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北宋永远的痛:幽云十六州(2)
兵败高梁河
北汉是五代十国中“十国”的最后一个政权,由刘知远建立。早在后周时期,在北汉与后周的战争中,北汉政权就已经岌岌可危了。为了生存,北汉投靠北方的辽国,联合辽国对抗后周和后来的北宋。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天下统一的下一个拼图就是北汉,979年,赵光义率军亲征,先是击败了援助北汉的辽军,包围了北汉都城晋阳,城破,北汉皇帝刘继元投降。至此,在宋太宗赵光义手上,北宋终于结束了自唐末黄巢起义以来近90年藩镇割据混战的局面,再次形式上统一全国。
说是“形式上”的,是因为此时还有一大块土地并没有纳入北宋的版图,那就是幽云十六州。幽云十六州,也被称为燕云十六州或幽蓟十六州,泛指中国北方以幽州和云州为中心的十六个州,大概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北部、河北北部和山西北部地区。幽云十六州的现状与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有关,936年,石敬瑭背叛后唐而自立,面对后唐军队的围攻,石敬瑭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持石敬瑭称帝。为了讨好契丹辽国,石敬瑭干脆认辽太宗为父,自称“儿皇帝”,并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了辽国。
自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就一直想着收复幽云十六州,因为如果没有这个屏障,北宋的边疆就岌岌可危,契丹人的铁骑随时可能从燕云之地杀向中原腹地。为了抵御契丹的铁骑,宋朝自建立后,就开始在京城开封附近大量种植树木,希望能迟滞契丹骑兵的进攻。赵匡胤甚至幻想过用金钱从辽国手中赎回幽云十六州,并为此专门在内库中设置了“封桩库”,主要来做这件事。北宋还在河北的南部兴建了大名府城池,与辽国对峙。
宋太宗赵光义在灭掉北汉后,不顾群臣的反对,想借着攻破北汉的兵威,一鼓作气,收复幽云十六州。979年5月,赵光义率军从太原出发,展开北伐。在出发之前,赵光义做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他下令放火烧掉晋阳城,又挖开汾水和晋水的堤坝,用大水冲灌晋阳城,还派出数万人削平了晋阳北部的系舟山山头,名曰“拔龙角”,并颁布法令,禁止任何人在晋阳居住。这么做的理由竟然是他认为晋阳这个地方自古以来是帝王“龙兴之地”,而系舟山就是“龙脉”,所以要毁掉。这些荒诞的行为并未给赵光义的北伐之战带来好运。赵光义亲率大军先是收复了河北易州和涿州,并率军围攻辽国的陪都燕京,战事的转折发生在今天北京西直门外的高梁河。
起初,赵光义率领的大军包围燕京后,辽军大乱,纷纷败退,甚至连顺州和蓟州的守军都相继投降了北宋。辽景宗先是派遣了耶律沙率军南下援助,后来又派遣了耶律休哥再率大军南下。北宋军队与耶律沙大军激战于高梁河,耶律沙力战不敌,开始败退。但是此时北宋军队已经连续作战20多天,虽然取胜,也已是精疲力竭。夜幕降临,辽景宗派遣的第二路援军在耶律休哥的指挥下到达了战场,趁着夜色,耶律休哥发动了进攻。宋军本就疲惫不堪,又不知敌人多寡,于是大败,死伤无数。原本败退的耶律沙也率军掩杀了过来,一时间宋军溃不成军,争相逃命。赵光义先是自己中了一箭,又与军队的将领们走散,众将领都误以为皇帝已经阵亡了。幸好赵光义的近臣找来了一辆驴车,请他乘坐,急速逃离。当赵光义逃到涿州时,听闻留守的部队正在策划拥立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做皇帝,他担心后方有变,赶紧下令班师回朝。北宋收复幽云十六州的这次努力化作泡影,自此之后,北宋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的北伐。整个北宋和南宋期间,幽云十六州一直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进攻宋朝的跳板。一直到明朝建立后,收复幽云十六州才得以实现。
高梁河之战的失利,究其原因,是北宋被灭北汉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对辽军的实力和作战能力估计不足,缺乏充分的准备,贸然进攻。以侥幸心理对抗强大的辽军,焉能不败?高梁河之战是辽宋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辽宋战争宋军连败的开始。自此,北宋在与辽的战争中全然处于下风,直到后来双方签订澶渊之盟,才获得短暂的喘息。这一战的影响深远,甚至为北宋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经历高梁河之战的大败后,宋太宗赵光义深知自己已经无力收回燕云之地了,就把一腔怒火发泄在了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身上,因为当时有人曾想拥立他为皇帝。在班师回朝后,宋太宗一直没有对攻破太原的有功之臣行赏,赵德昭向赵光义提及此事,宋太宗大发雷霆,对赵德昭说:“等你当了皇帝,想怎么封赏都行!”惊吓过度的赵德昭,退朝后就自杀了。
知识拓展
心腹之患与皮肤之患
古代统治者常把王朝的外部敌人称为皮肤之患,把内部敌人称为心腹之患。《后汉书·陈蕃传》中便有类似观点:“寇贼在处,四肢之疾;内政不理,心腹之患。”北宋名臣欧阳修也主张“夷狄者皮肤之患,尚可治;盗贼者腹心之疾,深可忧”。宋太宗收复幽云十六州的计划受挫后,拾起了这一传统观念,认为外敌不过是癣疥之疾,敌方目的主要是要些土地而已;而内敌则是心腹之患,会威胁赵氏统治。宋朝外战,战无不败,思想根源便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