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密州出猎
江城子,词调名,此调首见于五代韦庄,唐代用此调为单调,至宋改为双调。此调别名有《江神子》《村意远》。
苏轼
【声律】
双调,七十字,上阕八句,下阕亦八句。
押平声韵。上阕“狂”“黄”“苍”“冈”“郎”押韵,押五平韵。下阕“张”“霜”“妨”“唐”“狼”押韵,押五平韵。
宋神宗熙宁七年,春雨似乎比往年更加吝啬,北方持续干旱,一直到雨水相对集中的夏季都没有得到缓解。更残忍的是,与旱灾一起到来的,还有蝗灾。蝗虫所到之处,连草根也被噬食一空。
这一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期满。他主动要求到山东密州任职,担任该州的最高长官知州。当时的密州是个贫穷山区,经济萧条、文化落后,百姓生活困苦,政府官员的薪俸也很低,与“人间天堂”杭州不啻天壤之别。再加上旱灾与蝗灾的双重夹击,一时间流民遍地,饿殍遍野。
苏轼刚一到任,就在地头写公文,一篇接着一篇,众多公文中,有的陈述蝗灾,有的要求减税,有的则是恳请执政者修改新法条例。就这样,他在田间一直忙了三个多月,以至于衙门里约一半的人都不知道他们的知州大人长什么样。
在苏轼的努力之下,蝗灾有所减轻,但饥荒还是难以避免。有人开始遗弃孩子,城墙根下、乱草丛中,弃儿的哭声折磨着苏轼。他想尽办法,拨出米粮救助这些孩子,还通过减税鼓励百姓收养他们,这才避免了更大的惨剧。可是野外不只有弃儿,还有强盗。苏轼又忙着缉捕强盗,一边追捕,一边向朝廷建议宽政利民,陈述底层人民被逼上绝境的事实。
但那时的朝廷已不是刚开始变法的朝廷。本来大臣们只在国家政策上有分歧,有人觉得应该大刀阔斧地改革,有人认为应该循序渐进、修补过往政策,但到了后来,政见的分歧逐渐演变成派系纷争,甚至变成了公报私仇的党争。苏轼所提的那些建议,自然也就石沉大海。
苏轼比在杭州时,自然失望了很多。
让他失望的还有密州的人文环境。密州虽然不是文化荒漠,但比起之前待过的那些地方,确实是差远了。在家乡眉州,苏轼经常和父亲、弟弟一起读书学习;后来去了京城,跟欧阳修那样的文人雅士一起度过诗酒年华;在陕西当官的时候,他不仅参观了不少名胜古迹,还有幸看到了吴道子和王维的真迹;杭州的文化底蕴更不必说。可是密州呢,山穷水恶,没什么可以聊得来的朋友,也没什么值得赏玩的景观,他只能靠写信来打发孤独的时间。
除了精神层面的失意,苏轼还要面对物质生活上的艰苦。别说吃顿好的,就连吃饱都很成问题。有时候,官厨十天都不开火,做饭的锅上都落了一层灰。曾经酒宴不断,以至于酒量不行又爱喝酒的苏轼都有些害怕,把杭州称为“酒食地狱”。但如今身在密州,饭都吃不上,哪里还有酒喝?没有酒宴,也没有歌舞,为数不多的热闹场景,恐怕就是上元节了。
苏轼记得,杭州正月十五上元节,“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然而,密州的上元节,竟然是“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的一番景象。
密州的生活虽苦,但是也有值得纪念的事情。
公元1075年,苏轼来密州的第二年,在祭祀常山山神回来的路上,他组织了一次围猎。猎场上,旌旗猎猎,战鼓雷鸣。苏轼弯弓射中猎物,回来后,他难抑激动,写下了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
词的上阕写景叙事,用浩浩荡荡的出猎场面,铺垫了恢宏豪迈的气象;下阕抒情言志,通过密集引经据典,表达了保家卫国的政治热情。
开篇一句“老夫聊发少年狂”,落脚在一个“狂”字,如同“诗眼”一般奠定了全篇的情感基调。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架苍鹰,出猎的派头摆了个十足;头戴华帽、身穿貂裘,浩浩荡荡的大部队以他为首领,席卷平坦的山岗;他带着全城百姓的盼望,发誓要亲自射杀老虎,重现孙权当年搏虎的英姿。
其实当时的苏轼还不到四十岁,虽然不再年轻,但绝对不算太老。只不过朝廷局势风云未定,自己纵有一身才华,也没法酣畅淋漓地施展。他担心自己往后的生命就这样一眼望到头,如果是这样,不如趁豪兴尚存,挥洒一把少年狂气。
下阕开始,由实入虚。“酒酣胸胆尚开张”,词人畅饮美酒,心胸顿然开阔。两鬓微微发白,又有什么关系呢?仁人志士的目光,不应该局限于眼前。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一句中有一个典故,说的是汉文帝时期,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立下战功,但因报功不实而被削职查办。后来,大臣冯唐劝服汉文帝赦免魏尚,还亲自拿着符节前往云中,让他官复原职。苏轼引用这个典故,是希望朝廷可以像赦免魏尚一样,起用自己,最好能委以边任,让自己带兵抗击西夏。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我将用尽力气,把雕花之弓拉得像满月一样。“天狼”指的是天狼星,是主战争的星曜,这里暗指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词人最后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希望手中的利箭直指西北方向的宿敌。
这首词一出来,盛行浅斟低唱的北宋词坛,马上看到了一条崭新的风格道路。它太不一样了,让当时的人猛然发现,原来,词不只能写闺中女子,还可以写英雄好汉;不只能写离愁别绪,还可以写雄心壮志;不只能写眼前情景,还可以怀古咏史。题材范围的扩大,主旨思想的拔高,让这首词成为豪放派的标杆之作,也让词这种文学形式的发展有了新的动力。正如宋代文学家王灼所说,苏词“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在密州,苏轼不仅引理想入词,还开创性地把悼亡诗变成了词,写下了那首感人至深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以做梦的时间为题,表面写梦,实际写的是回忆、深情。开头三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明确把时间拉回到公元1065年。
那一年,发妻王弗去世,葬在了家乡四川眉州,从此恩爱夫妻天人永隔。时间倏忽,转眼到了发妻十年忌辰。如今的苏轼,身在山东密州。阴阳两隔,不妨碍这对伉俪梦中重逢,但千里之距,却让词人没有地方哭诉悲情与无助。
“不思量”与“自难忘”看似是相互矛盾的心态,实际上反映了词人不由自主地思念。但是,再思念,又如何?“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十年间发生了多少事,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人,如今已经满脸沧桑、双鬓见白。
延展阅读
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
苏轼
凤凰山上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