自己的专车推了上去,站到水中,亲自参与修堤。随从的官员见了,个个惊慌不已,纷纷跳进水里,终于把决口堵住。
知识拓展
开卷有益
宋太宗好读书,曾命人编撰了《太平御览》一书,一共1000卷。宋太宗要求自己每天要读完3卷;如果有事当天来不及读,则要在第二天补上。有人劝他,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应该少看些书,以免过度劳神。宋太宗回答:“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意思是,读书能让人受益,我并不觉得这是苦差事。成语“开卷有益”就是这么来的。
对此,后世各种说法都有。有人认为是赵光义谋害了自己的亲哥哥赵匡胤篡位。也有人说,赵匡胤去世,赵光义即位,这是已经定好的事情,还搬出“金匮之盟”的说法来,说是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的母亲杜太后去世前,曾与宋太祖和赵普立下了“金匮之盟”,约定太祖去世后,由其弟赵光义继位。这个说法甚至被记载在了《宋史·杜太后传》中,说得极为“合情合理”。杜太后问赵匡胤:“你是怎么取得天下的?”赵匡胤回答:“是祖先的庇佑!”杜太后反驳说:“不对,那是因为周世宗把皇位传给了小孩子。如果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会落在你手中?你死之后,应该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这样才能安定天下。”
历史的真相到底如何,已不可追寻。赵光义继承了哥哥的皇帝宝座,也继承了哥哥统一天下的夙愿。南边的割据政权已经被赵匡胤平定,剩下割据浙江的吴越钱氏政权和割据福建的陈洪进政权,不等赵光义动手,纷纷“纳土归降”。赵光义统一天下的步伐,瞄准了下一个目标——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