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定风波(1)

书名:诗词里的中国:宋词本章字数:1814

定风波,原唐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词》写道:“堪羡昔时军伍,谩夸儒士德能多。四塞忽闻狼烟起,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波。”“汉兴楚灭本由他。项羽翘据无路,酒后难消一曲歌,霸王虞姬皆自刎。当本,便知儒士定风波”。由此可见,“定风波”本义就与平定叛乱相关。此调有中调和长调两种,《词律》列中调两体,《词谱》列八体。李珣词名“定风流”。张先词名“定风波令”。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苏轼

【声律】

双调。六十二字,上阕五句,下阕六句。

属于平韵错叶格。上阕“郎”“娘”“凉”押韵,押三平韵,错叶“齿”“起”二仄韵;下阕“香”“乡”押韵,押二平韵,错叶“少”“笑”“好”“道”四仄韵。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声律】

双调。六十二字,上阕五句,下阕六句。

属于平韵错叶格。上阕“声”“行”“生”押韵,押三平韵,错叶“马”“怕”二仄韵;下阕“迎”“晴”押韵,押二平韵,错叶“醒”“冷”“处”“去”四仄韵。

公元1083年,在黄州生活了三年的苏东坡,见到了自南国北归的好友——王定国。

三年前的乌台诗案,不仅让苏轼遭遇了人生的第一次重大挫折,也波及了二十多位当朝官员。其中,王定国受到的责罚最重:他被贬到尚未开化的宾州,也就是今天的广西宾阳,去监督盐酒税;贬官的五年期间,一个儿子死在贬谪地,一个儿子死在家中,王定国自己也差点儿病死。

王定国家中原养有好几个歌女,其中一位复姓宇文,名曰柔奴,最是眉清目秀、蕙质兰心。王定国定案后,家奴歌女纷纷散去,唯有柔奴一人愿意陪伴王定国共赴宾州。宾州的僻远、路途的艰辛柔奴并非不知,但忠诚的她毅然与王定国一同踏上了前往宾州的道路。

后来,王定国奉旨北归,路过黄州便来看望好友苏轼。苏轼发现,王定国遭此一难,不但没有通常谪官那种仓皇落拓的容貌,还神光焕发,更胜当年,性情也更为豁达,于是不由疑惑,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免于沉沦?

王定国笑了笑,叫出柔奴为苏轼献歌。只见窈窕的柔奴轻抱琵琶,慢启朱唇,轻送歌声。苏东坡以前也见识过柔奴的才艺,如今觉得她的歌声更为甜美,面色也更加红润,看来宾州的水土真是养人啊!王定国告诉苏轼,这几年来多亏柔奴陪伴在侧。苏轼便试探地问柔奴:“岭南应是不好吧?”柔奴却顺口回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没想到,一个如此柔弱的女子竟能脱口说出如此豁达之语,苏东坡对柔奴大为赞赏,当即填了一首《定风波》。

词的上阕总写柔奴的外在美,开篇“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描绘出王定国的丰神俊朗,柔奴的天生丽质、晶莹俊秀,给人一个比较完整、真切而又寓于质感的印象。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传出,令人感到如同风起雪飞,使炎暑之地一变而为清凉之乡,使政治上失意的主人变忧郁苦闷、浮躁不宁而为超然旷放、恬静安详。苏词横放杰出,往往驰骋想象,构成奇美的境界,这里对“清歌”的夸张描写,表现了柔奴歌声独特的艺术效果。

“诗言志,歌咏言”“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美好超旷的歌声发自美好超旷的心灵。这是赞其高超的歌技,更是颂其广博的胸襟,笔调空灵蕴藉,给人一种旷远清丽的美感。

词的下阕,通过写柔奴的北归,刻画其内在美。“万里归来颜愈少”承上启下,先勾勒她的神态容貌:岭南艰苦的生活她甘之如饴,心情舒畅,归来后容光焕发,更显年轻。“颜愈少”多少带有夸张的成分,洋溢着词人赞美历险若夷的女性的热情。“微笑”二字,写出了柔奴在归来后的欢欣中透露出的度过艰难岁月的自豪感。“笑时犹带岭梅香”,表现出浓郁的诗情,既写出了她北归时经过大庾岭的情况,又以斗霜傲雪的岭梅喻人,赞美柔奴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为下边她的答话做了铺垫。

最后写到词人和她的问答。先以否定语气提问:“试问岭南应不好?”然后再用“却道”转移话锋,使答语“此心安处是吾乡”更显铿锵有力、警策隽永。白居易《初出城留别》中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种桃杏》中有“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等语,苏轼的这句词,受白诗的启发,但又明显地带有王定国和柔奴遭遇的烙印,有着词人的个性特征,完全是苏东坡式的警语。它歌颂柔奴随缘自适的旷达与乐观,同时也寄寓着词人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