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的朱元璋情结(2)
南京皇城的建设是在洪武元年八月开始的,洪武二年九月凤阳皇城的营建开始启动,垒城墙,建宫殿,修皇陵。几年时间皇城已经初具规模,城池有九门:正南是洪武门,左是南左甲第门,右是前右甲第门;北之东是北左甲第门,西是后右甲第门;正东是独山门,左是长春门,右是朝阳门;正西是涂山门。开国元勋刘基坚决反对营建中都,理由很简单,凤阳虽然是皇帝的家乡,但是它的各种条件都不适合建都。朱元璋接受了这个意见,放弃营建中都的念头,于洪武八年下令停工。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宣布:“以南京为京师。”所谓以南京为京师,意味着南京是当时的唯一首都。而中都凤阳,半途而废,由一个“中都留守司”负责管理。
不过,从万历《帝乡纪略》、康熙《凤阳府志》的记载看来,中都城墙周围九里,有东华门、西华门、午门、玄武门,有御桥、金水河,有正殿、两庑,一派紫禁城气象。可惜从来没有发挥过作用,到了崇祯年间反而成了农民起义军的袭击目标。崇祯八年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凤阳城内一片升平气象:士女如云,笙歌彻耳。在大雾弥漫之中,八大王、扫地王、太平王等部农民军打着进香的幌子,骑兵在前,步兵在后,大摇大摆进入凤阳府城,焚烧皇陵享殿、鼓楼、龙兴寺以及官府衙门。其中有一个敢于捣毁皇帝的祖坟,并且与之分庭抗礼,自称“古元真龙皇帝”的人,这个人是谁呢?就是大名鼎鼎的八大王张献忠。
引人注目的皇陵,就是朱元璋父母的坟墓所在地。它位于太平乡,在原地增土培封,新建了享殿、前殿、寝殿,墓道两旁设置了石像生,完全按照皇帝陵墓的规格来建造。为此专门设置“皇陵卫”和“祖祭署”,负责皇陵有关事宜,把周围三千多家乡亲作为“陵户”,世代为皇陵守护、洒扫。朱元璋对这些“陵户”给予优惠,拨给田地,免除税粮差役,让他们专心为皇陵效力。
据说,当年修建皇陵时,有关部门向朱元璋报告,建议把皇陵区域内的百姓坟墓悉数迁出。朱元璋不同意,说:这些坟墓都是我家旧邻里的,不必外迁,每年春秋祭扫,听凭他们自由出入。看得出,朱元璋对旧时乡邻是颇为感念的。
2005年,修缮一新的明中都鼓楼成为朱元璋展览馆,它的二楼是“朱元璋与凤阳”专题陈列,特别突出了“情系凤阳”与“报恩刘汪”。从中可以看到,朱元璋离开皇觉寺,参加起义军,直至当上称霸一方的“吴王”以后,三次返回故乡的事迹。朱元璋把建立汉朝的刘邦引为榜样,处处仿效。刘邦战胜英布后,路过家乡沛县,约请故人、父老、子弟一同欢饮,酒酣气益振,手舞足蹈,敲打乐器,引吭高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朱元璋如法炮制,于是有了《太祖宴请乡邻图》,以及模仿《大风歌》的《思亲歌》:
苑中高树枝叶云,上有慈乌乳雏勤。雏翎少干呼教飞,腾翔哑哑朝与昏。有时力及随飞去,有时不及枝内存。呼来呼去羽翎硬,万里长风两翼振。父母双飞紧相随,雏知返哺天性真。
歔欷慈乌恸恻仁,人而不如鸟乎将何伸,将何伸!
吾思昔日微庶民,苦哉憔悴堂上亲。
有似不如鸟之至孝精,歔欷歔欷梦寐心不泯。
朱元璋这首诗不拘格律,要抒发的是“恩亲”的心情。
当年淮北饥荒,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母亲陈二娘、大哥朱重四先后死去,二哥朱重六外出寻找活路,只剩下朱元璋孤零零一个人,那情景,他当了皇帝后亲笔所写的《皇陵碑》载道:“皇考终于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合家守丧。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幸亏好心的乡亲刘继祖给了他一块坟地,草草安葬父母,令他心酸:“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这就是“报恩刘汪”之中的刘继祖,而“汪”指的则是隔壁邻居汪大娘。
吴晗《朱元璋传》写道:“隔壁汪老娘看着重六不放心小兄弟,提醒当年五四公不是在皇觉寺许了愿,舍朱重八给高彬法师当徒弟吗?如今何不一径当和尚去,一来还了愿,二来总有碗淡饭,不比饿死强?……汪大娘和他的儿子汪文替元璋预备了香烛,一点礼物,央告了高彬法师。九月里的一天,皇觉寺多了一个小沙弥,长老添了小徒弟。”朱元璋在《皇陵碑》中写道:“值天无雨,遗蝗腾翔。里人缺食,草木为粮。予以何有,心惊若狂。乃与兄计,如何是常。兄云去此,各度凶荒。兄为我哭,我为兄伤。皇天白日,泣断心肠。兄弟异路,哀动遥苍。汪氏老母,为我筹量。遣子相送,备礼馨香。空门礼佛,出入僧房。”
野史记载,朱元璋即位后,对凤阳的乡亲“赐朱户”——允许他们在茅屋的外墙、门窗上涂上红色,不必纳粮当差,看作皇室亲戚一般。因为自己落难时,曾蒙邻居季爸爸、王妈妈照顾,当了皇帝以后,命工部为他们造房屋,给他们的儿子安排工作,还把季爸爸、王妈妈带到南京的宫殿,设宴款待。人们或许可以从中领悟,凤阳人的朱元璋情结并非无缘无故。
如今修缮一新的鼓楼、皇陵、龙兴寺都透露出凤阳人的朱元璋情结,甚至连美食也大打朱元璋牌,有什么“朱元璋酿豆腐”“洪武宴大筵席”“大明帝王御酒”。这恐怕是朱元璋本人也不曾料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