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铿(6)
经济计量学家眼中的小康概念
2003年4月11日,贺铿应邀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做学术报告,他同时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兼职教授。报告会开始前,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汪寿阳教授代表成思危院长向贺铿颁发了兼职教授聘书。贺铿报告的题目是《关于总体小康水平和全面小康社会》。报告充分展现了他多年来对小康社会问题的研究成果,以翔实的资料阐述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及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战略目标等。报告的丰富内容、鲜明观点以及前瞻性的研究成果,对于小康社会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考和课题,深深吸引了每一位听众。
这年春节期间,一条手机短信人人青睐:“祝您生活奔小康,收入达富康,身体更健康,全家都安康。”这简单的话语在亲朋好友间传递,既是人们对新一年最美好的祝愿,也是人们真情的流露。眼下,“小康”已成为老百姓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小康”,从来就是中国人的一个美丽的梦。这个梦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我们在《诗经》中可以找到它的踪迹:“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而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礼记·礼运》中就有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它作为一种追求,延续了两千年。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使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1984年,他又进一步补充说:“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八百美元。”而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成为重要的主题。
“小康”,一个内容丰富、充满了魅力和召唤力的词。邓小平在40多年前为我们勾画的关于“小康”的蓝图,我们已经实现。我们可以豪迈地向全世界宣布:一个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在21世纪,我们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0个阿拉伯数字本没什么稀奇,然而在经济学家眼里它们的组合像万花筒一样变化莫测。在贺铿的心中,数字的表现更为具体,数字的内涵更为丰富。在他的眼前那些千变万化、名目繁多的数字生动而有趣,数往知来,从中他解读共和国经济发展昨天的历史,讲述今天的故事,描绘明天的蓝图。
梦境与现实的距离只有一步之遥。我们不但能够实现小康,还能做得更好。贺铿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重点,明确难点,在“全面”二字上狠下功夫,对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实行整体推进,努力建成让绝大多数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社会更加和谐的小康社会。
采访时,贺铿曾认为“中产阶级”应成为小康社会主流公民。他说:“那些经济上比较殷实、思想文化素质比较高的‘中产阶级’应该成为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主流公民。那些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比较低的先富者如果不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和文化素质,充其量只是‘暴发户’,根本成不了小康社会的主流公民,而那些所谓的‘中等收入者’,也就是国外所说的‘中产阶级’,应当是一个经济收入比较殷实、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比较高、讲文明、讲诚信、守法纪的群体。”贺铿所诠释的全面小康社会不仅包括物质的,更包括精神的和政治的内容,因此我们应该建立新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可测度标准体系。
2020年是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要保证2020年的经济在政策范围内运行,保持一定的全面小康冲刺速度,任务有些艰巨。贺铿建议,在2020年一定要做好两件事来应对,“首先是稳政策,其次,要继续贯彻执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带来挑战。越是面对困难挑战,越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深刻把握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善于从眼前的危机和挑战中抢抓和创造机遇,坚定克服困难、战胜挑战的信心,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在贺铿看来,我们要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全面落实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任务,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