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崇尚简朴,博爱互助(1)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汉书·艺文志》
战国时期墨家学派是一门显学,是几乎能与儒家相抗衡的重要学派。荀子曾经感叹:“圣人隐伏,墨术行。”但是到了秦汉时期,墨家却急剧衰亡,以至于连司马迁如此博学的人也对墨家知之甚少,在写《史记》时只有寥寥二十四个字一笔带过。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墨家的崛起是百家争鸣中的一件奇事,它的遽然消亡也是先秦文化传承中的一件憾事。和其他学派相比,墨家学派的发展尤为曲折离奇。它快速兴起,迅速衰落,中间经历转型又开始复兴,但还是在短时间内几乎彻底消失。
如今,让我们回望千年,展开历史的褶皱,去探索墨家的神秘与瑰丽。
创立
春秋时代,周朝的分封制度逐渐瓦解,宗法制度松弛,周王对整个社会的控制大大减弱,这让许多阶层从原来的社会制度中挣脱出来,开始构建自己心目中的社会模样,于是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
楚国富足秀丽,又长期受巫史文化影响,因此诞生了渴望自由的道家;唯一一个可以和周使用同规格礼仪的鲁国,催生了看重礼仪的儒家。然而生于鲁国的墨翟并没有把儒家发扬光大,而是创立了墨家学派。
鲁国虽然受周影响较大,但从奴隶制挣脱出来的小生产者队伍仍在不断壮大,形成了相对独立的阶层。墨翟就出身于此阶层,因为阶层实力提升,有了受教育的机会。身在鲁国,墨翟自然是“习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但墨翟对于儒家研究越深,就对儒家观点越难以认同。
例如儒家主张厚葬,守孝时间长达三年。而墨翟认为厚葬劳民伤财,服孝三年则太消耗死者家属的心力。又比如说儒家重视的礼仪,不仅特别烦琐,还不能出错,真是惹人厌、讨人烦。因此他开始与儒家子弟论战,提倡节财薄葬。
不过墨翟这个人并不强词夺理,虽然他认为是辩论就一定会有胜负,但他更认同辩论一定要有逻辑。久而久之,他便发展出了被称为“墨辩”的完整逻辑思维,开创了中国古典逻辑学的先河。渐渐地,墨翟创立了墨家学派,他也因此被称为墨子。
墨家的思想非常符合正在崛起的小手工业者阶层的诉求,小手工业者因为从事物质生产劳动,所以相对来说对物质比较爱惜,难以理解贵族的浪费,也不赞同富人借奢显贵的心态。所以墨家学派创立之后,迅速发展壮大。
随着队伍的扩大,墨家的思想体系也日趋丰富。除了“节用”和“节葬”之外,“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观点纷纷出炉,其中又以“兼爱”和“非攻”为核心。只不过这两点,贵族可不会轻易接受。
兴盛
“兼爱”和“非攻”两大思想,是非常受小手工业者欢迎的。他们作为社会的最底层,受到的关爱往往是最少的。因为在当时的礼制下,爱是分等级的、有差别的。
《诗·小雅·大东》上说:“纠纠葛屦,可以履霜。佻佻公子,行彼周行。”又说:“西人之子,粲粲衣服。”用现代的话,就是“东方的老百姓脚穿麻鞋,甚至雪天只能光脚;西方的贵族却穿皮戴貂,在大街上炫耀招摇”。
也就是说,贫民得到的关爱总比贵族要少得多。因此,墨子才主张“兼爱”,也就是不分等级、没有差别,人人都能获得关爱。如果能做到兼爱,那么就不会去掠夺他人的东西而让他人伤痛,就不会有侵略战争——这就是“非攻”思想。
对于战争,墨家有着深入体肤的哀痛,因为他们是战争的受害者。一场战乱,又一场战乱,耕田的人跑了,纺线的人跑了,铁匠跑了,木匠跑了……干活的人都跑了,那么那些跑不动或者还没跑的人怎么吃饭呢?他们不吃饭,因为没饭吃——他们改吃同类了。
所以墨家决心以实际行动制止战争,这一点对墨家并不难。因为墨家所代表的阶层本来就有大量从事军事器械制造的弟子,这些人被称为“从事派”。墨子曾经就在“从事派”弟子的配合下,亲自制止过楚国伐宋的战争。
除了“从事派”弟子,墨家还有“说书”和“谈辩”两派。“说书派”主要是著书立说,“谈辩派”主要跟随墨子四处游说。这一时期,墨子带领“谈辩派”众弟子,一边游说各国诸侯接受“兼爱”“非攻”思想,一边用实际行动帮助受侵害的国家打退进攻,因此在各小国中颇受礼遇,说是叱咤风云也不为过。
不过一个硬币有两面,墨家迅速兴起的同时也潜藏着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