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功过是非由人说
后既专宠与政,乃数上书言天下利害,务收人心,而高宗春秋高,苦疾,后益用事,遂不能制。高宗悔,阴欲废之,而谋泄不果。上元元年,高宗号天皇,皇后亦号天后,天下之人谓之“二圣”。弘道元年十二月,高宗崩,遗诏皇太子即皇帝位,军国大务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丁卯,册皇 帝。
——《新唐书·则天顺圣武皇后本纪》
有人说,她好大喜功、荒淫无度、凶残无比,人人应该“起而诛之”;有人说,她虚怀若谷、有勇有谋、雄才大略,是难得的治国之才。
她是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一位叱咤政坛半个多世纪的奇女子。关于她的奇闻逸事,沸沸扬扬,不胜枚举;关于她的功过是非,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但武则天却用一座无字碑,向世人昭示了她的态度。在她死后,她给自己留下了一座高大的无字碑,上面没有任何歌功颂德的文字,只有一片空白。
一抔黄土,掩尽风流。揭开历史的帷幕,一个有血有肉的武则天又是怎样一副面孔?
面对说三道四,选择厚积薄发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人说三道四。有的人选择针锋相对,而有的人,却选择一笑了之。武则天,就经历过一番转变。
《资治通鉴》记载,武则天十四岁被选入宫,赐号“武媚”。年少的她,锋芒毕露,引人注目。唐太宗有匹烈马叫狮子骢,没有人能驯服它。武媚却站出来说:“只要给我三件东西:一是铁鞭,二是铁锤,三是匕首。它要是调皮,就用鞭子抽它;还不服,就用铁锤敲它;再捣蛋,就用匕首砍断它的脖子。”一语既出,震惊四座,也引来非议无数。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有人说,此女野心不小,有人说,此女妖媚惑主。更有谣言说,李氏天下,将被武姓取而代之。矛头很快对准她,唐太宗也对她日益疏远。她想辩解、想争执,但越解释,越抹黑;越争辩,越受伤。这时,她才猛然醒悟: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
从此,武媚立志像唐太宗最宠爱的妃子杨惠看齐:“以色侍君者短,以才侍君者久。”她不但更加发奋地学习,还广泛涉猎各种书籍,并对书法造字等颇有兴趣和造诣。没想到,后来,她果真凭借惊人的才华,实现了人生逆袭。
唐太宗驾崩后,武媚被发配到感业寺出家。眼看就要常伴青灯古佛,她想起了一线生机,那就是向唐太宗的儿子、唐高宗李治求助。早在宫中时,武媚就与李治暗生情愫。趁着唐太宗一年忌日之机,她给李治寄去了一首相思诗《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正是这封书法飘逸、情真意切的信打动了李治,他立马赶去与武媚相会,并想方设法把她接入宫中,从此开启了武媚新的人生篇章。
有句话说:“等哪天你走得很远很远的时候,你再回头,已经看不见她们的嘴脸,也听不到她们的声音了。因为,你已经把她们甩得很远很远了。”现实生活里,我们常常因为种种原因,遇到各种莫名其妙的诋毁。与其妄自菲薄,或者费力解释,不如厚积薄发,不断积攒自己的才气,丰厚自己的底蕴,让自己越来越强大。只有把自己修炼得足够强大,才不会被别人中伤和践踏,才能改写自己的命运!
巾帼英才扭乾坤,一代女皇绝古今
有句话说:“常与同好争高下,不共傻瓜论短长。”对于已经成功、成名的人来说,如果跟不如自己的傻瓜争辩,无异于自降身价、自取其辱。但倘若,攻击你的人同样成功而又有才呢?武则天就遭遇了这样的困境。
徐敬业造反,骆宾王帮他起草《讨武曌檄文》。骆宾王何许人也?就是那个七岁就能写出“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神童。他肆无忌惮痛批武则天:“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
字字犀利,句句扎心。本以为,武则天会拍案而起,恨不得把骆宾王千刀万剐。没想到,武则天却对着大臣狄仁杰发起了牢骚:“哎呀,这就是你的不对了!这么有才华的人,你为什么没有重用他?”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真正智慧的人,心中有日月,眼中有星河。不但能够容纳别人的批评辱骂,还能欣赏和发掘别人身上的优点,哪怕对方是仇人的儿女。
因为政治原因,武则天杀了上官婉儿的家人。但她欣赏婉儿的才气,把她带在身边抚养。
有一次,婉儿写了一首五言诗,其中两句是“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在嘲讽武则天。面对武则天的质问,婉儿直言不讳:“天后陛下,我听说诗是没有一定的解释的,要看解释人的心境如何。陛下说我在含沙射影,奴婢也不敢狡辩。”
周围的人听了,无不暗暗心惊,以为婉儿必遭大祸。可武则天非但没有气恼,反而兴奋地说:“你回答得好!我就喜欢你这样的性格!”后来,婉儿成了著名的女官,武则天还把她许配给自己的儿子。
在武则天执政期间,无论什么人,无论什么身份,无论他们对她是拥护还是反对,她都知人善用、唯贤是举,娄师德、狄仁杰等贤臣均在其列。
《资治通鉴》这样评价她:“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
面对质疑误解,选择励精图治
任何一个人,都可能被误解;任何一个决定,都可能被质疑。面对误解和质疑,是坚持还是动摇?武则天有自己的答案。
武则天称制后,于光宅元年迁都洛阳,这个决定一出,质疑接踵而来。有人认为,武则天纯粹是为了自己当皇帝,故意与李家王朝分庭抗礼。实际上,陈寅恪先生研究后得出结论:“夫帝王之由长安迁居洛阳,除别有政治及娱乐等原因,如隋炀帝、武则天等兹不论外,其中尚有一主因……即经济供给之原因是也。”
也就是说,武则天之所以迁都洛阳,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并非全部出于私心,而是综合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洛阳的地理形势等来考虑的。
但时间不等人,武则天没有精力来向世人解释,而是努力做着更重要的工作。她重视农业,提出“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人富”。她注重民生,提出薄赋敛、息干戈、省力役,规定官员“为政苛滥”导致“户口流移”的贬官或革职。她注重军事,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巩固西北边防,打通了一度中断的通向中亚地区的“丝绸之路”,确立了唐帝国对天山南北的统治。
在她执政期间,全国户数从三百八十万户,渐增为六百一十五万户,几乎增长一倍,人民可谓安居乐业。
郭沫若对武则天的评价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这个世界,只要你做事,就会有质疑。做得再好,都有人指责,说得再真,都有人不满。最好的方式,就是用行动给予回击。
静水流深,人稳不言。与其去说服一个不认同你的人,不如集中精力、快马加鞭,去做更重要的事业,遇见更有格局的人。
山不解释自己的高度,并不影响它耸立云端;海不解释自己的深度,并不影响它容纳百川;地不解释自己的厚度,但没有谁能取代它承载万物的地位……丰碑无语,行胜于言;心若不动,风又奈何?
原本弱小的武媚,终于活成了一代女皇,成为自己的太阳,再也无须借助谁的光。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功耶?过耶?都是经历,何必介怀!
是耶?非耶?皆成往事,何须执着!
公道自在人心,功过自有人评。何不活出最闪耀的自己,让时间去证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