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宝生(5)
脚踏实地:走出了“一阔就变”的怪圈
身高一米八,腰围一米零几,周宝生身材魁梧,伟岸挺拔。诚然,周宝生的生理特性只是一种表象。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最令人钦佩的还是敢于向困难挑战,敢于担担子,敢于开拓进取。这才是周宝生强悍且过人之处。这个农民的儿子只是一名小小的“组官”,却挟着时代的雄风在村口起步,成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探索者。
官桥八组仓廪足、民风淳,周宝生的名声也越来越大。他有了一串闪光的“头衔”:湖北省十佳村党组织书记,湖北省十大杰出公民,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第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代表,等等。尽管他头上有一长串耀眼的光环,周宝生仍愿意做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周宝生“出名”不“慕名”。上面来的领导不止一次地问他,要不要挪一挪位置。他总是笑着摇摇头:“感谢领导的关心,我能当好这个组长就不错了。另外,当这个组长,并不妨碍我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比如雷锋,我看他就不一定适合当什么军长、师长。把名利看淡点,事业就旺点;把名利看重了,事业就没了。”周宝生有他的主张,新农村这幅画还没有画完,正画到精彩的地方,他不能停下。他说:“我的事业在农村,在我的家乡。这里的村民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他们。领导大家共同致富,过上和谐康乐的生活,是我的理想和责任。”
1995年,官桥八组推掉了一座荒山,建起了高标准厂房和一排排专家别墅。当时,周宝生也承受着不少风言风语。有人说,他这是在摆阔气、出风头,是“钱多了,没地方花”。事实证明,周宝生舍得花钱“筑巢引凤”,又是一招妙棋。
作为湖北田野集团公司的老总,周宝生应该算是“发财”了,不过他是让集体发财,让村民发财。不少人说,凭周宝生这样的才干,如果他一门心思干自己的,嘉鱼县肯定会多出一个千万富翁。但周宝生没有那样做。他“发财”不“慕财”,仍然过着和八组群众一样的生活。
在有的人眼里,一个拥有数十亿资产的集团公司老总一定会财大气粗,出手阔绰。然而,周宝生俭朴、廉洁、正直的美德一直没变,他时刻提醒自己:党组织培养了我,我应该知道肩上的责任有多重。凡经常与周宝生打交道的人都有一个同感,今天的周宝生仍是过去那个艰苦朴素的周宝生。他每次到武汉出差,办完事后再晚也要赶回来,一是怕耽误工作,二是为节省费用。到北京参加全国人代会期间,他的一位好友请他吃饭,要了一瓶高档酒。周宝生硬是不准开瓶,趁那位朋友上洗手间时,他悄悄地到服务台换了一瓶廉价的普通白酒。好友不理解。周宝生说:“我们都不是讲究吃喝的人,没有必要把钱浪费在吃喝上。”
官桥八组的制度很严格,令行禁止,说到底是当家人周宝生率先做出了榜样。几十年来,周宝生曾面临不少考验和诱惑,但他坚持一个标准——“自己的利益可损,八组群众的利益不可损!自己的利益可丢,共产党员的形象不能丢!”
科技园区基建工程发包时,两个包工头提着烟酒来到周宝生家里。周宝生一脸不高兴,对他们说:“凡拿东西来的,一律免谈。”包工头以为周宝生是嫌东西少了,随即掏出早已准备好的红包说:“一点小意思。”周宝生严肃地讲:“歪门邪道在我这里行不通,你们凭实力竞争,我有我做人的准则!”两个包工头不好意思地走了。通过公开竞标,这两个包工头还是拿到了这项工程。完工后,他们说:“老周这个人太抠、太正统了。我们虽然没有赚到多少钱,但人格却得到了尊重。”
在官桥八组,如果按劳分配,周宝生的工资收入应该是最高的。可实际上他每月领取的只是公司员工的平均工资,与专家的收入相差很大。各级组织发给他的奖金,他也全部交给了组里。1997年,周宝生的儿子考上大学。公司的几位老总闻讯后,凑了2000多元钱到他家里去祝贺,受到了热情接待,但所有礼金却被退回。
周宝生对自己的事情不在意,但对组里每一天发生的事情都十分留心,对群众的疾苦更是关怀备至。为了帮助组里一位残疾人就业,周宝生亲自落实资金,送他读书学医,待他学成归来,又安排他到医务室工作……