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废后:刘娥最后的影子

天圣二年七月,宋仁宗十五岁时,刘娥做主为他选定赠中书令郭崇的孙女为皇后,理由是郭氏出自“衣冠令族,汾晋名家”。其实宋仁宗并不满意这桩婚事,他之前属意后宫美人张氏为皇后,但遭到刘娥的反对,宋仁宗不敢违背刘娥的意愿,只能娶郭氏为皇后。张美人后来过世,宋仁宗对其一直念念不忘,明道二年十一月,追册美人张氏为皇后。宋仁宗“雅意所属故也”,仍命内园使岑守素将张氏故茔依皇后礼制改为陵阙,但没有立庙,还下诏赠其父供备库使张守瑛为邓州观察使。

郭皇后并不合宋仁宗的心意,所以婚后宋仁宗对其颇为疏远。郭皇后凭借太后刘娥的权势,极为骄横。而刘娥为了巩固郭皇后的地位,刻意阻碍其他女子与宋仁宗接触,郭皇后表面上享受独宠,但实则暗藏危机。果然,刘娥刚刚去世,宋仁宗没有了约束,想要在感情方面释放自己,便开始宠幸其他后宫女子,于是宫人尚氏、杨氏骤然有宠。本来后宫无人能够与郭皇后争衡,如今宋仁宗转向其他后宫女子,内心的骤然失落让郭皇后难以忍受,特别是看到尚氏、杨氏新宠,她更加愤恨不已,屡屡与其争吵。而尚氏、杨氏看到郭皇后失去了刘娥这座靠山,宋仁宗又不喜欢她,便有恃无恐,毫不畏惧。一时间,后宫女子为了争宠明争暗斗,火药味十足。

有一天,宋仁宗与郭皇后、尚氏等人坐在一起,尚氏与郭皇后言语间又发生冲突。尚氏仗着宋仁宗的宠幸,对郭皇后出口不逊。郭皇后觉得自己失了面子,勃然大怒,站起身去扇尚氏耳光。尚氏很狡猾,主动向宋仁宗求救,宋仁宗果然抢身过来拦住郭皇后,结果郭皇后的手直接打在宋仁宗的脖颈上。这下宋仁宗勃然大怒,觉得自己已经起身阻拦,郭皇后仍然不肯停手,是轻视自己,又想起郭皇后之前仗着有刘娥撑腰在自己面前耀武扬威,心中更是愤恨,便有了废后的想法。

内侍副都知阎文应建议宋仁宗召见执政大臣来商量如何处理此事,并将郭皇后掌掴的痕迹给大臣们看。宰相吕夷简因为之前郭皇后的挑唆令自己被罢相,一直对其心怀怨怼,所以并不反对废黜郭皇后。台谏官范讽逢迎吕夷简,认为郭皇后已立九年无子当废,吕夷简也赞同。郭皇后可能被废的消息传到宫外,人言籍籍。右司谏范仲淹上奏极陈不可废黜皇后:“陛下应该早早平息这种议论,不可以让外人听到这种消息。”可惜宋仁宗此时已经铁了心要废黜郭皇后。又过了一段时间,宋仁宗最终决定废后。吕夷简事先已敕令相关部门不接受台谏关于反对此事的章疏。

宋仁宗下诏,称郭皇后因为无子愿意入道,特封为净妃、玉京冲妙仙师,赐名“清悟”,别居长宁宫。台谏上章疏论及此事,但由于吕夷简的命令,奏疏无法投递。范仲淹当即与权御史中丞孔道辅、知谏院孙祖德,侍御史蒋堂、郭劝、杨偕、马绛,以及殿中侍御史段少连、左正言宋郊、右正言刘涣一起到垂拱殿殿门前,高声上奏不应废后,希望宋仁宗接见他们讨论此事。负责守护殿门之人将殿门紧闭,不肯为他们通禀,孔道辅抚摸着门上的铜环大声高喊:“皇后被废,奈何不听台谏入言!”台谏们一直在殿外吵嚷,宋仁宗不胜其烦,便下诏令宰相召台谏,告诉他们郭皇后被废的原因。孔道辅等人前往中书门下,对吕夷简说:“人臣之于皇帝、皇后,犹如子事父母。父母不和,固宜谏止,奈何顺父出母!”众人哗然,争着陈述自己的说法。吕夷简不动声色地说:“废后自有先例。”孔道辅、范仲淹又说:“公不过引汉光武劝上耳,是乃光武失德,何足法也!自余废后,皆前世昏君所为。上躬尧、舜之资,而公顾劝之效昏君所为,可乎?”吕夷简无言以对,只得拱手说道:“诸君还是自己去见陛下极力陈述吧!”孔道辅、范仲淹等人信以为真,便退出,打算第二天与百官在朝廷上再与宰相争论此事。吕夷简则马上上奏“台谏伏阁请对,非太平美事”,于是商议将孔道辅等人罢免台谏之职,赶出朝廷。

第二天早上,孔道辅等人刚刚来到待漏院等待早朝,突然有诏旨,命孔道辅出知泰州,命范仲淹出知睦州,孙祖德等人各罚铜二十斤。按照宋朝先例,罢免御史中丞,必定有告辞,而这次是直接通过敕令免除。等到孔道辅还家,敕令随之又至,命使者监督孔道辅和范仲淹迅速出城。宋仁宗还下诏给谏官御史,此后谏官御史上奏必须“密具章疏,毋得相率请对,骇动中外”。

刘娥去世后,短短数月之间,人事更迭,人心浮动。现如今郭皇后被废,这一连串的变化令人目不暇接。当时旱灾、蝗灾仍然持续发生,执政认为既然宋仁宗亲政,应该与之前有所变化,于是他们便提出改元“以导迎和气”。明道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诏明年改元曰景祐”。

朝堂上发生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后,宋仁宗感觉终于大权在握,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施政了。于是他迫不及待地废黜了刘娥强加给自己的郭皇后,可惜废后激起了台谏的强烈反对,让宋仁宗措手不及。失去刘娥的宋仁宗突然发现他要面对一群经验老到、心怀鬼胎的臣僚。他们争权夺利、互相勾结,又彼此倾轧,使得朝政很快变得类似宋真宗朝后期的情况。缺乏政治经验且生性柔弱的宋仁宗面对这群圆滑的政客,根本无力应对。那些期待刘娥还政的官员们发现,刘娥去世后,朝政并没有耳目一新,而是各种新旧矛盾接连不断地涌现。

面对如此局面,宋仁宗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