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李振声(2)

书名:大国小康本章字数:1717

“黄淮海战役”不仅为促进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带动作用,而且在中国科学院成为广为传颂的“黄淮海精神”,其实质就是科技人员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协作攻关的团队精神、深入实际的务实精神、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

1986年6月,国务院总理李鹏、国务委员陈俊生和9个部委领导同志视察了禹城试验区。1988年7月27日,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表彰奖励参加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实验的科技人员的决定”。中国科学院21位同志分获一级奖、二级奖和荣誉奖,其中一级奖获得者应国务院邀请,到北戴河休假,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99年起,我国粮食产量出现了连续5年下滑的情况。在这之前,李振声在一些场合就谈过粮食产量下滑的问题,但未引起人们的重视。2004年,李振声在中国科学人文论坛上发表了题为《粮食恢复性生产,时不我待》的演讲,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这次人文论坛我觉得是个机会,就做了一些准备。发现问题确实严重,从1998年的10245亿斤,到2003年已经下降到8613亿斤,5年减少了1632亿斤;人均粮食从821斤下降到667斤,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后退了20年。我就如实地讲了出去,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当时,李振声在演讲中分析了减产的原因,发现70以上的因素是粮食播种面积的减少,不到30的因素是粮食单产的下降。即政策因素起了主导作用,因此他提出争取3年内实现粮食恢复性增长的建议。从后来实施的情况看,由于中央采取了有力的支农措施,连续多年实现了恢复性增长,2004年恢复到9389亿斤,2005年恢复到9680亿斤,2006年达到9949亿斤,接近1万亿斤。

2005年4月,李振声在博鳌论坛上又有一个发言,广受世人关注。原来,在1994年,美国农业和环境问题专家莱斯特·布朗在《世界观察》上撰文提出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他的结论是:中国到2030年,若人均粮食消费水平按400公斤计,进口粮食将达到3.78亿吨。而世界粮食出口总量不过2亿多吨。到那时,不仅中国养活不了中国,世界也不能养活中国。

李振声在博鳌论坛上的发言是对10年前布朗“谁来养活中国”论调的回应。“布朗‘谁来养活中国’的质疑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当时我认为这对我国的农业发展有警示作用,应该重视,但对一些推论和预测的情况我也有不同的看法。”

当年,博鳌论坛圆桌会议的主题是“中国和平崛起与亚洲的新角色”。当时,应邀出席会议的李振声想到要谈和平崛起,不能避开中国的粮食问题,那就必须对布朗提出的“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做出回答。在消化和提取了布朗的主要论据和论点之后,李振声分析我国近15年的有关数据,与布朗预测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布朗预测的情况与中国的实际不符,于是决定作回应性发言。

李振声激动地说:“我们对比的结果是,布朗的推论不正确,不符合中国实际!第一,人口增长速度比他预计的慢了三分之一,布朗预计后40年人口年平均增长1200万,而2003年我国人口实际增长只有761万;第二,人均耕地减少的速度不像布朗预计的那样严重,因为通过遥感测定我国耕地面积比原来公布的传统数字多出了36.9;第三,我国粮食15年合计进出口基本持平,净进口量只有879.4亿斤,相当于总消费量的0.6,微不足道!”

站在演讲台上,李振声信心百倍地告诉世界:“中国人能养活自己!现在如此,将来我们相信凭着中国正确的政策和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也必然能够自己养活自己!”台下随即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当李振声怀着成功、激动的心情从海南飞回北京的时候,他在机场看到的是臂缠黑纱的女儿——相濡以沫几十年的老伴,在他参加博鳌论坛的当天去世了。但是李振声说:“粮食生产是国民经济永恒的主题,这个思想任何时候都不能变。中国的农民是很讲实惠的。要让他们尝到甜头,他们才会安心种粮。国家政策的稳定支持是最重要的。我做了我力所能及的事情,老伴会理解的!”

2005年12月15日,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在北京正式宣布了将于2005年底停止对华粮食援助,其理由是:中国政府在解决贫困人口温饱方面已经取得巨大成果,不再需要联合国的援助了。铁的事实证明我们中国人完全能够自己养活自己,这是中国的无上骄傲。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李振声认为: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增长,一要靠认真贯彻中央支农政策措施,切实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二要靠尽快恢复可能的粮食播种面积;三要靠加大对提高粮食单产有关措施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