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为什么人们对越亲密的人反而越苛刻
杨澜曾问周国平:“为什么我们都把好脾气留给外人,却把坏脾气留给了最爱的人?”周国平无奈地笑着说道:“这个错误我也常犯。”
这看起来像个悖论,但在现实中频繁发生:我们对陌生人总是比较宽容,可是对最亲密的人我们异常苛刻。
书友:小天,女,30岁。
我有一个公认的好老公,待人接物彬彬有礼,热情友善,乐于助人。同学借了他5000元三年没还,每次我催他,他总说“对方一定有难言之隐”;同事因为要去约会将没做完的工作甩给他做,我替他打抱不平,他却说“算了,都是同事,互帮互助是应该的”。
大家都觉得我嫁给这样的老公一定幸福得不得了。可他们不知道的是,老公对我就像换了个人。
有一天我上班忘了带手机,他联系不上我,勃然大怒,回家后嫌我丢三落四,两天都没搭理我。工作上因为我的失误耽误了一个订单,老板都没怎么批评我,他反而没完没了。我想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他对别人可以那么宽容,那么善解人意,对我却这么苛刻?他说这是因为爱我,是为我好,可是这种让我极度不适的爱和为我好我宁愿不要。
书友:猴子看天,男,28岁。
我们是姐弟恋,她比我大三岁,我喜欢她身上那股独立干练的劲儿。可是现在她对我的苛刻让我越来越受不了。没及时接她电话,她会暴跳如雷;没按照她想要的方式在她失落时及时给予安慰,她会大闹不休;她喜欢吃西红柿,可是家里没有了,我煮面只放了鸡蛋,她抱怨我心里没她。
她对外人根本不是这样的,可是对我如此苛刻。和好之后她会说,她本来也不想这样对我的。可是下一次,因为一点小事,她依然会像鞭炮一样一点就炸,我不知道这段感情该何去何从。
书友:流金岁月,女,32岁。
我从小到大就是邻居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一直很好,但我无论怎么做都无法让我妈满意。我考99分的时候,她会说为什么会扣掉那1分;我考100分的时候,她会说考100分也没什么好骄傲的,要继续努力。
她对外人一向亲切友好,对我和爸爸却非常苛刻。她说因为我们是她最亲近的人,但是我不理解,对最亲近的人不应该更好才对吗?
可是没想到,长大后我变成了妈妈的样子。婚姻中我忍不住对伴侣发脾气,别人犯错我很容易原谅,但老公犯错就不行。他只要有一丁点做得不到位,我就火冒三丈。我讨厌这样的自己,却总是控制不住。
一项调查持续了30年,调查者在2014年发表了研究成果:比起陌生人,我们对那些和我们最亲密、最亲近的人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奥地利心理学家海因茨·科胡特认为,婴儿参照父母给定的方向逐渐塑造了自我观。也就是说,如果父母在与孩子的互动中给孩子的正向反馈多,孩子会感觉自己是有价值的,是值得被爱的,这会逐渐塑造他的自尊。而一个缺爱的原生家庭就容易给孩子的内心造成情感创伤。
有心理创伤的人在建立亲密关系后会在潜意识中期望对方可以疗愈自己。武志红说:“建立亲密关系的两个人会将对方投射成自己‘理想的内在父母’。那些父母没有给过的爱和接纳,他们会希望伴侣加倍补回来。”由此就延伸出了“控制”这种行为,这就为亲密关系的崩坏埋下了伏笔。
面对外人时的清醒和理智,在亲密关系中常常会烟消云散。一个人越是得不到满足,越想要控制;有多愤怒,就有多需要别人。不满足和愤怒不过是在表明:我受伤了,而你看不见我的需要。
可是,在亲密关系中我们为什么不能坦诚地表露自己的需求,而要用苛刻、控制的方式来表达呢?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原始印象是:只有弱者才需要别人,一旦承认了需要对方,就意味着我依赖你、离不开你。不行,这样自尊受不了。于是我们用刻薄、激烈的态度来对待那些我们本应该温柔以待的亲人。
大部分人的原生家庭都很有爱,那为什么我们还是会犯这种错误呢?
因为情感忽视无处不在。我们的需求被父母粗暴地拒绝,我们的情绪不被父母理解。在我们小时候,这些事情很容易造成情感创伤。
对亲密的人苛刻,导致的结果就是:亲密的人被伤害,而我们往往会后悔自责。很明显,这不是我们的初衷。那我们该如何改变这种困境呢?
1.每周跟自己对话一次,觉察自己内心的创伤。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察的人生不值得过。”我们对亲密的人苛刻,大概率源于我们内在那些未被疗愈的情感创伤。你要去察觉它才能疗愈它,那又该如何做呢?
建议你每周挑选一个时间段,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安静的环境,和自己的内心展开对话:我心里有什么烦躁和痛苦的事吗?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它来源于哪里?伴侣该为此负责吗?如果我的焦虑不安跟他无关,我这样对他是不是在让事情变得更糟呢?我内心的渴望是什么?我如何才能实现这些渴望?
每周觉察一次,你对自己的认知就会越来越清晰。下一次在对亲近的人发火之前,让自己先缓三分钟,告诉自己这些怒火暂时先不发作,先等这周与自己对话之后再做决定。
2.感情中少一些控制和强迫,树立恰当的界限感。
“界限感”是近几年心理学界的热词。任何关系想要良好运行都少不了恰当的界限感。婚恋关系、亲子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莫不如此。
人们往往会在亲密关系中犯错。“因为你是我最亲近的人,所以你的事就是我的事;我对你的要求都是为你好,所以你应该听我的。”这就是情感勒索和情感操纵的逻辑。真正良性的亲密关系应该是“亲密有间”的:我们既亲密,又保持距离;我们既相互扶持,又各自独立。所以,少一点控制和强迫吧,在不违反大原则的前提下,让彼此自由做自己,这样两个人才能拥有并保持和谐的亲密关系。
3.用更科学的方式沟通,用成年人的方式表达需求。
我们对亲密关系苛刻,本质上是在表达自己的需求。那为何要用这种孩子式的方式表达,而不是用成年人的方式来表达呢?
为什么说这是孩子式的方式?因为孩子才会在要不到糖果的时候大哭大闹。我们现在虽然不会像孩子一样倒地打滚、大哭大闹,但我们对愤怒、悲伤等负面情绪的应对方式同样是通过胡乱发泄让对方就范,二者本质上是一样的。
何为成年人的表达方式?就是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不拐弯抹角。“你不接我电话让我很伤心。吵架之后我特别希望我们可以沟通,而不是情感隔离。我很需要你在这种时候告诉我,虽然我们吵架了,但你依然很爱我。”
这就是在表达真实需求。我们只有看到了真正的自己,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需求,让亲密关系更加和谐。
亲密关系之旅实际上是一场发现自我、疗愈自我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能始终保持对自我的观察、觉知和修正,你不仅能收获一段幸福的亲密关系,还能收获一个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