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5)
庄稼人的春天正大步走来
与众多的专家、学者不一样,他们往往停留在学术研究的层面,从理论角度去推敲,其观点无懈可击;而温铁军更注重理论和严峻现实的结合,即措施是否符合实际,是否能真的解决实际问题。对于“三农”问题,温铁军有着深刻的认识,而且更多是从经济的角度来考虑农民的利益。
温铁军强调“三农”问题不是“农业、农村、农民”,应是“农民、农村、农业”问题,“三农”问题中更多的应该关注农民问题、关注农村发展问题,农业问题只是派生的,“农民在‘三农’问题中是第一位的”。他说,“其实,这并不是我个人的独创。中国的问题根本上是农民问题,这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两个人物孙中山和毛泽东的观点,因此是他们最先发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正是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这一点众所周知。我今天这样讲的时候,只不过增加了一点解释:20世纪的农民问题是土地问题,21世纪的农民问题主要是就业问题。这是我个人在基层调查研究、向农民学习的体会。”
温铁军可能最早在1987年左右提出“三农”问题的研究思路。迄今,“三农”问题已经写入了党和政府的政策、文件,足以说明其影响力和洞察力。“中国其实没有纯粹意义上的农业的经济科学,没有单纯的农业问题,农业经济科学的一般理论对应地解决不了中国现在复杂的‘三农’问题。”温铁军认为,对我国的“三农”问题起制约作用的矛盾主要是两个:一是基本国情矛盾即人地关系高度紧张,二是体制矛盾即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温铁军强调指出:从根本上讲,人地关系高度紧张是我国农业不发达、农民不富裕的根本原因。由于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耕地承担的对农民人口的福利保障功能远远大于耕地的生产功能。在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这个内在的基本矛盾制约下,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很大程度上要靠农村外部条件的改善,要让农民在耕地以外找到生存和发展的新空间。
工业化城镇化的目的是发展包括农民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如果以损害农民利益为代价,那就有违初衷。温铁军长吁一声后这样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特别是城镇周围土地被征用的数量越来越多,导致一些地区数量不少的农户成为无土地、无职业、无收入的“三无”人员。要解决这一问题,除治理开发园区过多过滥、谨防“圈而不用”,还要确保征地费补偿合理,并严防中间克扣截留,决不能让农民吃亏。他强调,要把“转土地”与“转农民”结合起来。
几乎每年开春,都有大量的农民工拥向城市,撂下一亩三分地,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用自己的双手垦拓着城里的“责任田”。“民工经济”的崛起和“民工经济”的巨大潜力,使人们看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希望。但是另一方面,他们的权益却得不到完全的保障,甚而被歧视、被排斥。温铁军说:“面对这么多的农民,他们所反映的这么多复杂的问题,你应该去替他们做点事,尽中国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责任。”
“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绕不开的坎。春天来了,大自然的春暖花开应时而至,“三农”的春天画卷也在一个个“一号文件”的沐浴下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