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李振声(7)

书名:大国小康本章字数:2424

淡然直面捐巨奖背后的是是非非

严谨而不失温和,衣着朴素而精神矍铄,作为来自农民家庭的科学家,李振声始终在为中国人民的“吃粮”问题奔忙。一般人难以把他和中国科技最高奖联系起来,一般人也难以认出我国小麦远缘杂交的奠基人就是眼前这慈祥朴实的老者。

这位从胡锦涛总书记手中领过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著名小麦育种专家,在走出人民大会堂之后,被一群“粉丝”围得水泄不通,动弹不得。大家簇拥着他,纷纷请求:“您给我签个名吧!”他一笔一画地认真签着,人越来越多……虽然人群在他的前方让出一些空隙,但没走两步他就不得不又停下来。就这样走走停停,从人民大会堂里面到外边广场不足500米的距离,他足足花了半个多小时。

根据有关规定,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数额为500万元,450万元由获奖人自主选题,用作科学研究经费,50万元属获奖人个人所得。接受采访时,李振声表示,将把50万元的个人奖金全部捐给中科院遗传发育所,作为困难学生的助学基金,助经济困难学生一臂之力。在荣誉面前,李振声显得很淡定恬然。他告诉笔者,自己对物质生活没有太高的要求,平常就是粗茶淡饭,生活上他很知足,孩子们也都同意了。谦逊和蔼的微笑一直挂在脸上,他的淡泊严谨感染了笔者。

钱财对于李振声来说是身外之物,这么多年来他得了多项奖励,此前所有的奖金他都是和同事、学生一起分享。他的道理很简单:“所有的荣誉都是集体的,大家都付出劳动,报酬理应每人都有。”

李振声的生活非常节俭。在实验站调查时,他与大家吃在一处,从不搞特殊。他深知农民种田不容易,从不浪费粮食。身教重于言教,与他一起工作的许多同事和学生深受感染,都把节俭朴素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具有甘于清贫、乐于奉献的传统美德。这一点,在李振声的身上又一次得到充分的体现。的确,按照设奖原则和颁奖目的,个人奖金是完全给予科学家本人的:捐奖诚可贵,不捐亦坦然。有人说:“虽然李院士的行为很朴素,很自然,不含任何‘作秀’的动机,难能可贵,然而他不必慷这个慨。……国家科技大奖不是道德上的奖掖政策,似乎不宜以个人道德境界的标准来处置所获得的奖金,否则就容易使这一政策出现目标偏移的结果。”同样有网友说:“现在科学家李振声把奖金公开捐出去了,的确说明科学家李振声思想高尚,但这样一来,以后获得奖金的科学家怎么办?”

据了解,在参评国家最高科技奖时,李振声便不同意申请评奖。“我觉得国家已经给了我很多荣誉。但这是集体的成就,所里也一直坚持,大家觉得应该参加评奖。”他说,如果一定要说成绩,他觉得自己工作做得比较超前,有一些开创性。

对于社会上争论他捐奖金一事,李振声说:“我没觉得把奖金捐出去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心里很淡然,没想到会引起这么热烈的反响。”他之所以把奖金捐出去,首先还是因为他取得的成就“确实来自集体的艰苦奋斗”,此外“我们都是从艰苦年代走过来的人,习惯了俭朴的生活,没有什么过高的物质条件要求。子女们收入也很稳定,有这个条件把奖金捐出来。当初决定把奖金捐出去,是很自然的想法,没有要突出自己的意思”。

“我的做法不应该成为先例。”他说,获奖者把奖金留下用于贴补家用、改善生活,合情合理。如果有的获奖者本身家里就有实际困难,“就更应该把奖金留下,安排好生活,才能更好地搞科研”。

记得在2006年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全球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得主之一的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拒绝领奖。美国《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开头以“佩雷尔曼,你在哪里?”来表达对这位不追名逐利的天才数学家的敬佩。而纽约州立大学数学家迈克尔·安德森更是高度评价“佩雷尔曼来过了,解决了问题,其他的一切对于他都是肤浅的”。其实,李振声的行为何尝不是如此?

李振声崇高的人格魅力使他成为中国科学家的一面旗帜和榜样。李振声,擎起的是知识分子的风骨,高扬的是社会道德的风范,可佩可敬!

知情人视野里的魅力

“我和李振声同年生人,小时候天天在一块玩!”山东省淄博市南谢村的戴立业老人,回想起小时候和李振声一块上树掏鸟蛋时的情景,禁不住笑出声来。据戴立业回忆,他们十三四岁的时候,村头有一座庙,庙里有棵参天大树,他和李振声常去那里玩,还上树掏鸟蛋。“李振声比较老实,他爬不上树,就站在树下等着,我爬到树上掏了鸟蛋以后,就朝树下大声喊,要往下扔蛋,他在树下用破棉袄接着,可是树太高了,鸟蛋落在棉袄上还是碎了,看着破碎的鸟蛋,我们好一阵心疼。”

后来李振声在外上学工作,戴立业也参了军,两人很少见面,但儿时的友谊一直保持着。李振声每次回老家都要到戴立业的家里看看,两人拉拉家常,说说小时候的事情。“虽然李振声的职务越来越高,但他还是那么平易近人,看到乡亲总是热情地迎上去。”

在弟弟李永渚的印象里,二哥很老实。“我比二哥小一岁,小时候他在家里干活是最多的。”李永渚讲,他和妹妹年龄比较小,而大哥比较顽皮,所以家里有个打油、抓药的活儿,都是叫李振声去干,李振声干的活最多,挨的训也最多。

“父亲去世很早,母亲在世的时候,二哥差不多每年都要回来一次,母亲去世后,他回来就比较少了。大哥生病的时候,他虽然工作繁忙,总是抽空给大哥寄钱、寄药——现在,大哥李永泉已经过世。在济南有一个妹妹李永颖。”李永渚说,李振声每次回来,村里人来看他,他总是紧紧握着大家的手,那么亲切、自然,没有一点儿架子。

妹妹李永颖一直沉浸在自豪和骄傲中,每当在电视上看到哥哥,她就激动好久。在妹妹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哥哥李振声一直往家里寄钱。“年年如此,几十年来哥哥从来没断过。给母亲寄,给大哥寄,给侄子寄。那时候家里所有的费用几乎都是他寄来的。”言语中,李永颖对李振声充满了无限的感激,神情中流露出无限的亲情。在李永颖的印象中,哥哥还给很多远房亲戚寄过钱。“凡是对我有恩的人,我都要一一报答。”李振声多次在李永颖面前提起这句话。

起初李振声的工资并不高,可是他往家里寄钱的习惯却从来没改变过。李永颖说,哥哥对钱看得很淡,他关心的只有他的科研成果和国家的小麦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