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党项人与西夏政权(1)
党项族是中国古代西北部的少数民族,属于羌族的一支,也被称为“党项羌”。到了唐代,党项形成了8个部落,其中以拓跋氏势力最为强大。党项人逐渐迁移到了今天的甘肃东部和陕西北部一带,但仍然以松散的部落为主。唐代中央王朝也曾在党项人聚居的地方设置过专门的官府进行管理,一些党项族部落的首领还被唐王朝任命过地方官职。到了唐朝末年,黄巢起义爆发后,拓跋氏达到极盛,其首领拓跋思恭带领党项人,逐渐走入中国历史舞台的中心。
从拓跋姓到李姓
党项人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参与中原王朝的纷争,得从唐僖宗时期爆发的黄巢起义说起。880年,黄巢攻破长安,唐僖宗逃到了成都,关中大乱。丢失了首都的唐僖宗下诏,号令天下勤王、夺回长安。此时的党项拓跋部首领拓跋思恭,名义上是唐王朝的宥州刺史,他率领几万兵马,也参与到镇压黄巢起义的战争中。不过,他的实力与其他勤王部队相比不算太强,唐僖宗也没把他太当回事。在战争初期,拓跋思恭也就是在一旁“打个酱油”。在与黄巢的数次战斗中,拓跋思恭基本没占到什么便宜,屡次被黄巢的部将所击败,不过他屡败屡战,每次战败都能跑回老家,再拉起一支队伍来。
唐僖宗看拓跋思恭特别卖力,大为感动,给他的军队赐名为“定难军”,并授予他京城南面都统、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职务,甚至还一度授予他空头的“京兆尹”之职。随着沙陀族李克用率兵加入镇压黄巢起义的战争中并接连获胜,拓跋思恭也跟着有了起色,他屡次击败黄巢军队,并最终和李克用一起攻入长安,收复了唐王朝的首都。黄巢起义被镇压后,唐僖宗觉得拓跋思恭在平定叛乱的战争中出力很大,且颇有战功,便加封他为太子太傅,晋爵夏国公,官拜夏州节度使,并赐予他李姓。拓跋思恭变成了李思恭,而他的后代也从此姓李,夏国公和夏州节度使,也成为他的子孙建立西夏王朝的缘起。
知识拓展
神秘的西夏
西夏于1038 年建立,1227 年灭亡,其间共有10位皇帝。由于西夏对蒙古军队的誓死抵抗,灭亡后,西夏文明遗产在蒙古人的洗劫下毁灭殆尽,留给后人的只有一个又一个的谜。元人修史时修了《宋史》《辽史》《金史》,唯独没有《西夏史》。直到1972 年被世人誉为“神秘的奇迹”“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被发现,世人才对它有了一点儿了解。
自李思恭之后,党项人有了自己的大片领地,其管辖的地域包括夏、银、绥、宥、静等五州,且握有兵权,成为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很有实力的藩镇之一。不过,在整个五代十国期间,李思恭的后代一直处于内乱之中;直到北宋建立后,在辽与北宋的对峙中,李思恭的后代李继迁两边讨好,用尽了各种手段,实力有所增强,地盘有所扩张,并自称夏王。值得一提的是,北宋王朝对他的拉拢也是不遗余力,甚至还玩起了赐姓这套把戏。在宋史中,这位李继迁被称为赵保吉,“赵”是大宋官家的那个“赵”。李继迁有一个孙子在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他就是西夏王朝的建立者,西夏国开国皇帝李元昊。
“青天子”李元昊
李元昊,1003年出生于灵州,在他出生的第二年,祖父李继迁在同吐蕃的战争中阵亡,父亲李德明继位为夏王。李德明延续了李继迁“联辽睦宋”的策略,在辽国和北宋两个强国的夹缝中,左右逢源。对此,李元昊很不理解,他特别反感父亲向宋称臣,质问父亲为什么不对宋朝用兵,劫掠土地和人口,李德明不做正面回答,解释道:“我们的士兵一直征战都很疲惫了,我们这些人几十年锦衣玉食都是大宋王朝的恩德,不可以辜负!”李元昊驳斥道:“穿着皮毛做的衣服,从事畜牧工作,我们这样的人就应该马上征战,称王称霸,要锦衣玉食做什么?”
李德明死后,李元昊继位,他相继占领了东至黄河,西到玉门关,南临萧关,北到沙漠,方圆2万余里的地方,实际上已经初步形成了与北宋、辽国三足鼎立的局面。为了争取贵族阶层和普通党项人的支持,李元昊搞了一个“复古运动”,认祖归宗“鲜卑拓跋”,恢复旧俗,颁布秃发令。他自己先剃了个光头,穿耳洞戴耳环,说这是祖先的打扮,并勒令所有党项人一律“秃发”,不服从的,人人得而诛之。一时间,所有党项人都恢复成了祖先的“秃发”。为了表示与中原王朝的决裂,李元昊抛弃唐王朝赐封的“李”姓,宋王朝赐封的“赵”姓,他自己干脆改姓“嵬名”,自称“吾祖”,“吾祖”是党项语,意思是“青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