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风姿独秀,高风亮节(2)
表里不一的“贤者”
在表面的浮华下,他几乎所有的选择都经过深思熟虑。而他的内心也是一个极其沉稳、缜密的人。首先,是他的性格方面。他的情绪,很少有波动,很多看似愤怒的场合其实都是他刻意而为之。
他的好友王戎曾说过,认识嵇康二十年来,从来没有见过他情绪波动。这和他信奉老庄的理论有关系。他所谓的不动情绪不是压制情绪,而是像庄子那样,把一切事都看淡。虽然依然坚持着自己的原则,但是无论成败得失、生离死别、国仇家恨,在内心深处都无所谓。
其次,在政治和人情上,嵇康也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顽固和冲动,他在这方面有着自己的深思熟虑。《与山巨源绝交书》这封公开信,就是最好的见证。
山涛不仅仅是一位名士,而且是一位政治手腕极强的谋臣。他推荐嵇康接替自己,绝对不仅仅是想给朋友谋份差事,而是他知道嵇康的处境——嵇康已经把司马家得罪透了,如果再不和司马家合作,就会被迫害。
然而,嵇康对于政治也十分有远见,对这件事情也看得很透。从原则上,自己不愿意为司马家出力;从身份上,自己的妻子是曹魏的皇室,自己也算是皇室宗亲。他即便此刻屈服,待到司马家根基稳固、自己没有利用价值的时候,自己或者妻子依然很可能被司马家迫害。与其这样,倒不如一早拒绝,保留自己的清白之名。
但是如果只是简单地拒绝,朋友山涛势必无法交差,甚至有可能受到牵连。想到这里,他就打算使出一个极端的方法,对山涛“破口大骂”,并与之决裂,与此同时狠狠地打司马家的脸。于是,就有了那封《与山巨源绝交书》。
其实嵇康和山涛都知道,这不是一封绝交信,而是嵇康的“绝命书”。然而,为了让爱护自己的朋友能够全身而退,嵇康义无反顾。相信看到这封公开信的山涛一定老泪纵横:“得友如斯,何其幸哉!”
终于,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出现了。据《资治通鉴》记载,当年嵇康的朋友吕安被人诬告,嵇康愤怒地为朋友强行出头。钟会此时跳出来弹劾二人:“安、康言论放荡,害时乱教,宜因此除之。”司马昭立马下令将二人斩首。而山涛因为这件事被钉在了耻辱柱上,站在了嵇康高风亮节的对立面。
然而,嵇康和山涛的真实友谊丝毫不减,他临死前对自己的儿子嵇绍说:“巨源在,汝不孤矣。”放心吧,有山涛在,你不会孤苦无依的。
对朋友最大的信任,莫过于托孤。在嵇康死后,山涛对待嵇绍就像对待亲儿子一般。山涛没有辜负嵇康的重托,一直把嵇康的儿子养大成才,并保举他做了官。
广陵绝响
就在嵇康将要被行刑的当日,对嵇康才能十分敬仰的太学生召集了三千同窗,集体来到朝廷,请求赦免嵇康,然而愤怒的司马昭没有同意。
临死前,他泰然自若,向兄长要来平日里爱用的琴,抚了一首《广陵散》。曲毕,原本神情自若的嵇康,突然有些伤感,说道:“曾经袁准要来跟我学习《广陵散》,我没有传授给他。如今《广陵散》要失传了。真是可惜!”言毕,嵇康从容就戮。
纵观嵇康一生,除了在仕途上接近无为,在其他各个领域,几乎都大放异彩。
更重要的是,在他不羁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赤忱的心。在嵇康死后,剩余的“竹林六贤”,命运各有不同: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咸不被重用郁郁而终;阮籍、刘伶佯狂避世;山涛、王戎则投身司马家族。当初志同道合的“七贤”,只有嵇康为了自己心中的信念引颈受戮。或许,这样的遭遇对于他来说,就是最好的结局。
九百年后的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作了一首五言诗《咏史》,寥寥二十个字,道尽了嵇康的气节:
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
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