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宋元海贸与海外开拓

宋元之际,中国商人已经开始走向海外,在东南亚各地开拓,并有了最早的移民。到了明代,虽有海禁政策,可海外贸易所带来的暴利,吸引着一批批中国商人,冒着巨大风险从事走海贸易。对商人私下走海,明廷屡屡打击,却不能制止,在海外各地出现了一批中国人定居区。至隆庆年间,明廷在月港开关,有限许可商人出海贸易,带来了海外贸易的繁荣。随着海上贸易的日渐发达,葡萄牙、西班牙出现在东南亚区域,导致了地缘格局的改变,原先的朝贡体系开始衰落。而中国商人在海外的开拓,是官方所禁止的,也得不到官方的庇护。中国商人在马尼拉遭到西班牙殖民者屠杀,明廷的反应却是“商贾最贱”,认为他们被杀乃是咎由自取。

北宋立国后,在北方面临辽、西夏等政权的威胁,原先通过陆路与西域地区的贸易受到阻碍。为了扩大收入来源,宋王朝大力发展海上贸易,吸引了大批外商前来,如“又有摩逸国,太平兴国七年载宝货,至广州海岸。”

宋太宗至道元年,大食国舶主蒲押陁黎来华,献上白龙脑、眼药、白砂糖、千年枣、五味子、蔷薇水、乳香等物品。宋太宗在崇政殿接见了蒲押陁黎。接见时,有翻译陪同。据蒲押陁黎称,其父蒲希密五年之前来华后未归国,其母担忧,令其来中国寻访。至广州之后,见到其父,云备受大宋皇帝圣恩,降书赐袍,为此特命儿子来京进贡方物。宋太宗询问了大食国的情况,答:“与大秦相邻。”宋太宗问:“你国有些什么特产?”答:“犀牛、大象和香药。”

宋真宗咸平二年闰三月,大食国派遣使者蒲押提黎来华,献上象牙四根、蔷薇水四十瓶以及其他各种特产,祝贺新帝登位。蒲押陁黎、蒲押提黎并不是同一人,只是发音相近而已。“蒲”乃是阿拉伯人名中常见的Abn的音译,中译常为“阿卜”,有时省去“阿”,则称“卜”或“蒲”。

为了管理对外贸易,宋代设置有提举市舶。通过海上贸易,每岁经费充裕,民不惊扰,此举被视为爱民之仁政。在海外贸易中,宋代有抽解与博买两种方式:抽解,是对船舶征税;博买,是对获利较大的船舶货物,由官方按照一定比例以官价,强行收购,然后售卖。南宋时,官方投入大量资金,从事博买。博买制度不利于商人,导致海商抵制,来华贸易的船舶减少,香料供给时常不足。宋高宗绍兴十六年九月,三佛齐国王致信抗议,称近年来,该国商贩到广东贩卖乳香,颇多亏损。宋高宗指示:“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为此,还将已经升官的市舶官,降了一级。

宋代对外贸易中,香料贸易占据了主要份额,而在香料之中,乳香又占据很大比例。在香料贸易之中,三佛齐国占据了主要份额。绍兴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三佛齐国进奉使蒲晋等入朝,献乳香八万斤、胡椒万斤、象牙四十斤,各种名香宝器甚众。次日,宋高宗赐给使团众人官爵。

三佛齐之外,占城也是对华乳香贸易的大户。宋太祖建隆三年,占城遣使贡乳香一千两百斤。宋孝宗乾道三年十月,有占城一次对宋贸易两万斤白乳香、八万余斤混杂乳香的记录。占城在今越南中南部地区,此地本不出乳香,出口到中国的大量乳香,来自海上劫掠。乾道三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据市舶司报告,大食商人称:“本国财主佛记霞、啰池各,备宝具、乳香、象牙等,驾船赴大宋进奉,至占城国外洋暂驻候风”,结果却被占城人骗入国中,尽夺乳香、象牙等物。最后,这批货物又被占城进贡到中国。乾道四年,大食进贡方物,有象牙、乳香等物,至占城被其抢夺。大食使团跑去福建市舶上诉,请求大宋做主,严惩占城。大宋夹在中间,只能好言安慰,“以礼遣回”。

宋代朝廷奖掖海外贸易,既招徕外商来华贸易,也鼓励中国商人出海贸易。《萍洲可谈》记述“北人过海不归者,谓之住蕃”,有的中国商人“住蕃虽十年不归”。此时华人已在占城、真腊、爪哇等地定居,在当地获得较高地位,乃至被推为王。北宋景德元年,安南大乱,久无首领,其后国人共立闽人李公蕴为王。宋代的三屿地区,相对还是比较落后。《诸蕃志》载,中国商人至此贸易,不敢上岸,驻舟中流,鸣鼓以招之。当地人便划着小船,带了吉贝、黄蜡、番布等物,前来交易。

南宋末年,宋将张世杰在广东新会崖山抗击元军,失败后一部分将士转去东南亚各地。南宋灭亡后,沿海地方也有人逃去东南亚,如梅县松口人卓谋带领十多名战士逃难到婆罗洲定居,此后,客家人源源不断地移居印尼。

元代的海贸政策时紧时松,但整体上还是鼓励海外私商贸易。随着蒙古的征服,疆域的开拓,香料的来源已不单单限于中亚,更多的来自东南亚。为了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成千上万的东南亚民众参与胡椒种植与销售,带来了胡椒贸易的持续兴盛。

元代《岛夷志略》的作者汪大渊,二十多岁时曾两次随商船,游历东南亚及非洲,每到一地便记载其山川、风俗、物产情况。据汪大渊记载,下里国地方数千余里,居民星罗棋布,家给人足。下里国所产胡椒,为各国之冠。椒木树漫山遍野,不可胜数,民众采摘曝晒,以干为度,“他番之有胡椒者,皆此国流波之余也”。

元代时,就有林旺移民到了今菲律宾一带。林旺在当地,向民众传播耕种知识,开发山川,驱逐猛兽,使当地人由游牧渐入农业定居。当地的各种日用物品,此时也从中国传入,华人前往贸易者日多,促进了当地生产技术的进步。

元代海运贸易发达,除了广州、泉州外,又新开了多处市舶司,进行对外贸易。马可·波罗曾到达刺桐城,他看到刺桐城沿海港口内,船舶往来如织,装载着各种商品,驶往世界各地出售。“刺桐城的每个商人必须付出自己投资总数的百分之十作为税款,所以大汗从这里获得了巨大的收入。此外,商人们租船装货,对于精细货物必须付该货物总价的百分之三十作为运费,胡椒等需付百分之四十四,而檀香木、药材以及一般商品则需付百分之四十。据估算,他们的费用连同关税和运费在内,总共占到货物价值的一半以上,然而就是剩余的这一半中,他们也有很大的利润。”

宋元海外贸易兴盛,华商多至东南亚各地,活动范围遍及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地。元代华人前往海外,除了从事贸易获取暴利之外,更多的是因为在海外谋生相对容易。如在真腊,“唐人之为水手者,利其国中不着衣裳,且米粮易求,妇女易得,屋室易办,器用易足,买卖易为,往往皆逃避于彼”。很多在国内无法娶妻的华人,到真腊后,首先娶上一房美妻。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在海外的华人联合起来,推举领袖,共同进退。元代时,有泉州人朱道山,“以宝货往来海上,务有信义。故凡海内外之为商者,皆推焉,以为师”。

宋元之际发达的海上贸易,至明初一度遇到阻滞。为了靖安沿海,清剿海盗倭寇,朱元璋颁布海禁。可海上贸易带来的巨大利润,吸引了无数海商,他们不顾禁令,持续不断地走海贸易,更有大批华人至海外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