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20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书名:跟着课本学历史:宋元兴衰本章字数:3016

司马光小的时候和小伙伴在花园中玩耍,有一个小孩子爬到水瓮上玩,不小心掉进了瓮里。别的小孩看到这一幕,都大惊失色地跑掉了,司马光却没有慌张,他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瓮砸去,瓮破了,水流出来,小孩得救了。这是记载在《宋史·司马光传》中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一生的著作颇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司马光其人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祖籍山西夏县,出生于河南光山,因为当时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正任光山县令,所以司马光的名字便来源于光山的“光”。司马光的家族非常显赫,世代为官,其祖上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司马光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据说他7岁时就能背诵《左氏春秋》,并对其中的内容分析得头头是道。不难看出,司马光很早就表现出史学方面的天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少年时司马光的真实经历,因为父亲辗转各地为官,司马光也跟随父亲,走遍了山河大地。

司马光12岁的时候,司马池被任命为利州转运使,利州在今天的四川广元,司马光跟着他的父亲从开封,经洛阳、宝鸡,走汉中,翻越秦岭前往广元,行程数千里,父亲一路上给他讲述这些地方曾经发生过的朝代兴亡往事,让司马光受益匪浅,这也是司马光博学多才的原因之一。当时的很多大臣和名士都很欣赏司马光,尚书张存早早地就选了司马光做自己的女婿。而副宰相庞籍在司马池去世后,就干脆把司马光带在自己身边,当儿子一样教育培养。

知识拓展

司马光的故事

司马光的一个老仆人,一直称呼他为“君实秀才”。一次,苏轼来到司马光府邸,听到仆人的称呼,不禁好笑,故意逗他:“你家主人不是秀才,已经是宰相了,大家都称他‘君实相公’!”老仆大吃一惊,以后见了司马光,都毕恭毕敬地尊称“君实相公”,并高兴地说:“幸得大苏学士教导我……”司马光跌足长叹:“我家这个老仆,活活被苏子瞻教坏了。”

北宋的文人想要做官,科举考试是唯一的门径,司马光也不例外。凭借年少时的学习积累,司马光20岁时就考中了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和大多数人一样,司马光也是从基层干起的。他最初的职务是华州判官,随后又担任过主簿和知县一类的地方官,因为政绩突出、口碑很好,再加上庞籍的推荐,司马光被调入京城,先是做了一阵子研究学术的官员,后被调入史馆,校注典籍,专任史官。在此期间,司马光读到了史馆中典藏的大量史书,潜心研究历史,为以后编撰《资治通鉴》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在京城期间,司马光结识了与自己兴趣相投、学问水平很高的王安石、包拯等人,度过了一段“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激情岁月。

司马光第一次在京做官的时间不长,约有3年,后来庞籍被罢免宰相,出任郓州知州,司马光跟着一起倒霉,出任郓州典学,重新做了地方官。司马光在地方上又折腾了五六年,才重新回到京城为官。在宋仁宗和宋英宗时期,司马光在朝廷中多是担任谏院言官的职务,这期间他给皇帝上了很多份奏疏,有修身要领、治国纲要、民间疾苦、厉行节约等内容。很显然,这些事情都是不怎么讨皇帝喜欢的,且同僚们也不买账。直到宋神宗即位,在另一位牛人欧阳修的极力推荐下,司马光才升任了翰林学士、御史中丞。但宋神宗更欣赏王安石,此时的王安石已经担任了参知政事,主导变法,就是北宋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就像一场巨大的旋涡,北宋很多杰出的人物都被卷入其中,他们因为变法而分化为两派,即变法派和反对变法派,一般称之为改革派和守旧派。司马光就是所谓的守旧派,在王安石变法开始时,司马光并不反对,然而两人在改革的具体方式上产生了分歧。司马光与王安石起初在“理财”方面意见不统一,司马光认为应该注意“节流”,即减少政府支出;而王安石则认为应该“开源”,应从各方面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后来,王安石又提出数项改革措施,如青苗法、免役法等,这些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生产发展,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损害了贫民的利益。再加上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使得司马光对王安石意见很大,他曾三次写信给王安石,阐述自己的观点,但王安石不以为然。于是,两人从朋友变成了政敌,不过他们俩还都是有底线的君子,私谊尚存。

宋神宗在位时,王安石变法搞得有声有色,司马光反对无效,只能选择“不合作”的态度,拒绝皇帝的提拔任用,闭门著书。为了远离政治中心,全身心编撰《资治通鉴》,司马光干脆自请离开京城,到地方为官,并带着他的“书局”队伍,选择了洛阳这个不远不近的“宝地”。15年后宋神宗去世,10岁的宋哲宗即位,皇太后下诏起用司马光,并任命他为副宰相。此时的司马光已经快70岁了,但只要还有一口气在,他就必须完成自己的“使命”,那就是推翻王安石变法的所有举措。据说司马光有一次病得很重,以为自己快死了,得知免役法和青苗法还没废除,无限伤感地说:“这些法令没废除,我死不瞑目啊!”不久后,司马光正式拜为宰相,在他死之前,彻底废除了王安石变法的各项举措,赢得了政治斗争的胜利。值得一提的是,司马光和王安石都死于元祐元年,他们死后,改革派和保守派的政治斗争并没有结束,最终又引出了著名的“元祐党人”案,而司马光正是所谓的“元祐奸党”之首。

《资治通鉴》

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历时19年完成,是一部宏大的编年体史书。全书一共294卷,约300万字。该书由宋神宗赐名,他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以历史为鉴来加强政权统治,因此叫《资治通鉴》。该书以时间为横坐标、以事件为纵坐标,从春秋战国写起,涵盖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直到宋朝建立之前停笔。全书按朝代分为16纪,分别为《周纪》、《秦纪》、《汉纪》、《魏纪》、《晋纪》、《宋纪》、《齐纪》、《梁纪》、《陈纪》、《隋纪》、《唐纪》、《后梁纪》、《后唐纪》、《后晋纪》、《后汉纪》、《后周纪》。全书体例严谨,史料充实,内容涵盖政治、历史、军事,还有文化、科技、经济等方面,清晰展示了各朝历代的发展情况,为后人了解历史和研究历史提供了蓝本。

知识拓展

关于《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编成后,宋神宗给予高度评价,并亲自写了一篇序文。到了宋徽宗时期,宰相蔡京打着尊崇王安石变法的名义,把反对变法的司马光、苏轼等人都打成奸党,刻石勒碑,即“元祐党案”;并要求禁毁“奸党”成员的学说,其中就包括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这时,有人站出来说:“书上还有神宗皇帝的序文,也要烧毁吗?”新党自然不敢动皇帝的文字,只好作罢,《资治通鉴》也因为这篇序文,才没有被禁毁。

在政治、历史、军事内容方面,书中有历代君臣治乱,如楚汉相争、王莽乱政;有各国政治改革,如吴起在楚国厉行革新,秦国采用商鞅变法;还有叙述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史。在文化思想方面,上至先秦的百家争鸣,下至汉初的黄老思想,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魏晋玄学盛行,以及儒教、道教、佛教的斗争也有记述。书中还记载了农业上的科技发展,比如天文历法、水利工程情况,涉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反映。在经济方面,针对田地与赋税政策,各朝各代都有不同,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北魏孝文帝的“均田制”等都有记载。

《资治通鉴》是历代君王的枕边书,其地位可以与司马迁的《史记》相提并论。司马光与司马迁也被世人称作“史学两司马”,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近代学者梁启超评价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欲有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